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时间:2022-12-02 11:03:56

导语:人才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才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一)区域间行政壁垒阻碍着人才的正常流动

人才的价值往往体现在智力流通和价值创造的过程中,静止的知识资源不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附加值,只有在不断流动、不断循环和不断更新中才能互相交换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灵感和更多的效益。全国共分为八个经济发展区域,每个城市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是平等的、独立的,不存在隶属关系和依附关系。各个城市、各个省份和各个区域之间在人力资源的政策、配置、管理和利益导向等方面都是不一致的,也是不衔接的。各地区有各地区的区域人才保护政策和策略,每个区域的发展都是以本地区的利益最大化为导向,以发展本地区的经济为前提条件的,这就促使了各个地区之间的为争夺人才而爆发了人才争夺战。对于人才的争夺,从积极方面来看,说明各区域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反之,则是政府运用行政职能对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干扰,超越了政府职能的管辖范围。在某些地区,没有获得户籍或者居住证的人才,在接受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难以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而各地区之间针对不同人才制定不同的引进政策又增加了人力资源流动的成本。上海在内的主要城市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人才引进规模与人口规模控制之间的难题,即使确实是一个人才,进沪之后是否一定能发挥才能,作出贡献不是最重要,但却完全要符合上海市人才居住证审核的指标体系和应届毕业生进沪户籍指标评定。也就是说,需要先引才,再引人。而这和政策设计的基本目标,即有效地配置人才资源的目标正好是相反的,是需要引进后从考核的角度来确定是否真正符合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下,人才的正常流动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关键因素,但这要在符合和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下进行。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还不能做到人才自由、合理地流动,还需要逐步消除体制性障碍从而达到第一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行政制度阻碍着人才战略中人才特长的发挥

国家之间的经济体,以欧盟为例,主要任务是消除关税壁垒和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和人才流动。它的主要障碍来源于各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经济、文化、投资、贸易、税收、人力资源等方面政策的不同和政策的不对等性。而区域经济和国家之间的经济体有其相似之处,也存在着行政制度方面的阻碍。如,我国东北地区的36个城市政府在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程度上就存在着不平等、不衔接的政策。各地区政府在人才分类、人才认定、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以及确定人才待遇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人力资源市场本身的差异性,成熟性程度的不同,以及不同的人才资源市场运作的完善性和规范性,都是区域间人才战略中存在的行政制度阻碍。在各级政府的人才战略中出现的行政制度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和流动,也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繁荣该区域经济的可能性。而这些类似于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看似为了保护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则却为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设置了屏障。

(三)高级人才的缺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高级人才,是指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才,具体指有副高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资格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九个层次的高端人员[2]。据美国“全国科学理事会”统计,来自中国的科学或者工程学位获得者达到24.2万人,占外国出生的科学或工程学位获得者总数的11%。可以推断,中国正面临着高级人才流失的问题。高级人才代表着一个区域人才队伍发展的整体水平,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程度。因此,高级人才已经成为各地区、各省份争夺的重点,区域经济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也离不开高级人才对整个人才队伍的支撑和保障。高层次人才在引进、培养、管理以及流动等方面都需要更完善的政策和更合适的环境。而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政府间还没有形成对高级人才统一的认识和培养的条件。每个区域有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特点,而高级人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助力器。缺乏对高级人才的管理和使用政策成为了限制该区域发展的瓶颈。只有充分认识高级人才的领军地位,发挥高级人才的科技能量,加大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吸引,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统一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间经济的相互作用

区域间的人才资源发展离不开区域间政府的政治性统一和思想性的一致。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的发展观,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成果,营造人才优先、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运用科学规划、统筹发展的人才经营理念构筑区域间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经常会面临着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博弈,经济发展常常以资源开发为代价,包括资源的环境、空间、数量、质量等。不恰当的资源开发模式往往导致更加严重的发展问题。但是以人力资本为主体的智力资本却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新资源的利用成果,促进区域活动与经济活动的互动,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降低破坏生态环境的程度,缓解资源的紧张性和稀缺性。因此,区域间政府要围绕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实施设计和开发人才工程。着重吸引和培养区域和项目中的紧缺人才、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强化“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人才理念。实现调整人才结构,优化人才质量,确立人才保障机制,以尽快构筑区域间人才发展高地。各区域政府需要放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以保障区域间经济的最大化为己任,构筑统一的、开放的、动态的人才资源市场,通过相互间的调任、补充、补位、交流等措施实现人才共享、人才互助来保障重点区域和项目的顺利实施,运用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去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区域政府只有统一思想,树立正确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大局,统筹规划人才资源各种体系,才能保障各项人才工作的顺利实施,以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促进区域间经济的相互作用。

(二)完善人才战略的制度保障区

域间人才流动的最大障碍就是各地区间不同的人才制度。因此,完善各区域间的人才战略制度是人才流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各区域间政府需要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力争达到人才流动的平衡,发挥区域人才利用率的最大化,建立健全人才供求信息和薪酬水平的匹配。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促进人才向高精尖产业、重大项目流动,以达到政府导向和人才自身导向的双重统一。区域间政府需要推动人才体制创新工作。在区域间形成人才沟通和交流机制,通过改进人才的引进措施、培养政策、流动配置、激励机制、奖励方式和评价体系等工作环节,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为人才队伍的建设搭建全方位、无死角的制度保障。为人才的生长和发展营造现代化、科技化、先进化的工作环境。如深圳为高层次人才专门成立了前海人才服务中心,青岛为引进人才提出百万补贴等,都为人才队伍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因此,健全各项人才制度,积极探索人才的实验区,加快区域人才一体化的进程,为区域间经济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保障工作。区域间各政府制定完善的人才政策才是推动人才涌现、更新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发挥高级人才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人才工作作为一个重点来部署,且提出要实行人才优先的战略布局,这是促进中国由人才大国迈入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手段。

1.建立并完善高级人才的保障机制。人才的激励必须建立在对人才的需要和把握的基础之上,对高级人才更是如此。为了激励高级人才实现自我价值,首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分配方式,把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相结合,逐步形成高级人才的物质报酬与其业绩和贡献挂钩的分配奖励机制,引导、鼓励、支持高级人才把其科技成果转化为投资股份,调动高级人才的参与性和自我实现性。其次,各省份都有关于高级人才创业,领办企业等若干规定,这是激励高级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和办法之一,要在此基础和平台上多多宣传先进的理念和政策,以提高高级人才的积极性。最后,完善人才表彰机制和奖励机制,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激励,使高级人才充满荣誉感,引导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的活动,充分发挥研究的创造性,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2.加大投入力度,适当对高级人才进行政策倾斜。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人才的要求和部署为高级人才发展提供了政治理论指导。以抓高级型人才、产业型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人才成长必要的平台,提供发展强有力的后台保障。因此,对于高级人才的建设需要立足长远,规划培养高级人才的战术战略。通过政府层面的宏观调控和指导监督,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定制适合各区域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为企事业单位营造培训教育环境,广泛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活动。各地区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应充分利用国家对各区域的相对倾斜和支持逐步开展高级人才的培养工程,在各领域、各学科内挖掘具有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加大对其的培训教育工作,为其提供广阔发展的空间,造就具有前沿科技水平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全面振兴区域经济添砖加瓦。

3.搭建高级人才交流的平台,实现智力资源共享。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潘小娟在《发达国家人才战略制定与实施的经验借鉴》中提到,要提升国家的竞争力,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和争夺高端技术人才作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采取各种手段大力培养、吸收高端人才和优先发展各领域的紧缺型人才是各国人才战略的宗旨和目标。高级人才在区域间的流动往往会受到来自政府、体制、平台的碰撞和交替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级人才的正常流动。因此,应定期组织针对高级人才召开的专业会议,讨论高级人才发展的趋势,建立高级人才安家的保障,建立健全高级人才的流动体制,解决高级人才流动的顾虑,加大对高级人才权益的支持和保护,鼓励高级人才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各区域政府的宏观调控,运用统筹规划,高端引进高层次人才,注重高级人才队伍的建设和集聚,实现高级人才的产业知识共享。

作者:张贝尔单位:吉林工商学院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