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下高校人才培养策略

时间:2022-10-26 09:57:14

导语:区域经济发展下高校人才培养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区域经济发展下高校人才培养策略

一、培养创新型、创造型、创业型高校人才的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度发展以及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对人才培养日益重视。相应地,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展现出局限性,特别是同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存在相当的落差,突出体现为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脱节。构建符合区域人才需求的培养体制,已经成为全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早在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就曾召开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该研讨会大力倡导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大会提出,目前各地高校应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积极培养创新型、创造型、创业型高校人才为办学宗旨。因此,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而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国内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基于这个需求培养创新型、创造型、创业型人才,如何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也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当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是高校、企业及政府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是人才的主阵地,但是,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存在很多的问题。

1.高校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意识不到位

虽然有些高校提出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但是自身的责任和意识不到位,对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于自身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人翁意识,因此,对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适销对路的多类型、多规格、高质量人才培养也就缺乏足够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良性互动。

2.高校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标准认识不到位

某些高校强调要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专门的人才,但只是表述为某一地区发展的人才,很少具体到为某一地区、某一行业、产业或者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怎样的人才,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对于区域发展的倾斜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化”即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地区需要培养信息化和促进工业化发展的行业人才。此外,有些高校对服务于区域发展的人才理解不到位,如上所述,应该以创新型、创造型、创业型的复合型人才标准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还应致力于不断提高包括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法律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专业人才的素质,以优质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不够明确,对于区域发展的各项政策了解不足,自身的人才战略规划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错位,一方面无法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出的人才也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持续性发展的需要。由此,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职能无法充分的展现。

3.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发展不相协调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不断地进行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学科体系的建设,但是新的学科体系和结构尚未确立和完善,例如,新型的应用型学科的比重较之传统基础学科的比重仍差之甚远,此外,在学科尤其是新型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的方式方法、运用的载体、教学所需的实验设备和条件以及教师人员配备方面都存在着不合理和不足之处,由此,在这种不完善的学科体系和结构下培养出的人才都是低水平和低层次的,不能跟上不断变化的市场,不能普遍和持续地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不健全

虽然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但目前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还不够健全。有些高校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有些高校虽然意识到这点,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合作、互动和互助发展,但是合作和互动发展的规模都比较小。三者之间互动合作的领域比较狭窄,合作的层次不高,合作互动的渠道不够畅通,尤其是长期的、集中的合作严重不足,长效合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高校无法精确地掌握促进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信息,这样就使得高校自身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措施对市场缺乏迅速而准确的反应,不利于人才培养规划的及时调整。

三、促进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

1.明确区域性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

确立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校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方向,首要的任务就是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首先就要将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应该深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只有在了解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才能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最后,依托高校自身的教学实力和教学经验,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开拓新的高校人才培养之路,同时,高校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专业人才,也成为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又一重要路径。

2.构建人才培养平台,加大合作力度

高校要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领,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对教学的支持既是对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的支持,也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因此,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校人才,就要围绕政府对于地方高校的引导和制度规划开展教学设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首先应该是企业,可以说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就是服务于地方企业的经济需求,在政府的引导下,在对企业需求的深入了解下,高校方可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式。因此,高校应当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努力建立一个区域产学研合作平台。这样,既有利于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和一线生产程序的机会;另一方面,对于缩短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大大提高了高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这也是目前国外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对于高校来讲,可以跟企业合作设立共同的学生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专业的培训师和专家,在学生自己动手的基础之上,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培养,与此同时,也应该加强学校的老师和企业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及时邀请企业专家去学校做讲座或以交流会的形式将技术和知识传达给学生。在与政府的合作方面,学校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学校自己的人才培养战略,可以与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此来实现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高校还应与企业、政府在人才培养以及信息交流等层面进行深度合作,拓展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建立教育与人才需求的战略衔接,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度符合和互相协调发展。

3.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普通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时代需要,高校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如何在保留高校优势学科的前提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也成为目前高校教育者面临的首要任务。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坚持与之俱进,在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财政支持,以学校自身的办学实力为基础,通过灵活机动的专业开设和废弃,优化专业选择机制。在专业设置方面,应该根据地方的经济特色具有地方性、针对性和专业性,辐射区域经济的产、供、销的各个环节,使区域内的企业获得专业对口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人才。同时,在专业优化机制中,还要设计科学的专业淘汰或者退出程序。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参考报考率和就业率,逐步淘汰学生普遍不愿报考、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通过阶段性的调整,以达到构建并完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并且这个体系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就业是相统一的。

4.依据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更新核心课程体系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主要是通过高校的课程设计和课程体系来具体完成的。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市场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高校要保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只能从自身做起,向市场输送其需要的人才,高校要培养出真正能够为企业所用的人才,就必须在了解企业对专业的需求基础之上,还应该对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做出适当的调整。例如,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企业对于投资风险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学校应该在相应专业开展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课程。随着企业安全意识的加强,经营风险也成为企业家们越来越关注的对象。因此,学校应该在开展普通的风险管理课程的基础之上,为各行各业的企业风险的管理培养人才。

四、结语

在国家的积极倡导下,在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大时代背景下,努力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校人才符合国家教育改革方向。同时,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需要逐步完善的工程,也是摆在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总结,大胆改革,从理论和实践上继续作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作者:郭丽莉 单位:沈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