分析程序在审计过程中运用论文
时间:2022-09-09 05:42:00
导语:分析程序在审计过程中运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公司法》第165条规定“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制作。”这一规定体现的“全面强制审计”的思想无疑拓展了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领域,加重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任务,而审计过程中常常不可能进行大范围的审计测试。如何把这些业务按照审计准则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是每个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必须考虑和回答的问题。分析程序则是帮助会计师事务所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正确理解分析程序的含义
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它是一种基本的审计技术方法,是注册会计师搜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过程中需要运用的重要审计程序。这种方法就是将资料间关系模型化,发现重大差异,并就重大差异做出分析,从而认识形成重大差异的原因。确认的这些重大差异,特别是重大的非预期差异,既是被审单位会计管理需注重的问题,也是审计的重要领域。例如某公司过去三年的毛利率一直在15%至20%之间,但本年只有8%,注册会计师就应当注意分析这种下降的原因是由于经济环境变化(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使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上升),还是财务报表存在错报(如销货收入未入账、存货计价错误等),以分析毛利率下降的真正原因。
分析程序可以使注册会计师更好的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找出可能存在错报的风险领域、计划测试范围、评价审计中形成的结论、实行对财务信息的进一步检查等。它包括简单的比较和使用涉及许多关联数据的复杂数学与统计模型,对被审计单位的合并会计报表、组成部分的财务报表以及财务信息的要素都可以运用。注册会计师应当依据专业判断来确定运用分析程序的方式、范围和程度。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第四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分析程序用作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在审计结束时运用分析程序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注册会计师也可将分析程序用作实质性程序。”即明确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运用分析性复核,且运用的十分广泛,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具体说来,主要运用于以下几方面:
(一)用作风险评估程序的分析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应当运用分析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在这个阶段运用分析程序是强制要求。
在作为风险评估程序时,可以将分析程序与询问、检查和观察程序结合运用,以获取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及具体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重点关注关键的账户余额、趋势和财务比率关系等方面,对其形成一个合理的预期,并与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金额、依据记录金额计算的比率或趋势相比较。如果分析程序的结果显示的比率、比例或趋势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不一致,并且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无法提出合理的解释,或者无法取得相关的支持性文件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其是否表明其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风险评估程序中运用的分析程序的主要目的在于识别那些可能表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异常变化。因此,所使用的数据汇总性较强,与实质性程序相比,在风险评估程序中运用的分析程序所进行比较的性质、预期值的精确程度,以及所进行的分析和调查的服务都并不足以提供很高的保证水平。同时,注册会计师无须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每一方面都实施分析程序。例如,在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中,注册会计师一般不会运用分析程序。
(二)用作实质性程序
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实质性程序是要求每次都必须使用的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用作实质性程序的分析程序称为实质性分析程序,它与细节测试都可用于收集审计证据,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但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实质性测试时并不一定必须使用分析程序,即此时分析程序不是强制要求。
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的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风险水平时,注册会计师可考虑单独或结合细节测试,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在设计和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注意分析程序有其运用的前提和基础:
1.确定实质性分析程序对特定认定的适用性。分析程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财务报表认定,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是运用分析程序的基础,如果数据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可预期关系,注册会计师将无法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在确定实质性分析程序对特定认定的适用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因素:①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如果针对特别风险仅实施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使用细节测试,或将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结合使用,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②针对同一认定的细节测试。在对同一认定实施细节测试的同时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可能是适当的。
2.数据的可靠性。注册会计师对已记录的金额或比率作出预期时,需要采用的据的内部或外部数据的可靠性。数据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根据数据形成的预期值。数据的可靠性越高,预期的准确性也就越高,分析程序越有效。注册会计师计划获取的保证水平越高,对数据可靠性的要求也就越高。影响可靠性的因素很多,数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及性质的影响,并又赖于获取该数据的环境。
3.做出预期的精确程度。分析程序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形成的预期值的准确性。预期值的准确性越高,注册会计师通过分析程序获取的保证水平越高。
4.已记录金额与预期值之间可接受的差异额。可接受的差异额是指已记录金额与预期值之间的差额,注册会计师认为无须做进一步的调查。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识别出的差异额与可接受的差异额进行比较,以确定差异是否重大,是否需做进一步调查。通常,可容忍错报越低,可接受的差异额越小;计划保证水平越高,可接受的差异额越小。
(三)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
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分析程序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与其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一致,与注册会计师取得的证据一致。这时运用分析程序是强制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这一阶段应当运用分析程序,但它又不如实质性分析程序那样详细具体,而往往集中在财务报表层次。在运用分析程序对进行总体复核时,如果识别出以前未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考虑对全部或部分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评估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评价之前计划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是否有必要追加审计程序。
三、使用分析程序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所涉及项目的重要性。由于分析程序提供的总体合理性的证据,对于一些重要的审计项目,注册会计师不能仅依赖分析程序,应与其他必要的审计程序配合使用,以确保审计质量。
(二)对与被审计对象相关的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较高。如果是重大错报风险较高的项目且内部控制制度又很薄弱,则不宜运用分析程序或注册会计师不应过多依赖分析程序的结果。
(三)实施分析程序人员的能力与经验。分析程序是一项技术性较高的取证方法,通常需要由具有较丰富审计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注册会计师来进行。进行分析程序的注册会计师的能力越强、经验越丰富,其分析程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及审计效率就越高;如果注册会计师未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不了解会计信息各构成要素的关系,不了解会计信息与非会计信息间的关系,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那么就无法有效运用分析程序,其分析程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及审计效率就越低。
(四)数据之间存在某种预期关系。如果数据之间不存在预期关系,则不可运用分析程序。比如,将负债同收入进行比较来分析负债或收入是否公允合理就不大恰当,因为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预期关系,再如,根据有关情况预期本期收入增长率为10%,那么注册会计师可先计算本期收入的增长率,检查是否存在预期的重大波动,如果收入增长率根本无法预计,那么分析本期收入增长率就没有意义,也无法判断其合法性。
(五)相关信息可以获得且可靠。如果得不到用来计算预期值的相关信息,或获得的相关信息不可靠,那么分析程序的结果就毫无意义。
总之,分析程序是审计中成本最低、最容易发现误差的一种审计方法,是审计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术方法,是审计中的特色程序。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有效地利用它,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找出审计重点领域。在审计实质性测试时有效地利用它,可以直接收集相关项目的审计证据。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有效地利用它,可以消除妨碍注册会计师的偏见,确认审计工作是否已达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标准。换而言之,在审计工作中,分析程序只要运用的得当,能够使有限的审计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使注册会计师少走弯路,把握重点,有效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从而高质高效地完成审计任务。
- 上一篇:审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论文
- 下一篇: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论文
精品范文
10分析化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