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企业金融的对比研究
时间:2022-04-27 10:54:28
导语:中日企业金融的对比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与日本相比较,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历史虽然较短,但成长速度可观。中国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已从公有经济的补充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中小企业拥有一些共同之处:首先,中小企业金融对中日两国经济发展意义同等重要。其次,政府支持对中日中小企业金融都至关重要,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但由于两国国情不同,中日中小企业金融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一)中国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单一,但中小企业金融发展迅速与日本商业银行、政策金融机构、地方金融机构等组成的多元化、多层次中小企业金融体系相比,以大型国有银行为主的中国中小企业金融仍显单一。但在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呈现不断加速趋势,中小企业资金状况有明显改善。课题组调研数据也表明,虽然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但其重要性已显著下降(表1)。除受危机影响严重的2008年出现增长停滞、坏账率增加情况外,各受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总体保持了稳定增长(图4)。(二)中国征信体系建设发展迅速,但银行融资仍以抵押担保为主相比于日本中小企业信息数据的详实完备,中国中小企业信誉度较低,银行获得企业真实信息难度大,贷后管理成本高。近年来,人民银行致力于征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息采集已取得一定成效。此外,为解决无信用记录或信用历史欠佳的中小企业贷款问题,各地还注意引导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并通过风险补偿等方法鼓励其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征信体系虽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银行评价企业信誉度提供了参考,但出于风险控制考虑,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相对谨慎,信用贷款比例普遍不高,抵押、质押和保证仍是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方式。其中,抵押物以固定资产为主,其他权利抵押尚处于探索阶段。而中小企业大多为轻资产企业,房地产及机器设备总价较低,通过抵押贷款获得资金的难度较大(表2)。表2浙江省某市中小企业贷款抵押结构(2011年末)来源:课题组调研资料整理。(三)中国融资担保公司作用受限,企业互保联保蕴含较大风险针对中小企业信誉度较低的现状,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存在提高了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可能性。与日本融资担保公司运作成熟稳定相比,中国融资性担保公司运作不规范,监管不严格。因此,银行通常要求较高的资产保证率,担保公司的杠杆效应大大降低。2010年,融资性担保公司平均放大倍数只有2.1倍,远低于3倍的保本点及5倍的盈利点。2011年开始,银行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要求的保证率持续上升,更有甚者要求100%。担保公司业务积极性受到较大打击,资产额较少的担保公司基本无法正常开展业务。不少中小企业开始探索采用互保、联保的方式获得银行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资金的可得性,但其风险也在逐渐显现。一方面,中小企业对互保、联保理解不足,对连带责任认识不清,缺乏主动合作激励,导致个体信用难以发展成社会信用,总体违约率仍然偏高。另一方面,互保、联保企业间经营情况差距较大,企业间缺乏互相了解,对困难企业认识不足,单家企业经营风险易扩散至整个联保体。(四)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近年发展迅速,但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在银行贷款仍存在诸多限制的情况下,非银行金融机构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资金的重要补充来源。与日本相比,中国非银行融资机构主要以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融资公司、咨询公司、寄售行、典当行等形式存在,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相对于日本非银行融资机构的平稳有序发展,中国针对中小企业金融的立法尚不完备,缺乏一部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基本法律,对中小企业金融的规范零散分布于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不同效力的各种法律法规当中,不同法律法规条文时有出入,中小企业金融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环境。法规前瞻性不足,对中小企业金融的快速发展应对不够及时,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造成一定时期的监管空白,非银行融资机构等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成本较高。
启示与建议
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较快,但中小企业金融改革进程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实际融资需要,简单的增设金融机构或搭设银企合作平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2012年3月,在国务院大力推动下,国家启动了新一轮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改革,以温州综合金融改革实验区建设十二项主要任务为抓手,在金融体制规范、金融市场培育、金融机构发展、金融产品创新、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为中小企业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更好地落实这一改革措施,我们提出如下五点具体实施建议。(一)推动银行体系改革与治理,探索服务中小企业新模式1、强化地方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贷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政策金融扶持。一是坚持地方性金融机构服务当地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监管机构应限制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前往大中城市扩张、开设异地分支机构。借鉴日本关系银行成功经验,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向基层延伸,推进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二是通过定向调增中小企业信贷规模等手段,补充地方金融机构资金,提高地方金融机构服务当地中小企业能力。三是中小企业发达地区政府考虑设立专项基金,条件成熟时适度提高地方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补偿金,探索成立区域性政策银行,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实体经济发展。2、拓宽资金来源,完善考核体系,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首先,商业银行继续探索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金融债等手段拓宽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来源,将获得资金优先用于中小企业贷款。其次,商业银行逐步改进中小企业贷款审核评价体系,考虑不同企业贷款的差异性,构建有针对性的客户评价体系,实施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对抵押率实行差别管理,适度放宽抵押贷款审批条件。此外,完善中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对中小企业贷后管理实行专项考核,适度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和坏账核销率,建立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3、积极改变经营模式与管理理念,稳步推进金融创新。首先,大型金融机构利用资金雄厚、网点众多的优势,努力将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切实履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的职责,减少外界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对中小企业金融的冲击,为中小企业正常发展周期创造相对平稳的资金平台。其次,改变贷款形式单一、金融创新不足的现状。一方面,各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创新产品研发,将抵质押物范围扩大到动产和权利,发展应收账款、无形资产等多种新型抵押品(图5),引入供应链关系担保等新型担保方式(图6)。另一方面,加强与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等合作,创新适合需求特点的联动模式,加大银团贷款力度,分散融资风险。同时,优化业务管理流程,给予中小企业票据业务方面的便利,或赋予中小企业更加灵活的还款方式和还款期限,减轻企业还款压力。图5应收账款融资流程设计图6供应链担保融资流程设计(二)法规先行、探索创新,建立多方位、立体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1、总体规划、多方合力,建设更为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首先,全国统一规划和部署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指定牵头部门,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其次,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资信采集制度、资信评定制度和资信评估制度,明确资信评估中介机构的连带责任制。同时,继续利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中小企业信用查询中的优势,以企业基本账户为依托,争取覆盖更多企业,探索将非财务信息纳入征信体系,努力扩大与中小企业相关的信息量。加强人民银行、工商、税务、司法、海关、环保等一系列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横向沟通与协调,实现对中小企业监管信息的联网与共享。此外,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现有信息平台,提高村镇银行等基层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的便利性。加强信息应用建设,引入针对性模型和软件,便于金融机构量化征信信息,进一步深入信息资源的分析利用。建立全国与区域信息流动机制,实现纵向信息共享。2、探索地方政府主导的再担保制度,建立多元化的信用担保体系。一是着力改变当前信用担保机构监管实践中法律依据不足、主管部门不清的局面。在现有法规基础上,整合、优化其他地方性、部门性法律法规,为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充分发挥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作用,不断扩大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逐步改善担保业发展环境,支持担保机构拓展担保业务、创新担保方法,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给予税收优惠等奖励。三是建立银行与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分担机制,在分散担保公司风险的同时促进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后续管理,防止道德风险。四是探索建立地方政府主导、有中国特色的信用担保自律性组织。在政府部分拨款的基础上,鼓励担保公司、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三方自愿出资参与,实现信用担保协会的市场化运作,并加强对担保机构日常运行的监测。(三)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着力发展导向明确、层次清晰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1、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初创期中小企业发行高收益债募集资金,并通过政府专项基金给予支持。针对初创期企业的高风险特征,鼓励其发行高收益次级债或私募债募集发展资金。适度放宽高收益债准入标准,将传统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设定合理的债权人保护制度,建立政府专项偿债基金,并吸收发债主体、交易商和证交所资金参与,对发行企业不能偿债的风险进行一定程度补偿,增强市场参与者信心。2、鼓励稳定经营的成长期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条件。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但实力尚不足直接在债券市场融资的中小企业,鼓励数家行业相同、规模相近、地理相邻的中小企业联合发行集合债。政府在中介、担保、承销等方面给予企业相应优惠,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或在财政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允许政府部门审慎投资中小企业集合债。3、通过产业导向和政策扶持,引导风险资本投资新兴产业。对于符合国家政策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制订针对性产业扶持政策,通过减免税收等手段给予投资者相应优惠、赋予未来退出获利便利性,吸收风险投资基金及私募股权等风险资本,解决新兴产业的资金问题。(四)标本兼治,促进非银行融资机构的健康发展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非银行融资机构合法经营。一方面,尽快出台专门法律法规,建立准入与退出机制,明确对非银行融资机构的注册资本、人员配置、内部控制、风险防范与处置等方面的准入要求,使其在规定范围内运作,严控民间融资过度扩张。同时,明确非银行融资机构借贷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期限利率、交易方式、违约责任及纠纷解决途径,促进融资机构的规范化经营。另一方面,组织对现有机构进行重新审核,对不符合资质、未正常开展业务、风险系数较高的机构实行警示制度并限期整改,对确实不能达到要求的企业组织清盘退出。2、建立非银行融资机构监测体系,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在明确非银行融资机构经营范围的基础上,建立非银行融资机构登记平台与监测体系。一方面,逐步将中小企业与非银行融资机构间借贷关系在平台中录入登记,监测合约履行情况,记录不良情况,并纳入个人与企业信用记录。另一方面,加强对非银行融资机构资金的总体监测和调控,动态跟踪把握融资总量、资金来源与投向、利率水平、违约纠纷等数据。同时,注重对风险的早期识别、监测与预警,预判、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3、明确职责,切实履行对非银行融资机构的监管责任。根据机构注册属地管理原则和“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强化地方政府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责任”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金融办为非银行融资机构的主管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形成监管合力。注重监管队伍建设,吸收培养高素质、懂金融的专业监管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对非银行融资机构的监管要求。(五)协调配合,加强货币当局与其他监管机构对中小企业金融的引导1、央行制订倾斜性信贷政策,引导商业银行重视中小企业信贷。中央银行要继续贯彻“有保有压”的政策,通过货币信贷手段引导商业银行贷款向中小企业倾斜,并通过非对称降息减轻中小企业负担。首先,强化差别准备金率政策,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得力的银行适当放宽其准备金要求,为中小企业信贷释放更多可用资金。其次,加强窗口指导,要求地方金融机构制订有针对性的信贷投放计划。再次,重视核查督导,明确中小企业信贷考核标准,定期对重点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情况进行检查评定。最后,探索实行逆周期的信贷管理模式,经济繁荣时对贷款严格管理,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泡沫;经济萧条时实施积极信贷政策,努力引导中小企业以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应对危机冲击。2、监管当局通过差别化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实施激励。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完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首先,实施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在风险整体可控的条件下,对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实施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强化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正向激励。其次,适当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不良比率的容忍度,综合考虑其风险、成本、核销等具体条件,对不良比率实行差异化考核。
本文作者:凌涛冈崎久实子工作单位:日本银行国际局
- 上一篇: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 下一篇:论成本会计实验教学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