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别思索
时间:2022-05-22 08:49:00
导语:重庆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别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与社会现象,适度的差异有利于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但过大的差异不仅阻碍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危及到社会稳定[1-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体上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的问题,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差异不断发生变化,引起了我国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3-4].不少学者从不同的尺度、方面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研究,如对省域或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旅游经济差异等的研究[5-6].已有的研究中大多数采用单一的人均GDP这一指标来反映区域经济差异[7],采用综合指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以区、县为研究单元,通过统计软件与空间分析软件对综合指标的处理,分析重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拟为促进重庆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相关的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提供参考.
1研究区概况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介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等省接壤.重庆市现辖19个区、21个县,全市总面积为8.23×104km2.2010年总人口3303.45万人,人均GDP27475.3元.其中,在重庆所界定的“一圈两翼”空间格局下,“一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所占面积分别为重庆市土地总面积的34.73%,41.22%,24.50%,其GDP分别为6145.32亿元、1347.53亿元、432.73亿元,人均GDP分别为34827元、14323元、16019元.
2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法及指标选取
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资源禀赋、区位、人文社会经济、政策等.单一指标法虽然简单直观,但无法全面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8],因此本文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法分析重庆各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该地区的经济结构、经济规模、经济活力等密切相关,考虑到指标的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12个相关的经济指标:X1(人均GDP(元/人)),X2(城镇化率(%)),X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4(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X5(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X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X7(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X8(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元/人)),X9(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人)),X10(人均财政收入(元/人)),X11(人均城乡储蓄存款余额(元/人)),X1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人)).研究的时间序列为2000年至2010年共11年,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重庆统计年鉴》.
2.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计算
基于Spss16.0软件平台,对整理好的11年数据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计算出各年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以2000年数据为例,通过对所选取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某些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相关性在0.8以上,所选数据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1,表2。根据选择主成分的原则,特征根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9-10],可提取出3个主成分,且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8.16%(表1),均已涵盖了大部分信息,能解释重庆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由表2可知,第一主成分在X1,X2,X3,X5,X6,X8,X9,X10,X11,X12上有较大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主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X4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大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是区域经济结构主成分;X7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较大载荷,说明第三主成分主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表2).由表1与表2的数据计算出主成分特征向量矩阵,再以选取的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占选取的总主成分特征值的百分比为权重,得出重庆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最后加权求和得到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2000年重庆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如下:F1=0.365X1+0.35X2+0.233X3+0.116X4+0.286X5+0.281X6+0.038X7+0.335X8+0.343X9+0.35X10+0.315X11+0.263X12(1)F2=-0.082X1-0.061X2-0.511X3+0.591X4-0.339X5+0.303X6+0.201X7+0.024X8+0.201X9+0.103X10+0.168X11-0.228X12(2)F3=-0.116X1-0.105X2+0.066X3-0.24X4-0.22X5-0.026X6+0.842X7+0.053X8-0.073X9+0.202X10-0.063X11+0.321X12(3)F=0.69F1+0.19F2+0.12F3(4)其中:F1、F2、F3分别是第一、二、三主成分得分,F是重庆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X1,X2,X3…X12代表上文所指区域经济发展指标.
由以上4个公式可计算出2000年重庆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运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得出研究时段内其余年份的重庆市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
3结果分析
3.1区域经济差异特征分析
从分析结果看,重庆市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各不相同,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在研究时间系列内,渝中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始终最大,经济发展水平始终最高;2000年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最小的是云阳县,2008年为酉阳县,2010年为巫山县,其余各年份均为巫溪县.2000年至2010年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最大与最小值之差为9.03,9.37,9.19,9.36,10.07,7.4,6.73,7.1,7.91,6.21,6.18,且经济差异在前5年呈现相对平稳略有上升,后6年有所下降并保持在相对稳定水平.基于Arcgis9.3平台,按照综合指数≥3、3~0、0~-1、<-1的标准依次把重庆40个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发达区域、次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不发达区域四类,以表征2000年、2010年两个时段重庆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图1).
3.1.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圈”高、“两翼”低的态势2010年重庆经济发达区域与次发达区域全部集中在“一圈”内,两翼内除渝东北翼的万州区与渝东南翼的武隆县、黔江区、石柱县为欠发达区域外,其余区域均为不发达区域.“一圈”内长期以来形成的较好的经济基础、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与交通枢纽,为该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所具有的优惠政策及其对区外经济量的吸引,不断促进“一圈”发展;“两翼”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自身担负着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的责任,加之长期以来薄弱的经济基础限制了“两翼”地区经济发展,致使该区发展较为缓慢.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基础及交通条件、政策倾向、自然条件是形成经济发展水平“一圈”高、“两翼”低这一态势的主要原因.
3.1.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级与空间范围呈反比重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由强到弱区域数量逐渐增加.从发达区域到不发到区域各等级区域所占全部区域数量比重依次为17.5%,22.5%,27.5%,32.5%,而这四个区域所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分别为1.75%,18.03%,28.21%,52.01%.从经济发展总量上看经济发达区、次发达区、欠发达区、不发达区的GDP占整个重庆GDP比重分别为31.53%,31.15%,24.60%,12.73%,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等级的降低所占重庆GDP的比重依次减小.
3.1.3“一圈”内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圈层分布格局“一圈”中经济发达区域集中在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包括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及其经济发展较快的双桥区,该区域是重庆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经济发达区外围是经济次发达区域,包括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南川区、涪陵区、长寿区、永川区、璧山县、铜梁县,该区域区位条件较好,紧邻经济发达区,受到的经济辐射力较强,加之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承接能力较强;次发达区域外围是欠发达区域,包括万盛区、江津区、合川区、綦江县、大足县、荣昌县及其经济落后的潼南县,该区域距主城区相对较远,受经济发达区域辐射作用弱,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兼有部分工业.可见“一圈”中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三个圈层分布格局.
3.1.4“两翼”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呈现单核结构模式2010年“两翼”中,除渝东北翼的万州区与渝东南翼的黔江区与武隆县、石柱县为欠发达区域外,其他区域全为不发达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人均GDP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除武隆县紧邻“一圈”与欠发达区域连片外,其余“两翼”欠发达区域都被不发达区域包围,呈现出以万州区与黔江区为中心的单中心弱核模式.“两翼”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的影响,发展一直较为缓慢,仅有石柱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一个等级.
3.2区域经济实力时空演变分析
3.2.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空间范围不断扩大2000年到2010年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发达区域由渝中区、南岸区、渝北区向外扩散,到2010年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双桥区也包含其中;欠发达区域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了巴南区、长寿区、永川区、南川区、璧山县、铜梁县.同时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排名也发生了变化,按变化幅度分为上升型、稳定性、下降型三种类型.上升型包括双桥区、巴南区、大足县、南川区、铜梁县、潼南县、石柱县、秀山县、云阳县、荣昌县,这些区域大部分位于“一圈”,与经济较发达区域相邻,其余区域主要是由于交通条件改善,区域地位上升,经济随之得到发展;下降型包括万州区、黔江区、武隆县、忠县、梁平县、开县、奉节县、城口县、巫溪县,这些区域都集中在“两翼”,期间虽然社会、经济都得到一定发展,但受到自然条件与薄弱经济基础的限制,发展速度比其他区域缓慢,造成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下降;其他区域则为稳定型,主要集中在“一圈”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主城九区及其“两翼”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形成了高水平与低水平稳定形态.
3.2.2主城区中心地位不断提升,“一圈”发展相对较快研究时段内,重庆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升,主城9区内经济发达区域范围不断扩大,且经济发达区全部集中在该区.2000年、2005年、2010年占重庆土地面积比重仅为6.66%的主城区,其GDP占整个重庆GDP的比重分别为38.19%,42.54%,44.78%,2010年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与南岸区的城镇化率达到了100%;三个时段内整个重庆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均GDP分别为5640元、11127元、27815元.“一圈”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快,经济总量集聚在“一圈”内,尤其集中在主城区中,长寿、巴南、永川、璧山、南川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上升,而“两翼”经济发展水平较慢,至2010年仅有石柱县在原有经济发展水平等级上得到提升.
3.2.3“一圈”与“两翼”间经济差异仍较为明显“一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在2000年、2005年、2010年三个时段内的人均GDP分别为7964元、2444元、2597元,15034元、5668元、6159元,34827元、14323元、16019元,“一圈”与“两翼”之间的经济差异仍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库区脆弱生态环境条件限制,长期以来受薄弱的经济基础的影响,虽然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但“两翼”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未得到明显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始终较“一圈”低,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可见研究时段内“一圈”与“两翼”间经济差异并未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升而明显缩小.
4结论
通过对重庆市2000年至2010年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研究,发现自2000年以来重庆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升,但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目前主要呈现出“一圈”高、“两翼”低的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集中在“一圈”中,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区域全部集中在“两翼”内,“一圈”内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圈层分布格局,“两翼”内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单核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空间范围成反比.重庆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遵循空间距离衰减规律,随着距主城区距离的增加,经济发展水平逐级降低,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空间范围在不断扩大,次发达区域空间范围扩大现象尤为明显.主城区中心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各区域经济发展变化情况有所不同,“两翼”发展相对较慢,“一圈”与“两翼”间的差异仍比较明显,且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各级政府应增强“一圈”对“两翼”的反哺能力,支持“两翼”发展,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统筹城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区域之间差距,解决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对“两翼”地区还需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其中,对于局部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应加大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并采取重点发展中心城市的措施,培育新的增长点,以点带面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上一篇:文化局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意见
- 下一篇:区执法局会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