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下民营企业融资的建议

时间:2022-09-08 04:32:49

导语:疫情常态化下民营企业融资的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疫情常态化下民营企业融资的建议

摘要:疫情对沈阳市民营企业产生了严重冲击,这突出体现为流动性风险加剧。国家、省级、市级各层面出台了多项应对疫情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复产复工,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复苏。但是,仍然存在民营企业现金流断裂风险较高、非抗疫领域民营企业资金支持相对较少、不同部门之间协调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在疫情常态化下,应该扩大对民营企业的走访数量,充分了解民营企业资金需求;强化政府支持,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支持核心企业成为融资中介,保证产业链的稳定和完整;加强沟通协调,促进财政、银行、担保、基金等方面的相互配合。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疫情常态化;流动性风险

1引言

2020年的春天,一场始料未及的病毒席卷了中国及全球大多数国家,世界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在这场持续的战“疫”中,沈阳作为东北政治经济中心,不仅在支援武汉的过程中凸显了其责任和担当,其经济也彰显了强劲的韧性。目前,国内复产复工已经步入正轨,如何应对疫情的冲击、加快经济复苏,是摆在各省市面前的紧要任务。民营经济是沈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业的主要产权形态,在扩大就业、促进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沈阳市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以融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疫情对民营经济的冲击,探讨当前政策在缓解民营企业融资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沈阳市民营经济快速复苏、稳健增长提供指导。

2疫情对沈阳市民营经济的影响

2.1直接影响。第一,疫情打乱了原有的生产经营计划,民营企业收入下滑。疫情爆发于中国农历新年,这一时期本应该是很多民营企业销售的“旺季”,但疫情的冲击导致产品销售严重下滑,收入远远低于预期。而且,为了“春节销售”,很多企业早已大量囤货,大量季节性、生鲜性产品价值锐减,销售和利润严重下滑。此外,停产停工也导致订单无法完成,某些民营企业面临着数额较大的违约成本。根据沈阳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滑22.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缩减2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7.3%,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滑61%,出口下滑25%,进口下滑11.8%(见图1)。这也从总体上验证了民营企业受到冲击的严重程度。第二,疫情导致居民消费习惯变化。“居家”、“避免聚集”成为抗疫时期的特征名词,网购代替了出门购物,家庭烹饪取代了饭店堂食,这不仅在统计层面上缩减了沈阳GDP的规模,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依赖于体验性消费的民营经济需求降低,餐饮、旅游、娱乐、洗浴等民营企业需求大幅萎缩。第三,疫情导致就业压力严重。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2-3个月的关门歇业极大地增加了其短期刚性现金支出压力。以餐饮为例,根据《2019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除掉原料、能源等非刚性支出,人力成本接近营业收入的30%。民营经济作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部门,失业率上升不仅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会导致消费进一步下滑。2.2间接影响。第一,国有企业负向冲击的传导效应。从产业链角度出发,上下游协作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串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他们在生产制造、提供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1]。国有企业往往处于产业链的核心,其业务萎缩会进一步影响相关民营企业的生产、运营、投资和销售。同时,数字供应链金融是民营企业获得资金融通的重要形式。通过依托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在确保贸易真实的前提下,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方式,民营企业获得较低成本的银行贷款[2]。产业链整体稳定性的下滑无疑会影响到民营经济外源融资的可得性。第二,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更加突出。长期以来,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银行信用获取方面存在显著差别,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要承担更高的成本,原因主要在于民营企业没有政府的隐性保护、违约风险较大、存续时间较短以及信息不对称严重[3]。一方面,疫情导致处于弱势的民营企业应收款项规模增加,账期延长;另一方面,稳健性下滑导致民营企业更难达到银行的贷款条件。2.3民营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流动性风险加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是民营企业的重要特征,这在疫情冲击下以及抗疫过程中往往会成为致命的弱点。对于现金流较好的企业,保留3个月左右的运营资金是其最优选择;对于现金流较差的企业,其运营资金一般来自于应付账款、预收款项以及银行贷款。目前,疫情已经持续4个月,即使现金流较好的企业也面临着流动性问题。一方面,开工不足、需求萎缩导致收入、利润下降,现金收入降低;另一方面,口罩、消毒剂等防疫支出上升,成本增加,进一步蚕食了企业的利润。此外,在疫情常态化下,流动性风险很可能向信用风险转变。为了缓解流动性不足,企业降价出售产品,引起现金流、企业净值的下滑,进一步引起金融加速器效应[4],引发贷款减少、投资下降、收入下滑的恶性循环,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复苏。

3当前出台的相关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3.1主要措施。从国家层面上,出台了强化金融支持、贷款自动展期、银税互动等普惠性的政策;在省级层面上,了《辽宁省应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在财政贴息、税收减免、返还社保费、减免房租、“产业链”打通、优惠贷款、创投基金等方面进行支持;在市级层面,主要包括减轻企业失业保险费负担、延期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困难中小企业减免和延期缴纳税款、引导降低中小企业房产和土地租金、纾缓中小企业用能成本压力等方面,特别的是,在民营企业融资领域,出台了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优惠贷款利率、鼓励担保机构续担降费、政府金融专项基金支持、支农支小再贷款的贴息支持等政策。3.2存在的问题。伴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沈阳市民营企业复工率不断增加,经济活力逐步恢复,市场信心渐渐回升,政策效果逐渐显现,但在民营企业融资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民营企业现金流断裂风险仍然存在。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血液”,受到疫情与不断推迟复工的影响,民营企业面临的“贫血”程度更加严重。给予中小企业减税降费等优惠只能在短期内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复工复产后物资准备、员工到岗、成本上升等方面仍需要现金流支持。而且,从现有政策效果上看,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获得银行低息贷款的难度依然较大。第二,对抗疫相关的民营企业资金支持较多,对其他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相对较少。对于其他民营企业而言,无法获得抗疫领域的优惠政策,没有银行能看重的“筹码”进行抵押,也缺少大企业那样稳定的现金流,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此外,对已有贷款的企业而言,能够享受贷款自动展期、贷款利率优惠等政策红利,但对于尚未贷款的企业而言,资金获得门槛仍然较高。第三,融资支持不够体系化,财政、银行、担保、政府基金等各方面协调不足。不同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分工,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促进民营企业的的稳定和发展,但政策之间以及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缺少协调,很多重点企业多次成为不同政策制定者的调研对象,而大量的中小企业却无缘加入纾困名单。

4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的对策建议

第一,扩大走访基数,充分了解民营企业需求。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的主要形式,数量多、规模小,植根于社会民众的生产生活之中。疫情对民营企业的影响是长期而复杂的,应充分利用社区现已掌握的信息,支持和鼓励社区人员、政府工作人员下基层,对民营企业具体情况进行调研,扩大走访对象,增加样本基数,切实了解民营企业情况。第二,强化政府支持,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大降税降费力度,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减免增值税、下调社保缴费率,进行租金补贴等,扩大受众范围。同时,政策性担保基金应发挥导向作用,建议根据企业过去三年的纳税额、缴纳社保人数等关键指标,支持银行对中小企业全面提供期限不低于1年的无担保、无抵押流动资金贷款;鼓励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降低民营企业短期贷款门槛。第三,支持核心企业成为融资中介,保证供应链的完整和稳定。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的复苏和发展依附于共同产业链的完整和稳定。支持核心企业与链上中小企业共度难关,控制经济冲击通过产业链蔓延。一方面,鼓励核心企业进行账期调整,提前给中小企业回流资金,有实力的核心企业缩短资金付款期限,甚至为上下游企业提前给付资金,变中小企业“应收”为“预收”;另一方面,支持核心企业利用其在产业链中长期积累的业务信息优势和枢纽地位,充当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中介,直接或间接给企业提供贷款,或者与政策支持机构紧密合作,精准落地帮扶政策。此外,推动资产证券化在中小企业流动性融资方面作用的发挥。第四,加强沟通协调,促进财政、银行、担保、基金等方面的相互配合。一方面,不同部门之间、不同机构、不同层级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形成促进民营经济复苏的合力;另一方面,以政策性资金为基础,明确在民营企业融资中的风险分担,促进财政资金、银行资金、担保资金、政策性基金的配合。只有财政、银行、担保、基金等方面相互协调,为民营企业构建完整的融资支持体系,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解决民营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民营企业才能够顺利度过疫情的难关。

参考文献

[1]刘志彪.产业链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19,12:5-13.

[2]姚博.数字供应链金融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J].上海金融,2017,12:48-50.

[3]余明桂,钟慧洁,范蕊.民营化、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9,4:75-91.

[4]Bernanke,BenS.&Gertler,Mark&Gilchrist,Simon.TheFinancialAcceleratorinaQuantitativeBusinessCycleFramework[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96,78(1):1-15.

作者:罗春婵 刘鑫宇 孙红月 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