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路径浅探
时间:2022-01-27 11:36:53
导语: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路径浅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以国内某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为背景,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优化及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国有企业;新规定
一、新规定下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变化
经济责任审计凸显了其他审计无法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修订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新规定是一次较大的修订,对今后一个阶段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新规定为经济责任审计赋予了新内涵,对内审人员提出了新要求。新规定下,如何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方法,达成审计目标;如何构建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真正发挥监督与保障作用;如何落实全面系统整改,充分发挥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如何使经济责任审计增值,全面提升审计质量与效能等,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指导思想方面
强调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体现了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根本性要求。新增的指导思想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经济责任,进行客观评价,揭示问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推进单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审计评价内容及要求方面
在审计范围内,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包括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过程中,遵守廉洁从政(从业)规定等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
(三)重新调整责任界定的具体类型
将2010年规定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三类责任调整为“直接责任、领导责任”两类责任,并列举了每种类型的具体表现,提高责任界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操作性。要求综合考虑审计发现问题的历史背景、决策过程、性质、后果及领导干部实际所起的作用等情况来界定责任。
(四)强调审计监督整体效能
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监督统筹协调,科学配置审计资源,创新审计组织管理,推动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建立健全审计工作信息和结果共享机制,提高审计监督整体效能。
二、新规定下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难点
(一)审计容错纠错机制、制度亟须建立
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强调“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新规定体现了这一精神,并明确在审计评价时落实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让领导干部“想为、敢为、善为、有为”,保护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在实践中因缺乏相应的机制、规范性的指南及典型案例,使得审计容错纠错难以操作,甚至不敢轻易尝试。因此,亟须从国家层面建立一套审计容错纠错机制来指导经济责任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仍需完善
1.评价内容有待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大多建立在财务指标和目标的基础上,大多关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职情况、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与管理、财经法规遵守情况等,对于个人廉洁方面、社会责任、环境保护责任等非经济指标关注度不够;审计评估往往集中于领导人员能否正确履行受托经济责任行为,而不能客观评价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的个人作为等。2.评价方法有待拓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在方法上多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相对欠缺。定量评价是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数量关系,通过指标对比得出的评价结果;定性评价则主要靠审计人员的经验,根据横向和纵向比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进行主观评价,易受审计人员个体经验及专业素质差异影响,导致审计质量控制困难,容易出现不平衡问题。
三、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应用研究
(一)审计容错纠错应用研究——以A公司为例
1.构建范围清晰的审计容错纠错机制。(1)明确审计容错纠错标准。根据新规定,A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印发了《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实施办法》,办法明确了容错适用情形,对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属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出于担当尽责,没有为个人、他人或单位谋取私利的;由于不可抗力、难以预见等因素,不是主观故意的;经过规定的民主决策程序,不是个人专断、一意孤行的,经研究认定可以容错。这是审计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不可逾越的基本界限。(2)坚持“五看”标准。一是看动机,区分公与私,看是为公司的合法利益,还是为自己、他人或小团体谋取私利;二是看条件,区分敢作为与乱作为,看是合规前提下的工作失误,还是明令禁止后的故意违规违纪违法;三是看决策程序,区分科学决策与违规决策,看是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等程序,还是利用职权独断专行、暗箱操作;四是看政策,区分符合方向还是违背政策,看是严格执行公司决策部署,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变通”;五是看后果,区分情节较轻还是后果严重,看是造成一般经济损失或较轻负面影响,还是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严重不良影响。2.出台审计容错纠错应用指南。为将审计容错纠错机制落到实处,A公司出台了审计容错纠错机制应用指南,见表1。同时,为进一步保障审计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效果,将践行容错纠错机制的典型案例作为参考,利用典型案例、负面清单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动态调整和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应用指南。针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尊重企业发展现状,综合考虑问题发生的背景原因、动机态度、客观条件、程序方法、政策依据、性质程度、后果影响及挽回损失等情况,对领导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综合分析、准确研判、妥善处理。3.审计容错纠错应用实践。A公司根据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派出审计组对其控股子公司总经理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1)审计发现问题。境外应收账款无法收回。×产品境外市场竞争激烈,子公司为占据市场份额,形成规模效应,通过先发货、后收款的赊销模式,将×产品销售至境外。因境外某国货币大幅贬值、政局动荡,境外应收账款无法收回。(2)问题核实。子公司针对境外市场动荡情况,每月对×产品进销存及各网点销售、库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编制《市场经营情况一览表》,超过经营库存量,不予安排出口发货;财务部每月核对货款回收情况,控制发货金额低于回款金额,保证境外项目月度净现金流为正。后某国暴乱接连发生,货币持续贬值,子公司全面停止某国出口业务,工作重心转向收款。子公司通过电话、邮件多次向境外客户催收货款,先后多次派出主管领导及业务人员赴某国收款。此前子公司为防范风险购买了信用保险,后收到信用保险赔款。两年以后,境外再无回款,且部分客户因死亡、破产已无法联系。截至审计日,境外部分应收账款无法收回,以上事项子公司均提供了可靠的佐证材料。(3)问题处理。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经综合分析、准确研判,认为境外销售造成损失,符合容错适用的情形:“在境外销售中由于受所在地法律不完备、法律环境复杂、政治风险不可控等原因,虽然经过努力仍无法收回货款,且子公司并无主观故意且不涉及个人违纪违法行为的。”报经A公司党委集体研究后,作出了从轻处理的决定。
(二)审计评价体系应用研究——以B公司为例
B公司以经济责任审计增值、全面提升审计质量与效能为目标,以重大风险与高级管理层的需求为导向,将“精准管理+提升效益”贯穿审计工作始终,按照精细化原则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构建切实可行的审计评价体系。1.审计评价综合全面。B公司对现有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进行梳理整合,根据新规定要求,保留合理指标,删除不必要指标,完善现有指标空白,如将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纳入评价内容,符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战略,也更适应新规定下经济责任审计的新要求,见表2(指标权重视单位性质设定)。该表将领导干部应履行的社会责任、经济责任、取得的业绩等纳入审计评价范围,实现权责统一的同时,保证审计评价综合全面。2.评价方法科学可行。以风险为导向,针对高风险、重点业务领域建立“负面行为清单”,将过去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纳入清单,通过确立问题导向思路,使审计评价更具科学性,见表3。同时,在以往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可比性指标,将非经济指标量化,将领导干部的业绩与问题等指标值赋予权重,科学客观评价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综合得出可以客观量化的数值评价结果,并以此确定审计评价结论。3.审计评价体系应用实践。B公司下属子公司总经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组在查证、认定事实的基础上,根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表对子公司总经理进行评价。经评定,内部审计评价得分为78分(评价得分85分以上为优秀;80—85分为良好;75—79分为合格;75分以下为不合格),子公司总经理绩效评价为合格。根据B公司《领导干部经营业绩考核细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的一部分计入年度综合考核成绩,用于领导干部年效益薪金核算,同时计入领导干部业绩考核档案,作为领导干部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审计问题整改应用研究——以C公司为例
1.建立长效机制,固化整改流程。C公司修订下发《审计整改管理细则》,在制度中明确了审计整改流程及问责原则。在公司OA系统中建立审计信息化平台,将固化的经济责任审计等内审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建档上线,开展审计监督、问题整改。借助精细化的IT表单,将流程参与人的岗位职责与表单权限进行一一对应,通过消息提醒与统一督办,将审计整改由传统的“人找事”向“事找人”转变,保障管理流程的可执行性与易操作性。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将监督主体与责任主体纳入同一管理流程,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打破监督主体与责任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见图1。 2.全面系统整改,落实绩效考核。C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将审计发现的重大风险及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提交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分析研究,以审计发现问题系统整改通知单的形式通知相关单位,并督促其开展全面系统整改,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防范管控风险。在此基础上,借助审计信息化平台,引入整改时效性指标,包括整改反馈时效性与整改完成时效性,将审计整改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组织绩效挂钩,加快整改速度,避免被审计单位“久拖不改”“以拖代改”。内部审计部门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各单位基础管理考核评价,根据《公司基础管理考核评价办法》按月开展考核评价,将考评结果报送公司考核管理部门,在月度绩效考核中兑现。3.审计问题整改应用实践。(1)审计发现问题。C公司在对下属子公司进行年度经济责任审计时,发现某辅料采购价格高于同行业单位的采购价格。(2)审计整改意见。比价人员不能仅参考历史价格,应多渠道了解采购物资的市场价格,包括同行业、同类别物资采购信息,增强议价能力,并在采购制度、流程中予以固化,在工作中严格执行;C公司采购部组织制订价格清查计划,针对公司辅料,年采购额大于50万元的,对价格组成及其合理性进行梳理。(3)审计整改。按照整改意见,公司财务部、采购部深入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落实有关责任人员,采取措施,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对相关业务问题进行重点整改。通过修订制度,在《公司价格管理办法》《网上商城采购管理细则》等制度中固化采购不能仅参考历史价格要求;采购部对年采购额大于50万元的辅料价格进行清查,清查后发现另两种辅料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价。(4)整改成果。通过整改,C公司两种辅料采购价格较原来降低24%,年节约成本约500万元。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获省内审协会年度优秀内部审计项目二等奖,撰写的辅料采购案例获集团年度审计与风险管理优秀案例一等奖。
(四)监督协同应用研究——以D公司为例
D公司强化审计监督协同,促进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监督工作的有机结合,通过机构建立、工作模式和成果共享三个维度有机开展,见图2、图3。1.创新组织形式,畅通信息渠道。一是成立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内部审计部门不仅是业务部门,更是党的工作机构的属性和定位,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审计工作开展,为审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二是利用联席会议制度,一方面明确职责分工,对监督体系中各职能监督部门进行功能耦合和能力整合,最终产生整体监督功能大于各职能监督部门监督功能之和的效应,即1+1﹥2的效应;另一方面,利用公司联席会议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如审计意见和建议、违纪违规事项处理、审计问题整改情况及相关部门对审计结果的利用意见等,互通信息的同时推进下一步工作的开展。2.强化分工合作,凝聚监督合力。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或者重要审计项目,采用项目化运作、团队化管理模式,由内部审计、纪检监察、人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合规管理、法律事务等部门联合参与、分工协作,发挥各自职能领域专业优势,打通信息渠道,充分发挥协同效应。3.实现成果共享,提升工作效率。一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增强工作环节前后衔接。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结合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受理的问题线索、信访举报,指引问题高发领域和环节,特别是加大廉政领域审计力度。另一方面协同群众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广泛性,推进审计监督的完善,通过群众监督,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此外借助专家资源,邀请相关专家参与对公司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介入,对领导干部经营决策行为作出判断,对公司经营风险给予分析评估,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审计建议。二是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及时向纪检监察等部门移交问题线索,或根据问题形态提请纪检监察及相关部门研究处理责任追究事项,对审计整改不力的情形严肃追究责任,提高审计结果的预警性和震慑性。三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时与人事部门、纪检部门沟通、反馈,与公司经营管理目标考核及领导干部考核联系起来,作为领导奖惩、提拔的重要依据。此外,将审计结果作为谈心、谈话诫勉等的重要内容,运用到领导决策中去,为公司党委、领导班子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仇丹 彭佩云
- 上一篇:智能快递柜物流发展模式研究
- 下一篇:社交网络与全球贸易联动机制研究
精品范文
10企业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