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发展调研分析
时间:2022-01-11 02:53:07
导语: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发展调研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以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通过调研,分析了开发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借助博士后工作站,吸引、培养高级人才,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构建鼓励创新平台,多渠道培养创新人才,管委会领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等手段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初步建议,加强政策扶持,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解决开发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开发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现状;分析
当前,国家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人才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八项主要任务之一进行单列,对人才工作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进行了新部署。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是支撑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具有较强活力的人才群体之一。随着以知识和智力为特征的知识化社会的来临,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资源优势已由金融资本转变为掌握新知识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资源。非公有制企业面对市场的新变化,要提高市场的占有率,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企业人才资源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充分了解影响企业人才发展的各种因素,精心培育建设企业人才队伍,形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集聚大批非公有制企业,企业发展靠人才,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发展对于开发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1开发区企业人才工作现状
开发区经过近20年的开发建设,已初步建成了经济快速增长、产业集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和管理精简高效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投产工业企业近300家,规模以上企业100多家,产业工人约7万人,形成了纺织服装、体育用品、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四大主导产业。近年来,全区深入实施人才引进、人才创业、人才培养、人才服务等四大工程,践行“人才强区”战略,配套落实省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人才资本正成为开发区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实施创新发展、促进开发区产业升级转型的“强力引擎”,开发区日渐成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的安居乐业家园与施展才华舞台。
1.1人才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开发区多数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开始树立“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人才工作是第一工程”的理念,初步形成“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人才引进是最具价值的引进”的认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开始形成。围绕发展确立人才工作目标,制定人才政策措施,通过领导挂钩联系高层次人才,聘请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为引智使者、科技顾问,配套人才专项资金等措施,为人才工作提供组织和财政保障,成立企业人才协会,推进产业人才聚集区建设。
1.2人才素质结构不断改善
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全区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工作能力,且取得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包括技师以上工人等级技术职务)的各类非公企业人才总量占职工总数约20%,较2009年增长超60%,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向年轻化、专业化发展。①类型构成。在各类人才中,企业家队伍占人才总量约5%;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占近6%;专业技术人才占62.0%;高技能人才占17%。②年龄构成。35岁及以下人才占人才总量37%;36至50岁占45%;51岁及以上占18%。③学历构成。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总量82%。其中,大学本科45%;硕士研究生占2%;博士研究生不到1%。④职称构成。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占人才总量20%。其中,高级职称占4%;中级职称占16%。
1.3人力资源载体日趋完善
开发区内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轻纺产业),以及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创业服务中心、泉州股权融资服务中心和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是“全国和谐劳资关系工业园区”,构建了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孵化基地设立了“高校创业园”,为高校科研院所、博士后群体提供创业和科研平台。区内规模以上企业设立20几家市级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来区创业就业。发区已建立国家级行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为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
1.4人才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管委会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若干规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暂行规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鼓励留学人员、台湾学者、高校科研院所创业的若干规定》、《“一站四园”入驻项目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等人才扶持政策,建立党政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制度,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启动资金、研发场所和专家公寓。启动电子信息特色产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致力打造一支在全省同行业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产业人才队伍。建立重点企业人才服务档案,兼职聘用人才工作高级联络员,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主动贴紧,全程跟踪服务,8家企业被确定为“市人才工作重点服务企业”。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提供签署劳动合同、派遣协议,办理五险手续,免费提供档案寄存等一系列服务,营造温馨、和谐的用工环境。
1.5高端人才初具规模
管委会立足非公企业特点,在政策、载体、平台、服务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举措,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到开发区创业。博士后工作站累计为企业引进20多位博士后科研人员,目前在站博士后近10位,有部分博士与企业联合开展课题研究,部分博士正在办理进站手续。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人才与项目对接会,促成参会企业与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25位海外留学博士就机电一体化、汽车制造、新能源等30个高科技含量项目进行对接洽谈。目前,区内企业拥有省首批引进的“百人计划”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2人,省首批海西创业英才3人,省首批优秀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市优秀人才6人,另有正在参评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1人、省第三批“百人计划”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2人。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人才引进力度不够,人才开发相对滞后
一是企业对人才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引进人才政策吸引力不够,方法缺乏灵活性,尤其是泉州地域文化存在排外倾向,省外人才及海外人才引进难度更大。二是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类主体的经费投入不足,如从博士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前期的科研指导费到博士在站的研究费用大都由企业承担,特别是关乎企业发展命运的项目攻关时,仅靠企业自身投入显得力不从心。三是人才引进后缺乏系统的培养发展规划,对未来发展不清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积极性,造成人才流失,如部分具有一定层次的引进人才只是把开发区作为跳板,一两年后逐步流向厦门、上海等大中城市和泉州中心市区。
2.2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高端人才相对不足
一是高学历人才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职称评定,形成了高学历低职称,甚至无职称的现象,职称工作没有统一高效的申报渠道和规范的程序。二是行业领军人才和海外留学人才数量偏低,尤其是工业设计、商务服务、文化产业等领域从事研发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紧缺型高层次人才数量更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进一步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3人才环境仍需改善,创新活力有待提高
一是开发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园区整体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缺乏服务于中高档消费群体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中高级人才“难引进、难留住”。二是区内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基础性资源贫乏,科研学术交流氛围不浓,缺乏同等级的交流沟通,滞后于技术和时尚前沿,高端人才不能完全融入新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三是缺乏统一规范的人才要素市场,人才和用人单位的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人才评估、用人推荐、信息储备等各种配套机制尚未健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引才效果和人才集聚效应。
2.4人才制度尚需健全,工作力量有待加强
一是政策缺乏实用性,已出台的政策文件指导性多于操作性,普适性多于针对性,共性多于个性,缺少分类扶持的政策,审批程序繁杂,环节多,导致部分人才申报工作中途自行放弃。二是工作机制不够顺畅,工作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开发区没有专门的人才办及专职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兼职工作常常顾此失彼,疲于应付各种文字材料,一些创新性工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开展。
3开发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发展的初步建议
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正加快实施非公有制企业“二次创业”新一轮发展,将围绕转变提升和做大做强的目标,力争在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扩区发展和产业升级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将开发区建成城镇与产业一体开发、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新城。这些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人才,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坚持走“人才兴区”之路,是增强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必须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广纳天下英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改革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走具有开发区品牌和特色的人才发展之路,使开发区真正成为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区。
3.1借助博士后工作站,吸引、培养高级人才
运用市场化配置手段,构筑人才教育、人才认证、人才孵化、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服务平台,构筑引进人才综合服务机构。通过加大博士后工作力度,完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改善专家公寓条件,进一步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提升博士后总量。管委会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引进博士后,同类中小企业联合引进博士后,成果共享。通过引进博士后,建立人才团队,培养开发区自己的高级人才。制定政策鼓励博士后出站后继续专职或兼职为开发区企业服务,或者在开发区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加入引进企业或创立新企业,吸引高级人才落户开发区。积极为高级人才拓宽发展空间,创造成才机会,鼓励高级人才脱颖而出。设立高级人才资助基金,开发区启动“高级储备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管理人员为开发区“高级储备人才”,给予重点培养与资助。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设立“直通车”,鼓励优秀“高级储备人才”在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企业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业绩、脱颖而出。
3.2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一方面制定实施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有机融合、零距离对接,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校企深度合作。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单独与高职院校举办专业班或冠名班,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为学生支付在校期间学费等方式,在学生进校学习时即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企业员工,并确定工作岗位,毕业后在合同企业至少服务规定的年限。理论教学由高职院校在学校完成,实训在举办企业进行,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企业师傅带徒弟完成各自具有岗位特色的实训任务,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完成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条件单独举办一个班的中小型企业,可按照上述方式通过多家联合办班的方式举办专业班。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与高校合作创办企业大学,构建企业内部学习培训平台,培养培训企业现有员工,构建现代学习型企业。另一方面建立以管委会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作补充的激励机制以激励高技能的人才。管委会每年评选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的人才,授予技术能手、革新能手等称号,受表彰对象享受开发区管委会津贴或一次性奖励。企业通过制定岗位津贴制度,在企业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技师”等措施,为高技能的人才充分发挥领军作用创造条件。
3.3构建鼓励创新平台,多渠道培养创新人才
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设立研究院、技术开发中心等,通过研究院、技术开发中心培养企业创新人才。建立积极全面的奖励政策,发挥政府人才奖励的示范作用,建立多层次人才奖励制度,将各类人才都纳入政府奖励范畴。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单位,给予重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把优秀人才聚集到开发区建设发展事业中来。通过管委会资助企业培养创新团队人才,设立开发区区级科学技术奖,技术革新奖、管理成果奖、qc成果奖等奖项等措施,创建创新人才发展与成长的条件。开发区某智能机械股份公司,与985院校湖南大学、211院校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校进行良好合作,通过开发区博士后工作站招收博士后进企业工作,设有“省混凝土建材成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心培育建设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形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特色和优势,目前拥有机械、液压、电子、汽车及建材等各类专业技术研发人员60多名,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各种大型机电液一体化非标产品的研发设计。经过20年的发展,通过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等各种体系认证;荣获了“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省优秀创新型企业”、“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省企业知名字号”、“省国际知名品牌”、“省用户满意产品”、“市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示范企业”等诸多荣誉。取得发明、实用新型、外观等专利70多项,获得省级技术成果鉴定三项。同时,参与了十多项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与修订。该公司也从1995成立时只有几十人的小型机械制造厂,发展成为拥有占地215000平方米的工业园,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拥有加工中心、焊接机器人、全自动热处理生产线、数控等离子火焰切割机及激光切割机等各种先进生产设备,为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7000多个用户提供产品,年产值几亿元的大型企业。
3.4管委会领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根据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占绝大多数”的特点,将人才工作重点放在亿元企业,进一步健全亿元企业人才工作制度。在国家、省、市已出台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引领下,制定符合开发区区情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项规划。重点引进高端制造业和新材料研发、电子商务、电子信息、总部经济、金融证券、现代物流等领域的紧缺型人才,以及管理和专业技术复合型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人才的鼓励扶持,争取到近几年培养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的电子信息产业领军人才队伍,带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对新生代企业家队伍的培育,积极推进面向上市企业企业家的素质培训。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业务范围,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库,为引进的人才、项目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优质服务。进一步推进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机制,探索与本市高校建立季度人才工作联络会制度。依托开发区信息网创新创业频道,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网络服务平台,及时各项人才措施,畅通人才与项目信息。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开通人才服务直通车,为人才开展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提升人才服务基层、服务企业工作。在区内规划建设集居住、邮电、银行、学校、医院、商店和娱乐等服务功能的城市综合体,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为企业人才提供生活便利。建立一套与现代人才管理相一致的新办法,用机制留人。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进行人才测评、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不断促进企业由传统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4结论
开发区集聚大批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面对市场的新变化,要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就要充分认识到企业人才资源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充分了解影响企业人才发展的各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精心培育建设企业人才队伍,形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发展对于开发区加快实施非公有制企业“二次创业”新一轮发展至关重要。开发区需要通过借助博士后工作站,吸引、培养高级人才、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构建鼓励创新平台,多渠道培养创新人才、管委会领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等措施广纳天下英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改革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走具有开发区品牌和特色的人才发展之路,使开发区真正成为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区,为开发区的新一轮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作者:颜黎明 郑健体 谢华兴 康忠红 肖爱莲 张春香 黎平 单位: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务部
参考文献:
[1]方惠,牛晓燕.我国民营企业人才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1).
[2]童正容,等.民营企业人才发展瓶颈及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3]黄志胜.关于提升晋江市非公企业人才服务水平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4]吴莲妹.福建晋江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31).
[5]武姗姗.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现状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2(8).
[6]陆海霞,刘志芳.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推进区域经济发展[J].前沿,2012(3).
- 上一篇: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研究论文6篇
- 下一篇: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