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审计风险防范解析

时间:2022-11-07 02:43:34

导语:企业经济审计风险防范解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企业经济审计风险防范解析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涵、特征及主要风险成因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对被审计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判断失误,发表了与事实真相或经济责任不相符的审计评价或结论,造成被审计者和与之有关方面的损失,产生了审计机构和审计者承担这种损失责任的可能性。在审计实践中,由于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基础之上,可能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会错误地估计和判断审计事项,以至发表了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结论,或者因审计人员疏忽、审计范围不全、审计程序不当等原因,导致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发现,因此而承担的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征。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特征主要表现:一是审计风险通常比较复杂。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不确定性因素多、牵涉面广的工作。同时,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贯穿于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其成因和表现形式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二是风险成因的独特性。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层次高、审计的内容错综复杂、审计覆盖期限长、评价事项多且敏感,所有这些独特因素都会促生审计风险。三是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准确、客观地判断固有风险水平,改进审计手段,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控制审计风险,降低审计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风险成因分析。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审计手段具有局限性。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检查财务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就在会计资料中明显反映,就现有的审计手段有些问题难以进行深入查证。由于审计手段的限制,往往使审计人员无法取得有效证据,从而形成审计风险。二是经济责任制度不够健全。由于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科学的经济责任制度,被审计人没有明确的任期经济责任,任期内应负的责任、任期目标、考核标准没有给出科学、明确的界定;上级主管部门未建立相关制度,对经济责任人的职责、权限、履行职责的程序等未作出明确规定,导致无法评价责任人履行职责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三是缺乏科学、统一的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内容,且评价的是企业主要负责人,所鉴定的内容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直接目的是为监督和管理干部提供重要依据。但目前还未建立起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审计机构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是根据审计实践的需要、委托部门的特殊要求以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来实施审计评价,从而导致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不完整、不准确、不恰当而形成风险。四是审计人员自身能力不足。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较广,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审计专业知识水平外,还应熟悉政策法规,掌握经济管理知识,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对一些新领域、新知识都是现学现用,仅通过审计项目对企业投资决策、市场运作等运营活动进行理解和评价,局限性较大,使审计人员的思辨能力、判断力面临考验,从而带来审计风险。五是程序不当导致的风险。执行审计程序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必须符合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质量特征,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如果因为审计资源的限制无法获取支持审计评价结论的足够证据,而做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六是时效性不强。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时效性,按有关规定,企业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任期内调任、免职、辞职、退休前,应当及时安排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但在现实中“先离后审”“、先任后审”普遍存在,客观上造成被审计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的不重视。“审用脱离”,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审计成果不能及时发挥作用,增加了审计风险。七是虚假会计资料形成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是财务收支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被审计人或被审计单位出于某些不当动机,故意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材料、财务资料等,在这种固有风险较高的情况下,审计人员稍有疏忽,就无法揭示和披露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的对策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特有的风险属性,以及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要综合考虑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有效地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审计机构必须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意识,每一个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在审计业务实施过程中,要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作出准确的审计判断。

(二)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机构应当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不断更新知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在实际工作要注意取长补短,用其所长合理搭配,并在工作中加强交流和协作,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

(三)加强审计程序的控制,优化审计流程。加强审计程序的控制方面,主要包括:第一是在开展审计工作前要充分了解领导干部的职责范围、履职情况、管理能力等情况,以及被审计领导所在单位的性质、组织结构、财务状况、核算和监管情况等,确定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为编制符合实际的审计方案提供依据。第二要选好审计人员。审计组要由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前要进行专门的知识培训,要求学习有关法规和背景知识,提高审计组的工作能力。第三要编制好审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审前调查发现的倾向性问题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将其列入审计重点内容,特别要根据审计资源和审计要求,考虑审计风险大小,对审计内容做出取舍,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第四审计实施阶段要围绕重点进行。审计中应以测试内控制度为基础,以审核任期经济责任目标为主线,以核实资产、负债、损益为重点,结合查纠违规违纪行为,相关审计内容穿插,相互印证,把握要点,突出重点,形成对责任人任期经济责任的全方位审计监督。严格的审计程序,规范的实际操作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工作中,审计规范确定了审计的范围、内容、目标、程序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明确了审计责任,有利于审计人员从审计计划与委托、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实施审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到出具审计报告等整个流程规范操作,降低了审计风险。

(四)把好审计评价关,客观评价,谨慎做出审计结论。评价要遵循客观公正原则,要依据评价的标准,使评价有根有据,对存在的问题要结合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应该评价的事项,要充分听取被审计者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以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五)加强各部门协调,实行经济责任联合审计制度。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工作中涉及面广,光靠审计部门“孤军奋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求各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强化联合审计,将审计监督和管理及纪律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责任审计履行情况,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降低审计风险。

(六)善于化解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当审计风险的产生涉及到审计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时,应提请其他部门或专业人员给予协助,如,要求被审单位对所提供的资料作出“承诺”,让他们承担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审计中发现违法违纪的蛛丝马迹时,要及时请纪检监察部门介入等等。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注意运用风险化解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

(七)重视后续审计。进行后续跟踪审计,主要是看审计报告或审计决定中要求被审计责任人或单位纠正、整改的问题是否得到落实,通过后续审计,可以监督审计处理决定的落实情况,维护审计工作的严肃性,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实效,降低审计风险。

本文作者:申占鑫工作单位: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