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校企合作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时间:2022-03-01 12:44:00

导语:规范校企合作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规范校企合作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服务区域经济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已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途径。为此,潍坊职业学院牢固树立“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赢支持”的办学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潮流,注重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不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输送技术、输送成果,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助推了学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解放思想,探索校企合作的创新之路

潍坊职业学院从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强劲需求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渠道、多形式地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程对接、全方位服务”的校企合作局面,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与社会的多方共赢。

(一)全员参与,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学院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构建形成了人才交融,全方位拉动校企合作的良好局面。一是采取“走出去”的策略,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建立了企业调研、教师定期轮训和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学院领导带头深入潍坊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走访调研、签约、基地挂牌等活动,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优秀企业挂职锻炼,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就业见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强化了校企合作关系,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二是采取“请进来”的策略,积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主动参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如与山东万声通讯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呼叫中心,与安博教育集团签定合作共建协议,先后组织举办了机电类、信息类、农业类、园林类等多次企合作恳谈会,牵头组建成立了潍坊市化工职业教育集团,与省内外40余家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及兄弟院校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着力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型”或“能工巧匠型”技术专家,聘为客座教授兼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提高了实践教学指导水平。

(二)校企对接,共育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学院在教学基本建设、人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深入推进校企对接,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教师与企业互动

学院通过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引进聘用企业专家到校任教等措施,先后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到企业实践锻炼,从企引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聘任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目前,学院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学院5项教学成果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两项是与合作企业共同获得,标志着学院校企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专业与产业对接

学院按照“工为重点、农为特色、经管结合、兼顾文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成立了由社会与产业部门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围绕地方产业办专业,紧锣密鼓地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目前,学院已开设分属11个专业门类的高职专业40个,基本形成了机电、化工、经贸、信息、农林等5个专业群,与潍坊市的支柱和主导产业实现了良好对接。

3.课程与企业接轨

学院成立了由企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精品课程建设小组,以“开发特色课程、打造精品课程、优化核心课程”为抓手,按照专业岗位群的需要制定、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出多学科综合化、多技术一体化的、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使得各课程建设更加贴近企业、贴近岗位、贴近实际,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联合育人,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实现了培养人才校企零距离接轨。

4.实训与生产结合

学院成立了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有企业专家参与的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建成了集实训教学和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学院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规模,建立了100多个稳定的条件优良、合作紧密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实训基地校内校外相衔接、实训生产相结合。

5.校企共管共评

学院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共管、共同评价机制,健全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体系和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积极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管理学生的实习实训,并根据企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定期聘请合作企业专家担任学生管理校外辅导员,定期开设相关讲座,介绍企业的经验理念、企业精神、值观念,进行就业和创业的指导,有意识地将业文化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三)全方位服务,主动服务

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务、对口支援和社会培训,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积极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

学院发挥多年来贴近农民和熟悉农民教育培训的优势,瞄准潍坊市农业产业化迈向农业国际化,急需懂市场、会管理、了解现代农业技术的领头人这一需求,借助政府力量,调动教学资源,大力举办花卉、果树、育种、绿化苗木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业新技术,提供致富信息,使受训人员达数万人次,引领他们成长为乡镇企业家和科技致富带头人,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

2.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和阳光工程培训学院充分发挥“潍坊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作用,先后承担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新技术应用、农业经济管理和电子政务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培训结业市直部门科级干部2000多人。学院充分发挥“山东省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作用,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0余人,致富了一方农民百姓,为潍坊市干部教育工作、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3.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学院依托技术资源优势,组织专家教授到厂矿企业、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活动,通过设立咨询台、现场指导、发放宣传材料、制作科技宣传展板等手段,把最新的实用技术、科技知识送到了生产一线,同时将学院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学院还组织大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奔赴企业和乡村,开展社会实践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了长期服务基地。

二、解放思想,推进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

(一)转变观念是前提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高技能人才。只有引导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企业、面向会,大力实施校企合作,形成学院和行业企业良性互动,实现互惠互利共赢,才能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基地建设是基出和加强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和根本要求,搞好实验实训建设则是落实和实施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听取企业意见,聘请企业专家作为项目建设顾问,在方案制订、设备选型、物品采购、安装调试等环节上双方全方位参与、全过程跟踪,是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化发展的基础。

(三)互利双赢是动力校企合作的效果,最终是看彼此互惠互利的“双赢”程度,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遵循“与时俱进、团结拼搏、精诚合作、共谋双赢”的合作原则,赢得合作企业的信赖和支持,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共赢。

(四)实现就业是目的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保证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得以应用,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和关键。因此,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学生的学习才能与岗位需求对口,与市场接轨,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五)政府重视是保障

多年来,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出台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在财力和精力上都给予了积极扶持,整合学院、企业各方资源,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为学院办学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解放思想,探索深化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一)实施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新模式

实践证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是整合学校和地方相关资源、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是更有针对性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高校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坚持模式的多样性和主体的多元化,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要发挥好职教集团的平台作用,探索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规模化、集约化的新型办学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通过规模化运作,实现校企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双赢,打造专业性职业教育航母,整体提高职业院校适应市场的竞争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

(二)实施校企优势互补、人力资源双向互动新模式

以培育技能型教学名师为重点,健全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和企业人员来校兼课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先进技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增加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着力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型”或“能工巧匠”型技术人员兼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探索建立“专业教师进厂、技术专家进校”的人力资源互动机制;逐步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授课教学制度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制度;发挥学校教育职能,为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培训、知识水平提升,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改造问题。学校可以聘请企业领军人物和技术能手共同参与教育,参与专业建设、制定职业岗位标准、开发实践训练课程、主持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指导学生实践性训练,同时还要为专职教师开办系列专题技术讲座,介绍行业技术发展方向、提供人才需求信息;按照企业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实行“工学交替、项目轮训”等柔习实训方式,实现企业顶岗实习和学校理论教学轮换进行,达到“企业实训不间断,学校教学不中断,实习教学不矛盾”,最终实现校企人力资源的共享,达到校企互动、工学交替。

(三)实施校企实训基地共建新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合作教育是指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直接面向教育的合作方式服务教育。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产学结合的具体形式。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育人环境和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艺能力和就业竞争实力为重点,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要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则,本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建设实训基地。把企业引进学校、把教室搬进工厂,实现“校中企、企中校”。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可由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建校内实训基地和开展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安排来自企业,实训项目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设计,产品盈利由校企双方共享,学院的主要受益应体现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的提高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四)实施规范有序的校企合作运行新模式有合作就要有约束,有约束才会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没有符合法律要求的协议约束,就没有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到法律效力和道德的约束。在法律协议的框架下,企业与学院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严格的法规约束,是校企合作的首要保障。法律约束的方式一般是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比如,职院在协议中明确:既定时间要派多少人去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如何将此项目纳入生产计划。如果职院不能履约,导致企业生产紊乱,必须按协议处置。再如,协议可规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安全保障由企业负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必须按照协议依法解决。在法律约束的同时,企业与职院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互相通报,强化制度的约束力。

如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过程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与此同时,还要强化道德约束。校企合作双方都要贯彻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按照合作共赢原则加强行业道德教育,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顾全大局,诚实守信。特别是职院,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维护企业的利益,使其成为校企合作不可缺少的机制部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高尚道德风气,融会企、校之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当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办学竞争形势,学院要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和帮助,主动贴近地方,主动融入地方,主动服务地方,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