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时间:2022-09-03 03:31:56

导语: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紧密,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纽带,更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本文通过调研遂宁市15所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果表明遂宁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基本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但存在部分失衡问题,探索其问题后,提出基于人才供应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基于市场变化提升专业设置水平、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加快特色专业建设等途径,以提升中职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布局结构。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院校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1]。从历史政策变化路径看,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的;从服务产业看,中职学校专业目录有高端化发展趋势,也是适应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表现。中职学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培养出适应于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劳动技术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发展迫切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主动提升产业转型服务能力,做区域经济发展的助力者。

一、遂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首先,对遂宁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现状进行调研;其次,对遂宁市2013年到2017年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就业人数进行调研;最后,在最新的数据分类汇总基础上,对遂宁市中职学校2018年开设的专业进行专业设置、在校生规模以及毕业生去向统计分析,深入剖析遂宁市15所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切度,进而提高遂宁市中职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的能力。(一)遂宁市中职学校专业结构分析。1.专业布点情况。依据专业与专业对接的主线,对遂宁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进行分析。据《遂宁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统计,截至2019年9月份,遂宁市有15所中职学校(其中公办学校6所、民办学校9所),数量占四川省中职学校的3%。《遂宁市2018年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鉴》显示,遂宁市2017~2018学年中职学校毕业生人数、招生数量、在校生数量分别为10485人、10082人、21364人。对遂宁市15所中职学校进行调研发现,专业设置涵盖了13个大类(103个专业点),其中省级专业点11个(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3个、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2个、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个、遂宁市安居职业高级中学校1个、遂宁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3个),省级示范专业点4个、市级重点专业点22个,服务于三次产业的专业点数分别为5个、33个、65个。全市第一产业专业大类占比4.85%,第二产业专业大类占比32.4%,第三产业专业大类占比63.1%。专业大类中开办数量占所有设置专业大类比例较高的分别是:加工制造类(26.19%)、信息技术类(14.29%)、交通运输类(11.90%),与其他专业大类设置比例差距明显,都是与第二、三产业紧密相关专业(见表1);专业点数重复率较高的依次为计算机应用专业(9个)、电子商务专业(7个)、数控技术应用专业(6个)以及旅游服务管理专业(6个)。2.专业规模。据遂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统计,2017年至2018年,遂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21364人,占高中阶段教育人数的37.1%,与2016年相比,人数有所降幅,其主要原因在于初中毕业生人数减少,所以属正常波动范围。从2017~2018年遂宁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区域看,2018年该市中职毕业生共计5409人,其中本地就业35.1%、异地就业28.3%、升学占比36.6%,与2017年相比,本地就业的学生增加10.7%,异地就业与升学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见图1)。从2017~2018年中职学生就业产业情况看,相比2017级毕业生,2018级毕(结)业生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幅较大,第二、一产业减少,形成“三、二、一”专业结构,如图2所示。(二)遂宁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态势。1.产业结构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遂宁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在一系列政策措施带领下,全市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转向“新型产业”,形成“四+二”主导产业(即锂电及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与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四大成长型产业,以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可见,遂宁市将持续以第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而以第一、三产业为辅。“十三五”期间,遂宁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创新发展水平与产业核心竞争力,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改造,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理念。2013~2017年,遂宁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2013年遂宁市国民生产总值(GDP)为736.61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8:55.2:26.8。2017年,遂宁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138.06亿元,比2013年增长54.5%,其中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4.1:48.2:37.7,与2013年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别下降了3.9%、4%,第三产业占比提高了10.9%。从遂宁市2013~2015年产业结构看,五年间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特征,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第三产业飞速发展,第一产业缓慢降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逐年降低,第三产业增速较快。2.就业结构态势。2013~2017年,遂宁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2013年遂宁市就业人员为200万人,2017年增加到208.2万人,五年间比例增加了4.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五年间下降了9.7%,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五年间分别提高了4.8%、16.1%。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缓慢增长趋势,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逐年上升。总体来看,第一、二次产业就业人员分布较为均衡,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较高,并且增速较快。

二、遂宁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结构的适切性分析

(一)专业设置覆盖面广,基本符合该市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从遂宁市15所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现状的调研情况看,全市专业设置的种类比较齐全,除资源环境类、石油化工类、医药卫生类、体育与健身类、司法服务类外,其他专业均有涉及,覆盖率达72%。中职学校中设置较多的专业依次为加工制造类11个、信息技术类6个、交通运输类5个、财经商贸类4个,能够满足遂宁市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且随着部分专业的调整,学生毕业后在本地就业的比例提升较大。(二)专业设置聚集度过高,资源结构布局不合理。根据对遂宁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分析可以看出,2017年遂宁市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为第二产业,达48.2%,而该年就业人数占劳动力结构的62.92%,但中职学校毕(结)业学生在第三产业中就业结构却占比70.70%,可以看出专业设置与区域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一定的结构错位。如第二产业相对应的专业设置较少,而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设置较多,造成了结构性人力资源浪费。通过遂宁市2018年中职学校专业大类布点在三次产业占比情况看,全市服务于第一产业(涉农)的专业设置过少,服务于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也相对较少,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通过数据对比,全市中职学校在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数控技术应用以及旅游服务管理四大专业区域出现高规模招生、广范围布点形势,并且以上专业均属于第三产业中的专业,专业同质化现象明显,与遂宁市“十三五规划”相比较,现代物流、特色文化产业、新能源等相关专业开办数量偏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是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专业设置基本原则[2]。总体分析看,遂宁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覆盖率达72%,但从专业布点、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切性不高,导致了毕业生在异地就业比例偏高,加之专业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当地支柱性产业匹配度不高,因此,中职学校失去了对接地方产业的机遇,部分专业失去对学生及家长的吸引力。(三)传统专业较多,新兴特色专业少,难以满足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鼓励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举办或参与举办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主要依托企业开展教学实训、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融为一体,产教、科教融合发展,专业特色明显的特色学院。建立特色职业院校,需要实施校企合作,以特色专业为基础[3]。《遂宁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也提出人才培养将围绕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需要,在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聚焦培养紧缺人才,在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加强人才培养保障,在文化艺术领域培养领军人物和文化服务人才等要求,并且提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优势产业。从遂宁市中职学校专业布局特点看,仍是传统的普通专业开设较多,而面向新兴产业的专业较少,针对新兴产业的培养能力不足。如2018年遂宁市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中,加工制造类专业中机械加工专业布点最多,焊接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等专业开办效果则不理想,能源与新能源类仅面向石油天然气开采专业,教育类专业集中在学前教育阶段,其他服务与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还未开办或正在起步阶段,特色专业开办形式较不乐观。

三、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路径探索

(一)基于人才供应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中职学校作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类型之一,面对21世纪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变化,必须随着社会和市场需求而不断革新。2010年,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指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需求,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适应各地、各行业服务于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与人力资源历年存在的供需问题,根源就是政府在人才供求调节方面应起到主要作用,为此,限制发展过剩的大众化专业(如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专业大类),避免劳动力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显现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对于智能化产业驱动下涌现的新兴产业,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引导中职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加大专业建设的投资力度,适时增设与之匹配的新专业,避免“供不应求”现象。此外,由于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的滞后性,教育行政部门与中职学校应该适时监测劳动力市场变化,从需求侧发展动态中获取行业变化风向,为中职专业设置建立风向标,降低专业失衡的风险。中职学校同样要主动进行产业规划,深入企业做好产业发展调研,避免过度追求行业趋势而滋生的“泡沫专业”,校企加强深度合作,掌握产业转型发展、技能升级以及对技能型人才的特殊需求。(二)基于市场变革提升专业设置水平。提高中职教育影响力必须不断提高专业设置水平。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水平涉及校内课程资源、师资配备、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诸方面内容。中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技能实践为主线作为培养目标,所以,第一,在硬件方面,中职学校应加强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推进部分专业“1+X证书制度”的实施,实现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深化学生评价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并举;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行业发展要求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同时通过引进与培养结合,提高校内“双师型”教师比例;第三,加强专业课程模块库建设,形成“能力模块+知识模块”的基本模型,充分考虑地方学校的区域特征,根据当地产业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办学特色适当增加部分专业模块,将新的技术、设备、生产方式等直接体现在模块更新上。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多方主体协同监管,坚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正确路径,加强行业人力资源信息监测,不断提高专业设置水平,从而保障区域内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提高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水平。(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加快特色专业建设。提升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切度,还应关注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导区域内中职学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优势适时打造各校特色专业。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育部组织开展《目录》修订工作以来,新兴专业不断出现在《目录》中,如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体现出了现代产业升级大势,即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制造强国建设、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三个主要方面。《四川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也强调:新时期人才计划要不断适应新兴产业发展,支持行业企业开展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紧缺专业人才技能培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学校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强化新兴产业技能型人才供给数量等具体措施。由此可见,提高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切性,可根据现阶段当地城市发展规划的需要,结合区域“十三五规划”产业发展布局,根据区域重点发展产业,整合学校资源,依托地区特色逐步建设品牌专业,同时统筹区域内职教资源,以主打特色专业为主,局部带动整体,进而扩大职校影响力,避免专业设置雷同。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职学校要主动出击,结合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加强专业建设,本着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本质,提高学生就业生涯发展能力,使其发挥自身长处,提升自我价值感,服务于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辛夏夏,曾姗,闫志利.北京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12):19-25.

[2]杨阳.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配性研究———以佛山市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8):75-78.

[3]于如,闫志利.“特色职业院校”建设目标与策略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102-107.

作者:曾露 胡光忠 蔡宗模 单位:1.四川轻化工大学 2.重庆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