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边远牧区致贫因素分析
时间:2022-06-13 04:44:48
导语:西藏边远牧区致贫因素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长期以来,西藏扶贫开发存在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项目指向不准、扶贫资金浪费等问题。精准扶贫要求首先要精准识别,这就要求不单要摸清贫困人群,更要对致贫因素有精确分析。西藏是我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区域,扶贫任务艰巨。研究如何加快西藏边远牧区根本脱贫,对加快西藏扶贫开发工作进度和实现全面小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西藏偏远牧区;致贫因素
一、精准扶贫解读
(一)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
长期来,我国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盲目、低效、低质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二)精准扶贫的含义
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012年底到河北阜平老区考察时,关于扶贫工作,他讲不要用“手榴弹炸跳蚤”。2013年10月,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在贵州又讲了六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越往后(扶贫工作)内涵越丰富,操作性越强,理解“精准扶贫”要义,用百姓的话讲,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二、阿里地区扶贫开发现状
阿里集高海拔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于一体,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匮乏,多种致贫因素叠加,导致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大、脱贫难度大,扶贫任务重。
(一)阿里地区贫困现状
阿里地区是西藏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目前尚有贫困人口6759户,21419人,占全地区农牧民总人口的29%,占全区贫困人口的3.8%;阿里地区七个县中重点贫困县还有2个,占西藏自治区重点贫困县的5.3%,多数区域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存在贫困发生率高、贫困面广、程度深等特点,减贫任务艰巨,脱贫难度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结合2019年完成全地区全部脱贫的任务要求,使得阿里地区的扶贫开发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二)阿里地区扶贫工作现状
自“十二五”以来,地委、行署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决策部署,把扶贫开发摆上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程,累计实施整乡推进、面上扶贫、劳动力转移、农牧民技能培训等扶贫开发项目741个,国家投资超过5.48亿元,超额完成“十二五”扶贫开发任务,全地区贫困人口减少7195户、2.77万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由于全自治区乃至全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也没有健全的扶贫工作评价体系,因此对于具体贫困居民的帮扶工作、扶贫项目的运营持续情况等存在许多反馈盲点。
三、阿里地区致贫因素精确分析
阿里地区地域辽阔,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基本为纯牧区,人口稀少且居住分散,自然环境恶劣,可耕地有限,交通相对闭塞,加之长期积贫积累下来的问题较多,使得阿里地区致贫因素复杂多样。在实施精准扶贫、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的背景下,阿里地区致贫因素亟进行待全面精确梳理。
(一)客观致贫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地形多为高原山地,大部分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除普兰县、札达县有零星河谷耕地外,全区基本为纯天然牧区,全地区冻土面积大,植被更新缓慢,人工草场难以发展,草场质量不高,牧业可承载能力很差,受常年低温影响牲畜生长速度慢,年均出栏率低,导致牧民手中灵活资金窘迫。冬季长期低温,雪灾频发,据调查,每年冬天因牲畜冻死冻伤遭受不同程度损失的情况普遍发生,牧民应对雪灾的办法较少,人畜均深受其害。
2.人口因素
阿里地区30.4万平方千米,现有常住人口不足10万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阿里地区的牧区多为季节性牧场,牧民居住分散,随牧场迁徙,季节流动性很强。相比于内地人口密度较大的省份,阿里地区没有人口集群优势,大多数牧民世代靠小农放牧为生,生存手段单一落后。
3.区位因素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西北部,西南与印度、尼泊尔接壤,北面与新疆搭界,距离拉萨近1400公里,距离北京5500公里,是我国最闭塞、最偏远的地级行政单位之一。区位闭塞,交通不便,产业单一,生产效率低下,社会资本匮乏,人力资源薄弱等制约因素非常凸出。
(二)长期积贫致贫因素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关怀下,西藏高度重视全区基础设施建设,阿里地区已经实现全地区行政村100%通路,大部分行政村通讯信号覆盖,通过居民饮水工程建设,大部分行政村开挖了水井。但是,受区域辽阔、气候严寒、居住分散、资金短缺等因素制约,阿里地区在住房、道路、饮水、用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相对落后于西藏其他地区,与其他省份更是不能比较。每到冬季,水井冰封,河水冻结,人畜饮水都成难题;若遇雪灾,道路被冰雪覆盖,牧区与世隔绝,唯一的供电方式太阳能电板也不能收集电力,缺水无电是常态,在基础设施满意度调查中,牧民对道路畅通度、稳定电源、干净水源的诉求最多。
2.因病因灾致贫
通过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牧民对自然灾害和疾病导致家庭贫困的反馈最为强烈,可见因病因灾致贫是部分牧民致贫返贫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据了解,阿里地区大部分牧民家的牲口棚仍为露天牛羊圈(多用石头或土堆砌围墙、无棚无顶),应对极度严寒、暴风雪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弱。仅2014年冬天的一次暴雪,阿里地区某乡就冻死牲畜计1000余绵羊单位,虽然地方政府竭尽全力救灾抗灾,但部分牧民仍损失惨重几近破产。阿里地区高寒缺氧,大骨节病、风湿病痛、心肺疾病等病症较为常见,因为距离远、居住分散、缺钱就医等原因,送医诊治难度较大,严重的可以失去行走和劳动能力甚至致命,对依靠放牧为生的家庭而言患重病简直是灭顶之灾。
3.等靠要思想严重
通过驻村帮扶干部和地方干部长期工作的认识,阿里地区大多数牧民存在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即没有从自身发展困境出发,主动寻求改变的意识淡薄,更多的将发家致富和提升生活质量的希望寄托在国家政府的扶持与支援上。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西藏发展的支持无所不从,西藏各级政府对地方群众的帮扶也从未间断,使得大部分群众形成了等靠要政府的习惯,严重缺乏自我发展创造的能力,这也是亟待扭转和纠正的重要制约观念之一。
(三)根本致贫因素分析
1.整体教育落后
阿里地区的教育事业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义务教育“三包”政策实施以来,阿里地区的教育硬件、师资力量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从阿里地区教体局的数据来看(见表1),截止2016年,阿里地区小学、初中的入学率也已经基本达到了100%。然而,高中阶段的入学率明显很低,仅有50.3%,而且这里并没有统计到大学生的考取率以及义务教育各阶段的失学率,相比西藏其他地区,阿里地区的大学生人数是极少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成绩也非常不好。从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牧民对子女上学的支持力度普遍不高,相当部分牧民家庭仍存在“上学不如放牛”的落后传统观念,大多数适龄孩童在读完小学后就主动或被动失学,这其中有放牧劳动力不足、牧区距离学校距离太远等因素,但更多的是整体教育观念较弱,缺乏“读书改变命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普遍认可知识、多数岗位需要学历支撑,因学致贫的问题在阿里地区非常严重,因学致贫是阿里地区致贫的根本因素之一。
2.缺乏致富技能
在阿里地区很多牧民看来,放牧是生存的根本,穷则穷之,富则富之,生产手段非常单一。即便当地政府扶持了一批如毛毯厂、奶牛场、藏区产品商店等牧产品深加工企业,也鲜有牧民能够或者愿意参与其中。当前西藏旅游业持续升温,阿里地区拥有神山冈仁波齐和圣湖玛旁雍错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游客数量持续增长,然而由于观念落后、语言不通、缺乏成本、经营意识不强等因素制约,阿里地区能够从单纯放牧向旅游服务业转变的人口比例很低,大多数商店、旅社、旅游产品的经营者都是四川等地的外地人在经营。以驾驶技能为例,阿里地区普兰县霍尔乡共有机动车辆近1000辆,拥有驾驶执照的牧民却不足5人。因此,思想观念落后、缺乏致富技能是制约阿里地区脱贫致富的又一根本原因。
四、总结
阿里地区是西藏最大的连片贫困地区,而西藏又是我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区域,如何全面准确找到导致贫困的症结,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首要前提。在2019年完成全西藏全部脱贫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任务、大背景下,不让贫困和返贫成为西藏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和任重道远的艰巨工作。
作者:贺震明 李佳佳 单位:西藏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宏.关于西藏和四川藏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考[J].西藏发展论坛,2015.6.
[2]高星,姚予龙,余成群.西藏农牧民贫困特征、类型、成因及精准扶贫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
[3]普布次仁,美郎宗贞.西藏边境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问题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16.2.
[4]杨定玉.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研究综述[J].民族论坛,2016.2.
- 上一篇: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联动研究
- 下一篇: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