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措施

时间:2022-02-28 06:35:00

导语:高校教育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教育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措施

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运用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对经济的影响更加密切、更加直接。据测算,本世纪初,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只有5%-20%来源于科学技术,一般为l0%;到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已有60%一80%来源于科学技术,即科学技术的贡献率一般为60%,高者可达80%,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一般也达35%左右。而历史事实已充分证明,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最为密切,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也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有利于推动地方和企业的文化建设,营构市场经济软环境,进而为我省实现“两个率先”和建设“高教强省”服务。有人甚至认为“没有它,先进的科学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尽管如此,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自身定位不准确、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及社会的“偏见”和“歧视”等,致使学校培养的人才在数量与质量上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仍有一定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具体可从社会和高职院校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从社会层面分析

1、转变传统观念。我省自改革开放初试办职业大学、1996年试办五年制高职教育、1999年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学院以来,高职教育获得快速发展,已居全国领先地位。但由于受传统的重文轻理,重学轻术、“学而优则仕”及学历本位等观念的影响,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产生了偏差,认为它只是一个教育层次,即是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而不是一种教育类型;认为高职就是职高,是不正规的“二流教育”;甚至认为“高职”是比专科还低一层次的“三等教育”,等等。正因如此,有些考生被高职院校录取后觉得没脸见人;用人单位认为高职生是“劣等大学生”,不愿录用;甚至教育管理部门嘴上虽说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并重,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高职的轻视。这种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偏差,是制约当前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高职教育要继续发展,要做大做强,就必须从思想上彻底改变这种观念,认识到它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都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而非一种教育层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最直接的部分,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和“高教强省”目标的重要推进器;它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作用是其他类型教育不可替代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职教育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克服和改变对高职教育的各种“歧视”,给予其特殊扶持,并在师资培养、职称晋升、事业经费和投资拨款、办学水平评估等方面充分考虑高职特色,尽力完善高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保障制度;同时,建立有利于产学合作的社会激励机制,以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2、完善高职体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类型上,还体现在层次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许多行业、岗位(群)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工作在一线的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年制的高职教育已很难满足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需求,而目前我省高职教育主要还停留在专科层次上,这虽然是由现阶段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必然要提上议事日程。以苏南为例,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就十分迫切。又据去年初派给省政协提交的一份《关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江苏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的提案显示,江苏目前技术型人才缺口达40%,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缺口更高达70%。因此,我们要把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作为江苏发展高职教育的一大战略举措,促进大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发展,按照应用型人才岗位要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调整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规格。大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把本科院校的应用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办出本科高职特色。

3、深化体制改革。目前,我省高职高专院校管理体制事实上存在省管、省市共建、市管这三种模式并行的格局,其中以省管为主。在55所独立设置的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省管的有36所,占总数的64%。江苏以省属高职学院为骨干的高职院校群体在全国有明显优势和特色。为了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区域或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应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应进一步发挥市县政府举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并实行分类指导。具体地说,就是水平较高、行业性较强、带有明显的示范性的、服务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高职院校由省里统一管理,而位于经济发达地区,面向当地,行业性不太明显、综合性较强的商职院校则可下放给市里直接管理,这既有利于全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又能够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在坚持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在招生、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以利于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使它们能更好地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及经济与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的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

二、从高职院校层面分析

1、办学定位准确。高职教育是在产业革命的直接拉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教授应用科学,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职业型、技能型人才。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很多高职院校似乎都“忘记”自身的主要任务,而一味地追求升格,中职升高职,高职向本科迈进。例如,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家长的需要,使更多的学生考上本科院校而调整教学计划,成立各种补习班,并以考上本科院校学生的多少来评价高职的教学效果,致使培养目标发生严重偏离,重新回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从而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特色形成,使高职教育名不符实。因此,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的直接推动和促进作用,就必须找准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自然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优势,办出成效,办出特色。当然,对于极少数学习成绩相当出色的学生,确实应该为他们疏通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沟通相衔接的渠道,但切忌舍本求末。正如周济部长所指出的:“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绝不能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能盲目转向普通教育。“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人才。”

2、调整专业结构。在专业结构上,由于高职教育主要承担的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因此,它必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求“,坚持立足地方(行业)、面向地方(行业)、服务地方(行业),主动适应江苏省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生产一线人才的需要;以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为基本依据,按岗位或岗位群(技艺、工程对象)划分和设置专业”;必须大力加强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为“三农”服务、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的专业,坚决压缩社会需求饱和的专业,优先在化工、建筑、护理、纺织服装、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10个专业领域加快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所以课程方案必须是开放的,面向市场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深入实际,与企业、社区等用人单位共同构建开放的课程方案,其课程既要充分体现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要整体考虑所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平等;既要有相当比重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也要有适当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课程。也就是说,其课程设置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应经常开展职业岗位知识、技术结构、能力结构的需求分析,合理确定专业技术教育内容,同时加强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等教育,以在“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结构上实行专业渗透与交叉构建,使课程设置既有职业性又有适应性。

3、加强师资建设。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技术应用特征决定了其师资队伍必须具备“双师”特色,即他们不仅要具备各类教师都具有的素质,而且还应具备技术型人才的各种素质,这是高职教育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没有“双师”型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既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又有较高经验技术含量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工作者。这也是近年来我省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但事实上,目前的师资离“双师”型要求差距还相当大,这已成为高职教育显现其自身特色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对此,高职院校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定期派其现有专任教师出去进修,对其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尽量达到“双师”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广开渠道,从其他高校、企业和社会聘请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兼职教师,实行“借脑育才”,及时将新技术、信息引到学校,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推进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与工作现场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要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内部资源的重组和优化,更要着眼于开辟和利用外部的企业和社会资源,走“校企联合”的康庄大道,变“单兵奋斗”为“兵团作战”,变“个体效益”为“整体效益”。走依托行业,校企合作的道路,是发展高职教育,打造社会急需的“银领”人才的有效途径。因为:一方面企业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也是学生实践教育与岗位实践的重要基地,是一些新工艺、新技术等的学习场所,而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人员还是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重要来源。当然,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资源、人才资源等为其人才的培养和再培训服务。不如周济部长所说,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不仅能切实加强学校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也能使职业学校成为企业继续教育的基地、员工学习与岗位培训的平台,以实现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当前我省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多方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力度仍然不够,还需再接再厉。在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在保证基本理论教学时数的情况下,增加实训和综合实习课程,但实训和实习课程的增加,并不是单纯增加每门课程的总课时,而是通过内部调整,适当减少理论课时。值得注意的是,因实训和综合模拟实习终究不能代替实际,所以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二是校企合作不仅要跟国内企业合作,还要加强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因为中国加入WTO后,我们的教育也将陆续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而只有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培养更多的符合国际经济发展需要的适销对路的人才,才能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在更加激烈的国际人才市场竞争中找到一块立锥之地。

5、组建职教集团。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其定位不准、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设备和实验实训基地有限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组建由职业院校或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纽带而组成的职教集团,实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因为职教集团办学不仅有利于扩大职业教育校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融通和共享,实现职业教育在资金、设备、人才、学校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也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密切和强化职业教育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推进职业教育与企业的有利互动,进而促进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以达到“双赢”的目的;还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加强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6、增强服务意识。就是要求全体教职员工更新理念,增强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的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接受他人的委托来行使这项职责的,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来,我们必须为学生服务,给他们以知识和技能,给他们关心和帮助;用人单位来学校招聘,我们必须为他们输送符合其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我们的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教育——这种特殊的服务是否令学生满意,是否令家长满意,是否令用人单位满意,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这是“教书育人”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仅如此,提倡教育服务,还是现实的需要,是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表现。

有教育家感慨:“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很少强调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服务,今天来看,应该强化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因为有了服务意识,教师就会关注和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教育需求,并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有了服务意识,才会更加关注和深入地研究服务对象——学生,探索他们发展成长的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