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研究

时间:2022-08-23 09:20:58

导语: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研究

摘要:城市化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进化史上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而当今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本文立足于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着眼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和潮流,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协调问题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搜集方法、区域分工指数计算方法等,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及现状,得出了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不协调,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等结论,并为京津冀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及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协调;经济

1京津冀发展现状及前景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在新的站位高度上对于京津冀三地的总体布局和总体规划。北京作为全国首都,政治文化中心,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将高新技术产业、创意文化产业和现代性服务业,进一步发挥核心驱动作用,完善政治文化涵养功能。天津作为滨海城市,占据着优越的天然地理位置,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港口优势,承接物流运输、贸易制造等转嫁产业,同时积极发展现代金融等第三产业。河北作为京津地区的南大门与经济腹地,凭借建设“雄安新区”的政策利好,承接来自京津两地的第二产业转移;同时作为农业大省,现代化农业的积极发展也为京津两地提供粮食安全保障。由此看来,京津冀一体化实际就是打造大北京战略,形成京津冀三地之间区域联动的协调发展模式。

2京津冀产业化结构现状及分工程度

(1)京津冀产业化结构现状: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有很大不同。从三大产业产量比值看,2014年北京的三次产业结构为0.7:21.4:77.9,天津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3∶49.4∶49.3,河北的产业结构为11.7∶51.1∶37.2,北京呈现出“服务主导、科技主导”的高端化趋势,服务性经济在北京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河北是“农业为基础,二产为主导与支撑,三产滞后”格局,其发展需要依赖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投入。天津“二产为主导,二、三产业并行发展”,其发展正处于大规模工业和服务扩张期。(2)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的产业分工度:产业分工度是评价区域经济协调程度的指标。区域产业分工程度越高,表明区域经济协调水平越高;反之,区域经济协调程度则越低。区域分工指数为:s[jk]=∑(q[ij]/q[j])-(q[ik]/q[k])这里,下标j和k表示区域,i表示产业,q[ij]和q[ik]分别表示两地区的i产业的产值,q[j]和q[k]是两地区各自的总的工业产值。如果区域j和区域k有完全相同的产业结构,也就是说,对所有的i,产值份额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指数当然为0,如果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毫不相关,这个指数将为2(因为每个地区所有产业的份额都加总了)。因此,这个指数可以大致衡量区域分工的程度(Krugman,1991),即0≤S[jk]≤2,指数值越高,两地区行业差异程度越高;指数值越低,两地区产业同构性越大。本文以2014—2017年间,第三产业的IT产业、第二产业中的汽车制造产业,第一产业中的粮食产业这三个方面为代表对于三个地区进行比较,从而衡量区域分工的程度。由表1可以看出,北京在IT产业方面与天津,河北存在较大的优势。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IT产业的同构化趋势较弱,区域分工指数较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北京在一定条件下适合发展承接以IT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北京与天津,河北在汽车制造产业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但是总体十分接近,存在同构化的趋势。然而天津的趋势较为优化,区域分工指数不断增长。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北京、天津和河北在一定条件下都适宜承接以汽车制造产业为代表的高精型的第二产业,同构化程度十分严重。北京与天津、河北在粮食产业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然而河北的趋势较为优化,区域分工指数不断增长。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河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在一定条件下适宜承接以粮食产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总的来看,2014—2017年京津冀三地的总体产业发展水平及产业协调程度呈现走好的趋势,但是相对于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行业的协调程度依旧较低,过度的产业结构雷同或相似的问题依旧突出,产业转嫁与承接水平虽然有了明显提高的趋势,但是承接的产业类型还是不够全面,详尽。产业协调之路任重而道远。

3京津冀区域协调分工中的瓶颈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近年来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区域经济内部产业结构分布混乱,产业发展无法做到区域联动。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发展没有明确的定位,三地的产业发展参差不齐。每个地区没有形成自身独有的产业优势。三地产业的协调程度,关联程度很低,造成三地的产业合作及产业转接较少,从而无法也形成了无法集中三地力量统一发展的局面。(2)经济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无法做到统一发展。河北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就被定位成北京和天津的补给源,无法发展自身特色产业,限制了自身产能优势的利用。近期以来,随着环保政策的进一步加紧,河北的煤炭重工业制造等相继停工停产,在打造碧水蓝天的同时,河北的第二产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房地产市场火热与农业技术发展的前提下,河北原有的优质土地资源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吞噬与侵占,影响了河北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河北经济基础落后于京津两地,造成三地无法做到统一发展。(3)基础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很难落实。虽然京津冀三地提出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题的58项工作任务,但是这也正从反面说明了在这58项工作任务中的基础设施现状依旧不能令人满意。该问题主要以河北最为严重,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综合配套措施建设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没有足够的实力水平来承接来自京津地区的产业资源的转移。

4政策意见及建议

(1)平衡产业结构,提高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化程度。促进该区域产业合作化水平。北京应专注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服务产业,提高自身城市功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城市。天津则要利用其沿海优势,吸纳北京的资源转移,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旅游、娱乐、金融贸等产业。河北则需要吸收北京及天津第二产业的转移,并努力发展第一产业形成特色,为北京和天津的发展提供一二产业的支持,并利用产业结构的转嫁,努力加强自身实力的发展。(2)各地区内部针对自身问题要进一步弥补,以“先富带后富”的形式,促进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呈现大体持平水平。京津冀三地要针对自身的缺陷,积极弥补不足,减少由内部造成的发展不协调。而北京作为三地发展的领头羊,要通过“先富带后富”的形式,将部分资源转嫁到天津,河北,提高北京的经济腹地水平,从而加快京津冀地区的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的步伐。(3)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配套设施建设要统一调度,减少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等现状的出现。党中央应加快研究、编制和落实京津冀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区域合作和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及实施方案战略决策,并且加快成立类似安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机构,统一领导,令出一门,从而促进京津冀的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谈文琦.全国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国东西部合作研究,2004(1).

[3]孙久文.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7).

[4]宋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4(24).

[5]李君艳.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

作者:张志伟 单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