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平凉市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2-07-01 04:43:00

导语:小议平凉市种子产业发展现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平凉市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种子产业是甘肃省主要优势产业,近几年平凉市依据甘肃省提出的“强西兴东,发展沿黄”的战略思想,努力做大做强种子产业,为平凉市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按照国办发2006〔40〕号文件精神,2007年平凉市种子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后,全市种子产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种子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种子质量明显提高,执法水平有较大进步。“十五”、“十一五”期间,已初步建成陇东小杂粮、马铃薯、冬小麦、玉米及高粱种子基地,顺利完成了“第五次玉米新品种更新换代”、“第七次冬小麦新品种更新换代”,使平凉市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达94%以上,供应率达55%以上,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40%。

1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1.1农作物繁种已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的发展,平凉市各县(区)根据自己的优势,分别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2005年,全市各类农作物种子生产面积已达到1万hm2,产种量5.3万t以上。其中玉米杂交制种面积达1000hm2;小麦原良种生产面积达6700hm2;马铃薯、油料、小杂粮等其他作物种子生产面积近2300hm2。除满足平凉市农业生产用种外,还可向外市区提供大批量的优质农作物种子,这是平凉市种子产业最辉煌的一年。同时,农业部在平凉市投资建设国家救灾种子储备库,原种生产、种子贮备和新品种区试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1.2市场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种子体制改革后,通过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部门的引导和支持,国有种子公司退出了销售种子的市场主体,个体、民营种子企业生产经营空前活跃,区域封锁、垄断经营的格局已被打破,种子经营主体逐步走向多元化[2]。

1.3种子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种子法》颁布后,经过平凉市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种子管理部门的积极努力,已初步形成了以市级种子管理站为主体,县级种子管理站为基础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3]。通过推行种子质量认证制度、开展种子质量年活动、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等措施,使种子质量总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近几年平凉市各类种子质量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6%以上。

1.4种子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的颁布实施,平凉市的种子产业进入了依法治种、依法管理的新阶段。市、县种子管理站依法履行种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管理等职责,加强品种管理、质量监督、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和市场管理,违法案件得到有效遏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种子市场秩序正在形成。

2存在的问题

2.1种子经营体制改革不到位

根据国办2006[40]号及甘肃省政府2006[150]号文件精神,平凉市种子经营体制改革没有完全彻底改制到位。国有种子公司虽然撤销了,但各县(区)种子管理站下面又设立了良种技术服务部,继续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没有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去,严重违背《种子法》和国办2006[40]号文件的规定。

2.2种子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目前,平凉市种子企业仅有3家,且均存在种子基地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加工层次低、品种市场竞争能力弱、缺少特色品种和品牌、产品优势不明显、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

2.3种子生产基地出现倒退滑坡现象

玉米制种基地倒退滑坡问题尤为突出。泾川、灵台2个县2005年前制种面积为667hm2左右,2006年后逐年减少至133hm2,2007年不到67hm2,2008年不再制种。小麦种子生产基地也在滑坡,崆峒、华亭、崇信3个县没有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生产用种全靠外调,成本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2.4管理经费严重不足

平凉市市、县两级种子管理部门均没有种子市场管理、质量监督、执法办案等专项经费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品种区试经费,无法开展正常的种子管理工作。大部分市县种子管理检验设备及检测手段落后,如崇信县种子管理站年办公经费仅3500元,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困难很大。

3建议

3.1加强培育种子龙头企业

培育种子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是种子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推动平凉市农业产业化、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保障生产用种的重要举措。一是在现有3家种子企业的基础上培育技术力量强、带动能力强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种子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大中型种子企业落户平凉市,推动和提升平凉市种子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平凉市种子龙头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发展;三是对综合实力强、现有基础好、潜力大的企业,引导其向集团化方向发展,走研、产、销一体化的种子产业发展路子。同时要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种业发展,充分利用平凉市自然资源优势,围绕培育壮大种业主体,建立健全产业管理保障体系两大重点目标,加快构建平凉市种业体系,合理配置种业资源,加大种子科技创新力度,打造精品种子“选手”,争创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平凉市种业跨越。

3.2建设标准化精品种子生产基地

要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根据自然生态条件,坚持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原则,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精品种子生产基地,加强制种技术研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基地农民收益[4]。按照突出区域优势的要求,建设玉米制种基地面积控制在2000hm2左右,建设强筋冬小麦原良种基地面积控制在8000hm2左右,建设优质马铃薯种基地面积控制在1333hm2左右,建设小杂粮繁种基地面积控制在667hm2,紧紧抓住甘肃省“稳定河西,发展沿黄”的机遇,稳步扩大平凉市繁制种基地,但对地力较差不适宜制种的基地、连续出现问题的基地以及不规范基地应坚决取缔,对好的基地要进行重点扶持和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种子生产能力,建成精品种子基地,引导繁制种单位在作物优势区制种,推进种子生产区域化、专业化。

3.3加快建立优质冬小麦种子生产基地的步伐

2008年,平凉市是全省良种补贴面积最大的市,覆盖7县(区),良种补贴面积9.8万hm2,国家补贴资金1470万元。为此,要超前谋化,加快建立优质种子生产基地,提升平凉市优质种子品牌。以实施科技创新、引育和推广具有突破性的优良新品种为支撑,以种子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运作机制,抓好种子质量监督和市场监管,发挥和保持平凉市优质强中筋冬小麦生产的综合优势,到“十二五”末把平凉市建成在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质专用冬小麦种子生产基地市。实现由优质小麦商品粮生产大市向优质小麦种子生产大市的转变,全面提升平凉市小麦生产档次,拉长小麦生产产业链,提高优质小麦整体生产效益,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4改革健全管理体系,强化市场管理

按照《种子法》《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及国办2006[40]号文件精神,在继续完善种子体制改革的同时,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公正的现代化种子管理队伍。按照新时期建设新型种业体系的要求,做好品种管理、种子质量管理、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市场管理和良种推广工作。依据《平凉市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种子基地管理工作,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3.5强化质量监督,提高种子质量

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形成网络健全、功能齐备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要争取立项建成平凉市“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和平凉市“标准化检验室”2~3个,对种子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监督,继续加大对玉米、高粱、小麦的种子质量监督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严格按照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制度,采用种子质量单项与多项指标检查,并加快高新技术在种子质量检验上的应用,提高检验水平,增强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的时效性;积极开展平凉市种子质量认证工作,进一步完善种子质量保证体系。

3.6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

种子部门要和科研单位合作,大力开展育种技术研发,广泛搜集品种资源,建立品种资源库,引进基因工程、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实现常规育种与工程育种的有机结合,育成一批有突破性的多抗、优质、专用新品种。同时,种子部门在自身技术研发时,加强与种子科研、教学及单位的联合开发,通过市场运作、联合开发、委托育种、品种买断、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联合,提高种子部门的科技创新能力。研发和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宜于平凉市大面积推广的科技含量高的品牌品种,引进购置配备种子精加工设备,严格执行种子加工、运输、贮藏、检验技术规程,实行种子精装上市,争创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3.7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加快种业的创新发展

全面提高种子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和种子繁育经营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大力培养种子科技、种子生产、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努力改变平凉市种业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在充分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还应积极引进种子科研、市场营销等拔尖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以提高种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继续培养和使用一般种子专业人才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一批有现代化意识、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全市种业快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