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校教育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时间:2022-02-28 06:28:00

导语:小议高校教育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高校教育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要求相适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新材料应用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最近几年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明显地体现出区域性办学和职业教育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区域性特征。应该说,这是由职业技术教育的自身的矛盾运动的特殊性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它的发展必须与本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一、为什么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面向地区办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自然条件等原因形成的区域性经济的特征,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适应区域经济的要求才有生命力。也就是说,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当地的产业结构,如依据工业区、农业区、林区、牧区、渔业水产区等不同情况及其开发新产业的要求来设置专业;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群众生产、生活的要求;办学层次和规模必须考虑当地承受能力,即根据需要与可能安排高职教育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高职教育面向地区办学,有利于减轻人民的经济压力。我国目前的财力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区域性特征。高职教育实施区域性办学,首先是受我国目前的财力水平所决定的。诚然近20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较之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比较落后的。有限的财力困挠着各项事业的发展依然是突出的矛盾。在当前的财力条件下,更需要勤俭办一些事业,提高各项事业的经济效益。其次,高职教育实行区域性办学,是受目前人民的消费水平决定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就总体而言,城乡居民仍不富裕。在消费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发展高职教育如果不实施区域性办学,让广大受教育者就近上学,势必会增加居民的经济负担,以致有相当一部分学龄青年因经费困难而无力上学深造。

高职教育面向地区办学,有利于社会进步。高职教育实施区域性办学,有助于调动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有利于培养本地区所需的经济建设人才,其结果必然会促进地方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如前所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责任在地方,应实施以省、市为区域来办学。其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需要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龄青少年数量巨大,如果依靠国家统一办学,不仅难以做到,而且难于管理;其次,明确地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责、权、利,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使高职教育蓬勃地发展起来。我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已逐步改变了那种单纯依靠国家的局面。实践表明,只有实施区域性办学,才便于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职业教育实施统筹规划,培养出适合于本地区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

二、如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要使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使其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这是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使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把握好以下诸点:

高职教育的服务方向要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生活中的所有制成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全民、集体所有制经济成份已改变成为以全民所有制为主,集体、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在创汇、增加税收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这种势头将随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而更加强劲。然而,我国职业教育过去一直沿用的是计划经济的旧模式,培养的是包揽分配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技术人员、技术干部。这样的服务方向是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的人才需求相悖的,也难以满足正在发展中的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其直接后果,不仅造成了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也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办学活力。目前,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院)的办学方向多己进行了全面改革,正在朝着不包分配的面向多种经济成份的办学方向发展。其重要原因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与多种所有制人才需求不相一致的矛盾。

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要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高职教育能否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造福乡梓,还体现在它的专业设置上,也即学校设置的专业具体体现了它的服务方向。高等职业学院所设置的专业,如果符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与支持,就能推动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反之,即便学校教学质量很高,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将会无用武之地。高职教育能否做到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有针对性地妥善选择专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地方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必须了解清楚本地区经济发展都有哪些产业门类及其地位、关系,在此基础上做好人才需求的预测;与此同时,还应以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探讨本地区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在这中间,要特别注意市场经济竞争和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带来的影响,根据它的需要设置专业。一般说来,高职教育的专业布点,应力求在地(市)范围内统筹规划,实行横向联合、对等招生的办法来稳定专业设置。

高职教育的技术人才要与区域技术结构相适应。所谓技术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经济建设中运用不同层次生产操作技术的比重及其构成状况。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同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为落后,农业生产和手工劳动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等方面虽然有基础,但利用率和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生产设备陈旧,工艺技术落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自动化生产力,按原值计算仅占25%。我国工农业生产工具的突出特点是:少量的先进的生产设备与大量的落后的生产设备并存。这种局面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较大改观,但人的素质的提高绝非像购买新设备、淘汰旧设备那么容易。马克思早就指出,机器本身并不会给人们带来任何的财富,而必须有相应生产技术的劳动者操纵生产设备同生产对象结合起来,才能创造物质财富。物质财富是人创造的,是活劳动的结果,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但还必须进一步了解,并非任何条件的人都可以创造出等量的物质财富。让一个文盲操纵电子计算机去创造出高质量的产品是不可思议的。有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没有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再先进的生产设备也只是一种欣赏品而已。特别是对于生产水平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技术结构的不断优化,更需要大批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必须要与之相适应。这是现代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

高职教育的布局结构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相适应。发展高职教育应突出其区域性特点。在各类高职院校中,除少数行业专业特殊需要由国家部委面向全国举办外,多数院校应由地方举办管理。正如《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主要责任在地方,关键在县、市。”首先是由于地理、资源、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差异的原因,我国各地经济的产业布局、技术构成、劳动需求也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就产业布局来说,有的是重工业城市,有的是轻工业城市,有的是口岸城市,有的是种植、养殖、林区、牧区等地区,各有差异;既使就一个市(县)范围来说,也存在上述情况。因此,不同经济区的高职教育,要与本地区经济发展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地(市)地方政府又要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否则极易出现布点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效益差等多种弊端,结果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连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等重大改革措施,也正是针对上述弊端而提出的。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来说,应主动争取地方领导,把学校的布局结构纳人到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之中,并与之相适应。

当然,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还刚刚起步,它的组织、管理也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之中。但无论如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必须时刻保持与经济建设的同步性、协调性。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建设与改革,必须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在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探索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顺利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以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