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时间:2022-10-10 04:20:39
导语: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国家及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都有重大调整。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的区域经济发展为例,通过分析新常态下武汉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探讨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并针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新常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GDP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趋于平稳,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认识、适应新常态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目标,所以,区域经济当中进行的行业发展规划、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等都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十分重要的依据。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践锻炼角度来看,为了实现与区域经济的良好、协调发展,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建立长效就业机制为主导。如何在经济新常态模式下,改善和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
1新常态下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国家经济发展要适应新常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十三五”规划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着力点,并将会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构建新型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水安全保障。并在发展中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将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为方向,其经济发展模式与以往将会有大的改变。以湖北省武汉市的经济发展为例,在发展新型制造业方面,武汉市政府制定了“武汉制造2025”行动计划,提出了构建“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并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全面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在产业集群方面,重点培育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制造、电子商务五大领域。在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方面,积极发展工业设计、数字动漫、网络游戏等创意产业,推进文化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使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带动组织方式与生产模式变革,构建服务化、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式。在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方面,基本建成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高速公路路网重要枢纽、重要门户枢纽机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成为全国内陆综合交通体系最为完善、通达能力最为健强的枢纽城市。
2新常态下地方高职院校专业与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方向时刻都在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方向指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职院校应迅速跟进,为区域产业培养急需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紧扣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实现专业设置和产业发展的互动对接。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尚没有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变化进行适应性改革,其主要原因有:第一,各级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宏观指导和控制力度不够,缺乏区域产业结构和专业结构的整体布局。第二,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前瞻性,尚未意识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改变,缺乏战略层面的策划与思考,没有根据专业和教学优势,分别与各院校和行业(行业)对接学科建设规划。第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原本就与现有产业需求脱节,专业教学难以摆脱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也难以从“质”和“量”上满足职业技能要求,致使在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下,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方向不明确。因此,有必要进行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结合自身发展目标,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准确定位、合理规划专业布局,保证其角色定位、市场定位和区域产业发展格局相适应。加强专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优势,加强传统专业人才的转化和整合,努力实现专业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对接。第一,专业规划的合理规划。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自然决定了学校的不同发展和定位,高职院校只有明确定位,自己要准确规划专业设置,突出学校特色和办学特色。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不局限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国家的工业和经济发展,规划有专业的集群是比较优势的战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第二,适当调整专业结构。一是针对地方优势产业,开设新兴专业,如围绕武汉市水路、铁路发达,以及建设全国内陆综合交通体系枢纽城市的定位需求,积极开设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服务类等专业等;二是扩大与互联网产业体系相关联的专业,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数字动画、网络游戏、物联网技术和信息安全等专业;三是湖北省新兴产业专业的工业设计、能源开发、石油天然气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等;四是要严格控制需求饱和,布点太多的专业,如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人才。第三,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连接。在高职院校中,有必要建立一个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良好合作机制。明确企业责任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专业对口的技术岗位培训和条件,引导高职院校主动与企业对接、对接和育人、对接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发模式的校企合作。具体来说,是联合企业和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对接课程,优化课程结构;与车间对接基地,促进内外部实训基地建设;与熟练技工对接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双师型”;与单位对接评价,完善评价体系;以联合培训的类型,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培训;和对接经理总裁协调沟通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等,实现校企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着力点,始终将发展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和区域产业结构及时对接,其次是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专业人才,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郭晶晶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一畅.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
[2]张丽波.人才培养和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蒋一清.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5,(33):10-12.
[4]张舸.高职专业与区域产业结构契合度研究[J].职业时空,2015,(12):6-8,12.
[5]赵泽凌,李琳莉.新常态下地方高校支持区域经济新一轮振兴的路径浅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5,(4):64-65,63.
[6]邹满丽.刍议地方高校转型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J].中国成人教育,2015,(22):33-35
[7]樊永德,杨菲,全绍华.大学科技园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31-535.
[8]王维婷.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15,(36):12-16
[9]丁国颖.区域经济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培训,2015,(18):102,104.
[10]李娜.基于区域经济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36):31-33.
[11]高雪春.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5,(6):111-115.
[12]王芳.转型期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初探[J].山东化工,2015,(24):139-140.
- 上一篇:特色区域经济未来发展趋势思考
- 下一篇:知识经济背景下煤炭销售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