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时间:2022-04-27 10:43:24
导语: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融资难约束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转型。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长期存在的重国有、轻民营的计划经济思想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在银行贷款支持上,国有金融部门对金融资源的垄断依旧,倾斜国有经济的导向没有根本改变,非公有制企业得不到与其地位相称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解决了80%以上的就业问题,但只拿到了18%的贷款资格,这很不公平。据统计,1992年至1998年间,国家银行和融资机构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占同期贷款总额的比例只有13.3%。1998年以后国家鼓励国有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尽管总量有所增加,但总体上没有改变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秦嘉蔚和郭荣朝(2011)对河南省南阳市民营企业融资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南阳市商业银行2009年对中小企业贷款1925户,贷款金额225420万元,同比增加26247万元,但只占该行2009年度贷款总量的23.99%。南阳市农村信用社对中小企业贷款额约占总规模的18%,南阳市四大国有银行分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额占其总规模的比例不到10%。融资难制约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甚至成为非公有制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一大桎梏,也几乎成为每个非公有企业经营者考虑的头等大事。2.市场准入歧视限制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空间。市场进入的难易程度,是衡量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过限制垄断,放松规制,允许民营企业自由进入各类产业和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准入范围不断扩大,但是,非公有制企业市场进入的一些深层次障碍并未消除,发展环境依然不优。[8]目前在市场准入方面最大的问题是行政垄断,垄断性国有企业依靠行政力量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这不仅有悖于“非公经济36条”和“新36条”的精神,而且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非禁即入”是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的重要精神,但诸多行业对民营企业而言还是犹如隔着“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经济学家厉以宁(2006)认为在“非公经济36条”颁布后,行业准入的大门理论上说是敞开了,然而中间还隔着一层“玻璃门”,想进入的人仍然被“玻璃门”挡着,进不去。3.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挫伤了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我国1954年《宪法》提出了要消灭私有制,1982年宪法认可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但认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88年宪法修正案将私营经济合法化,不过定性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9年宪法修正案首次承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这标志着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有了最高法律意义上的保护。但是,非公有制企业产权的主体地位、界限、获取与转让的法律程序、法律形式及法律保护手段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对政府侵犯公民私人财产权的行政行为还缺乏审查制度。目前非公有制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产权结构单一,产权流动僵化,产权发展激励不足等问题,均与缺乏有效的产权法律保障有着密切的联系。
1.企业制度创新与变革滞后于企业的规模发展,制约了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制度是影响企业发展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有什么样的企业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企业行为。目前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多为家族制企业,家族制企业适应于企业初创时期和规模比较小的发展阶段,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制企业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组织变革,需要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10]但目前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包括多数规模大的非公有制企业仍以家族制为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2007年我国约85%的私营企业是家族制企业。在家族制企业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家族制企业中普遍采用家族式管理。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庄聪生(2010)说,据估算,目前我国私营企业中,家族式经营的占95%以上。在宗族制和关系文化影响下,不管企业规模发展到多大,企业主或控股股东都希望能够对企业进行绝对控制,企业重要职位以关系紧密的家族成员为主,不信任外人。家族式管理在非公有制企业初创期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决策力、提高执行力,有助于企业发展。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家族式管理中存在的独断决策、经验决策、任人唯亲、排斥外部力量、家族内耗、组织结构单一、封闭等弊端,日益显现,这些问题会严重制约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转型。二是,家族企业中存在着战略领导者的代际传承问题。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新老传承问题。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表明,约有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88%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还在经营。可见传承成功与否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关系重大。在我国的家族企业中普遍缺乏代际承继计划,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是创始人没有意识到自己该退休了,第二是创始人不愿意交班,第三是没有合适的接班人。在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企业家个体层面需要传承的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家默会知识、企业家关系网络和企业家精神三大类(窦军生,贾生华2008)。其中默会知识包括诀窍知识和心智模式两方面内容;企业家精神包括敬业精神、开拓(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代际传承的内容决定了传承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传承成功与否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影响重大。失败的承继会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大的问题,严重的会导致企业破产。民建中央的一项专题报告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仅3.7年,其中八成以上是家族企业。麦肯锡在中国的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5%的家族制企业在第二代之后还能生存。2.不重视战略管理,缺乏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战略管理要求企业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就企业的经营目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等问题进行谋划和决策,并依靠企业的能力将这些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企业如果要想长期地发展,就必须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战略,从整体上对企业进行长期性的谋划。但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多数不重视战略管理,相当多的企业没有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很多私营企业主认为企业的成功主要是依靠个人的聪明才智、个人的运气和个人的努力,而不是战略的结果。不知道企业没有战略就没有明天。所以有些企业一时可以很成功,但一个错误的战略决策就可能造成前功尽弃,全盘皆输。3.制度化管理不完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小企业靠老板,中企业靠制度,大企业靠文化”,这里描述的是一个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企业发展核心动力源泉的转变。制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科学管理方式,是以制度为标准,把制度看成企业的法津法规,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处处以制度为准绳,使工作流程化、标准化、透明化,促进员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制度化管理是中小型企业迈向大中型企业的必经过程,是企业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的具体表现。非公有制企业在创业时期多以“人治”为主,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要求企业必须转变管理方式,实施制度化管理。目前,我国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制度化管理的重要作用,但在制度化管理方面还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科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有些企业不惜重金请咨询公司制定了比较完美的企业管理制度,但操作起来举步维艰,最后成了一种装饰门面的摆设。有些企业即使有了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处理问题时“人治”的成分居多,完全依照老板的好恶来处理。非公有制企业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是一项艰难的变革,变革是否成功决定了企业的成长能力或发展速度。4.企业文化同公司战略不匹配。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执行影响很大,一般情况下,企业制定战略时应该考虑自身的企业文化的适应性,如果两者不匹配可能会导致战略的失败。在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存在着企业文化同公司战略不匹配的现象。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战略同企业文化不匹配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文化没有及时地进行更新。原有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企业文化需要变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新的战略发展需要。二是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原有企业文化的不足,着手创建新的企业文化,但方法上有问题。一些企业从外部请来了企业文化策划公司,但这些公司并没有真正了解原有的企业文化,没有解决好企业文化的传承问题,只是列了一些时髦的企同现实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两张皮,冲突很大,新的企业文化很难形成。三是一些企业家有叶公好龙之嫌。公司宣传的经营理念同实际运行的是两张皮,原因是企业主要战略领导者观念没有实质转变,还停留在过去的成功经验上,最终的结果是过去的成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当企业文化同公司战略不匹配时,有两个解决方案,一是调整战略,二是重塑同战略匹配的企业文化。
综上所述,影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既有来自企业外部的政府、社会、市场力量的影响,又有来自企业内部的因素。来自企业外部的因素主要是融资环境、市场准入、产权保护等问题,来自企业内部的主要因素是制度创新、战略管理、管理创新、文化再造等问题。推动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式转变既要优化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又要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
本文作者:楚金桥工作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 上一篇: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及经济分析
- 下一篇: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精品范文
10影响消费因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