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时间:2022-08-23 10:27:19

导语: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经济发展已跨越高速增长阶段并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总体较为良好,但在长期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累积和遗留的各种问题也十分突出,比如发展方式粗放、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不完善、贫富差距过大、区域经济差异化等。为此,本文基于我国统计年鉴和第三次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及1982—2017年流动人口的情况分析,应用相关经济知识,总结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并通过分析结果,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科学的人口流动,加强城市社会管理,深入户籍制度的变革,加快落实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因地制宜地促进落后地区长远发展,进而缩小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化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流动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突飞猛涨,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但在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随之而来的问题——流动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一问题成为了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流动人口(floatingpopulation)通常指的是长期在外居住或就业,但却没有居住地户籍的一类人。刘易斯(1954)曾指出,经济社会中两大主体:工、农,因区域经济差别或收入水平差别,农业部门的冗余劳动力会越来越多地补充至工业部门,期间并会不断带动经济走向繁荣。但按照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国内贫富差距悬殊,人口流动不断地影响着我国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

一、对我国1982—2017年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分析

1、流动人口的增长速度一路飙升。从图1可以看出,1982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流动人口的数量仅仅不到66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量不到0.65%;而时隔28年,2010年也就是距现在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时,流动人口数量已然高达2.61亿人,已占全国总人口的19.51%,是1982年的38.8倍;到2013年末,全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2.45亿;到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已经达到2.4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平均6人中就有一个人属于流动人口。虽然到2017年,流动人口的数量降为2.4亿,但流动人口的总流向趋势并没有改变,特别是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还在加强,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进一步上升,随迁子女的比例增加。2、区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地区之间的相对差距也因各种因素越拉越大。目前,我国因区域差异化而形成的三大地区显而易见,分别为东部沿海一带,中部和西部地区,这三大地区形成了我国自东向西经济发展逐渐递减的梯度流。从图2可以看出,1980年,东部流动人口所占比例为38.38%,中部和西部分别为37.94%、23.68%,三个数据都在20%~40%之间,但随着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各种条件的作用下,东部地区流动人口数量一路突飞猛涨,与此同时,中西部的流动人口数量增速却相对缓慢,大不如东部地区。到2010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的数量占到了全国流动人口的85.71%,占绝对优势,而中部仅占4.43%,西部占9.86%。从图2可以看出,自1980年起,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比例上升,并且还有继续增大的趋势;中部地区一直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比值下降了93.6%;西部地区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流动人口比值下降了58.4%。2013年东部地区跨省流动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为85.2%,2015年该比例有所降低,为84.71%。3、流动人口价值的侧重点发生转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日趋完善,人们受教育程度越来越深,受教育时长越来越长,人口的素质也越来越高,流动人口的价值慢慢的从只要求有较好的体力和娴熟的劳动技能转变成要求拥有高学历、高创新的高层次人才。从表1可以看到,高学历的流动人口数量占比越来越大,1982年受高中教育的流动人口仅为8.41%,到2010年高中教育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了22.06%,增加了1.62倍;在2000年以前大专及以上(包括本科、研究生)的流动人口几乎没有,但直到2010年,该受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已然达到了18.92%。低学历人口的比重越来越低,流动人口的素质越来越高,根据第三次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已然高于全国的人均受教育水平。

二、我国流动人口的流动动机分析

人口流动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受到经济、社会、制度、文化、历史背景、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区域经济的差异化是人口流动的主要驱动因素。由于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和基于对优越生活的向往,使得人们普遍对文明和经济繁荣城市有所向往;在每一个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随之所带来的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各种政策机制与社会福利产生的区域差异等都成为了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加上我国生产力的转移和地形地势、政策福利、资源分布等因素交叉影响,使得我国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自东向西的阶梯状分布,其中东部地区最为发达,中部次之,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由于人的趋利本性和经济效应的影响,人口便自发的由中西部向着发展繁荣的、平均收入高的、社会福利好的东部地区流动。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来说,到经济发展繁荣的地区更容易得到广阔的平台和大展身手的机会,以达到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形式,同时发达的地区可以给予他们一种美好的期望。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也是造成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1982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比值约为1.83,1990年扩大到2.20,1995—2000年增长到2.7,到2010年,该数值已经达到了3.20,并有着继续上升的趋势。同时,在大城市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隐性收入也是不可忽视的,其中包括生活补贴、社会福利、住房补贴、医疗保险等,将这些变量加入到城乡福利的比较中,乡村的比较利益明显偏低,该原因直接导致了乡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进军”。

三、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会逐渐发达起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产品和劳动力也逐渐开始出现冗余,这不仅给大城市提供了发展中所需要的劳动力,也给城市中各个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本积累和原材料供给。城市化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同时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使得城市的现有劳动力数量不足,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来补充。因此,可以说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流动人口聚集的过程。而大量人口流动到发展发达的地区后,行业的岗位竞争大幅提高,也就相当于人们失去工作的机会有所提高,进而影响了这个地区犯罪率的上升,不利于社会的管理。流动人口长期身处外地,缺乏时间和精力去管教自己的下一代教育和成长。大量人口进入发达地区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物资分配、基础设施共享与人口数量剧增带来的矛盾,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资源压力增大。但是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发达地区会慢慢地聚集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会使这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等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劳动力资源更加丰富,生产成本降低,进而使经济迅速发展。而经济发展会带来教育资源和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形成相对的良性循环,进而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而对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很难培养和留住一些高素质人才,因此该地区创新跟不上、经济结构不完整、难以留住人才、各产业发展更加艰难,进而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福利水平不高、人们的生活保障少等,对发展落后的地区来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四、结束语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现阶段我国已进入人口流动的高潮期,未来还将继续保持快速流动的趋势,人口流动是一种受区域经济差异驱动的社会经济现象,并对流入地和流出地具有双面的影响,同时,人口流动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差异。因此,应当促进科学的人口流动,加强城市社会管理,改善社会治安,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能力的建设,深入户籍制度的变革,加快落实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完善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通过国家主导以一定的政策福利来引导高素质人才向着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流动,因地制宜地促进落后地区长远发展,进而缩小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化。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熊艳喜、杨云彦:劳动力流向、区域增长拐点与中部发展新机遇[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3).

[3]韩晓杰、张晶晶、陈丽国、郭静:贫困地区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8(34).

[4]纪爱华: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时空变化及趋势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7,38(3).

[5]蔡昉: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趋势与政策[J].中国人口科学,1995(6).

[6]国家卫健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R].

作者:庄敬宇 单位:山东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