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时间:2022-03-24 03:17:58

导语: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摘要:文章在借鉴相关学者研究基础上,从分工、竞争、合作关系的角度对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探讨当前国际竞争形势如何对东北亚区域的发展产生影响,为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合作;竞争;东北亚区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秩序不断改变,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市场环境的不断竞争,部分地缘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要想在这种新形势下获得生存,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寻求实质性的深度合作,达到“双赢”或“多赢”[1-2]。虽然这种经济合作意愿的不断增强,东北亚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但是受历史遗留问题、社会文化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东北亚区域实质性合作的深度、广度仍然具有局限性[3-4]。从长远来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多元化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1从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视角分析

分工与合作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两者互为前提与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的一体化,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竞争更加激烈。由于东北亚地区各个国家具有不同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每个国家具有不同的禀赋优势,这是各国之间形成分工的基础,也是形成合作的动力。例如中国拥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肥沃的土地资源以及良好的制造业基础等;俄罗斯具有丰富的矿产、石油资源等优势;日本、韩国拥有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大量的资金资源等[5]。因此,每个国家都会借助自己的禀赋优势来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更多地占据市场份额(分工的依据是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各国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生产专业化,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收益的目的;通过技术、原料等内部经济和产业集聚等外部经济使报酬递增。这种分工和专业化一直伴随着竞争的加剧、利益的增加、产业依赖性的增强;而合作正是解决这一问题最具可行性的方法之一,合作应时而生。同时,随着禀赋优势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秩序的变革等各种外部环境的改变,这个上升过程并不能一直持续下去。而且分工在创造利益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问题,一是会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6]。由杨格定理可以发现,市场与分工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的正反馈作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二是过度的专业化分工将会降低生产效率,导致协调成本上升,从而减少报酬,经济利益下降,不利于东北亚区域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加了国际贸易成本,减少了贸易额、贸易量,抑制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合作逐渐取代过度的专业分工。因此,具有地域优势的东北亚各国为了占据市场份额,取得经济效益,会充分利用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呈现出的明显的经济优势,进行资源、技术、劳动力之间的交换、合作,以此来提高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和效益,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动和跨国优化配置,从而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分工与合作是互为前提条件的,分工的前提条件是它们之间进行的交换;交换又是合作的手段,它的实质也是一种合作。而且随着资源地位的不断变化,两者交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从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视角分析

合作与竞争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不存在单独的合作或竞争。并且,有时竞争起主导作用,有时合作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7]。区域经济合作以及次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竞争形式,是各国或地区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中获得生存,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是利益冲突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竞争与合作是共存的,并始终存在于这个过程。同一时期,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某些活动中是相互合作的,其实质是创造利益,获得双赢或多赢。而在另一些活动中又是相互竞争的,其实质是获取价值,争夺市场利益。例如,中国与蒙古国之间的合作重点应放在资源开发、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一举措在充分利用两者经济互补性的同时,既能促进蒙古本国的经济发展,也能使我国开发新的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一举两得。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合作主要在边境贸易、合资建厂、资源合作开发等方面,这样我国的劳动力不仅可以得到充分就业,而且还可以获取石油、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促进边境经济发展。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两国或三国之间已经签订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为商品、技术、资本、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国优化配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实现贸易自由化、经济一体化[8]。在这些相互合作过程中,竞争也无处不在,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同产业对于不同国家也具有不同的竞争力。如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韩国、中国与日本在农产品的出口问题上,俄罗斯土地幅员辽阔,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的产量大,出口量大,对于同样是农业大国的我国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是东北亚市场农产品贸易出口的竞争者;而我国对于日本、韩国在农产品出口贸易方面就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两者之间的竞争处于弱势,更多的是存在经济贸易互补性,倾向于相互合作、共同发展。随着当今国际经济秩序的不断变革,外部环境的动态发展以及竞争形式的多元化,大多数的国家逐渐认识到单独的竞争或合作已经不足以应对现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这时,逐渐形成了符合时展要求的“竞合关系”,并且,这种“竞合关系”具有过去合作和竞争规则的优势特点,不再是简单的合作或竞争。它们既可以通过合作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达到双赢或多赢,也可以通过竞争争取市场份额,促进开发关键产业的创新能力。

3从分工与竞争及合作的关系视角分析

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是一种自发的秩序,能自发地促进分工的出现,分工又反过来加剧竞争;分工与合作互为前提条件,两者可相互转化;合作与竞争同时共存,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具有地缘优势的东北亚各国之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素之间自由流动、贸易跨境分配,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技术的趋同性、资金的国际性、商品的标准化,促使各国或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同样,作为东北亚区域的俄罗斯,它凭借自己有利的资源禀赋优势大量出口具有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的战略性资源,力压东北亚区域的其他国家,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东北亚地区的其他国家也会发挥自己的禀赋优势,用相同的方式在东北亚市场上争夺自己的“一席之地”,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这样一来,社会分工和专业分工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因此,竞争与分工一样,只要存在交易、贸易,基于利益的诉求,竞争、分工就不可避免。并且,各国在资源禀赋方面的竞争会促使不同的国家做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行为选择,而分工就是这种行为选择的结果。竞争以合作为基础。东北亚区域各国之间的竞争都是把它们划在同一区域内,将相类似的活动相对集中,从而进行对抗。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各国相互配合,也不可能存在竞争。竞争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竞争,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存在。同样,如果各个国家之间在资源、技术等方面不存在竞争,每个国家都只依赖自己的资源生存,与其他国家没有交集或联系,那根本就没有合作可言。没有竞争,就不会促进技术的创新和知识的外溢,这样同样会失去合作的动力。合作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之上,与竞争相互作用,三者同时存在。加快要素的配置与流动对促进东北亚区域各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而言,日本和东北的劳动力较多,但由于东北亚区域地域面积的广大,劳动力的短缺和不足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不足。同样,日本和中国的资金充裕,是主要的资金提供者,资金的有利支持不仅可以加快输入国经济的发展,促进经贸合作,而且也有利于资金输出国可以充分利用各国资源优势,以谋取共同的利益。各国劳动力、高新技术、资金资源流动不足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受制约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通过国与国之间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的流动才能有效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这也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的演化格局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逐渐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出现了国际分工更加专业化,生产过程更加细化的大趋势[9-10]。分工明确的同时,对于合作的需求更加强烈。专业化的分工加剧彼此竞争,合作是解决竞争进一步加剧、获得生存、获取共同利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4结束语

东北亚区域的发展作为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发展形式,可以有效规避贸易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也有利于促进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笔者从分工、竞争和合作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地了解、研究东北亚区域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动向,分析东北亚区域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优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促进东北亚区域的良好发展[11-16]。

作者:赵颖超 赵辉越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吉林省中小企业研究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李幸,韦巧云.深化互联互通跨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互利发展[N].重庆日报,2015-05-29(3).

[2]曹雪.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途径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6):107.

[3]陈蒙.中国的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4]王双.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问题、挑战及前景[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

[5]徐娇.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6]张文慧.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7]张雯月.战略联盟中的竞争与合作[J].中外企业家,2015(11):48-50.

[8]保健云.国际区域合作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9]祝滨滨.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0]王建仁,赵丹霏,张国芝.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述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4):49-50.

[11]厉敏萍,陈剑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制度转型[J].现代经济探讨,2010(9):28-31.

[12]张红梅.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0(9):40-42.

[13]任建军,阳国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0(5):784-789.

[14]焦明忠,蒋国华.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务实合作携手开发建设富强繁荣东北亚[N].黑龙江日报,2012-08-02(1).

[15]于矗礼.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与竞争新形势及中国能源战略选择[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6.

[16]于国政.21世纪初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趋势分析[J].当代亚太,2002(8):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