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经济建设成就的成因综述
时间:2022-04-22 10:38:00
导语:新疆经济建设成就的成因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为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有必要回首新疆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并探究伟大成就的取得原因,以此展望新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和进步。
一、新疆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中央新疆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不仅明确了新疆的发展方向,还带给天山南北的建设创造了很多机会。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回顾历史,新疆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受全球金融危机和“7.5”事件双重影响的2009年之外,30年间新疆的经济建设和全国一样取得了伟大成就。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回首改革30年,新疆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预算、人均收入均有了显著增加。1978年,新疆实现生产总值39.07亿元,2008年达4203亿元,是1978年的107.57倍。2008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361.06亿元,是1978年的50.5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19元增加到2008年的1143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19.17元增加到2007年的3503元,分别增长了35倍和28倍。
(二)农业发展稳中有升
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地光热资源,粮食、棉花、畜牧、林果富有特色,产量稳中有升,1978-2008年,粮食由370.01万吨增加到1022.85万吨,棉花由5.5万吨增加到301.55万吨,林果由71万亩增加到1300万亩,畜牧业发展已占农业总产值的27%。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978-2007年,水利建设投资总额达到415.8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9年的76倍,2008年完成了投资100多亿元的塔里木河综合治理项目,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新疆农业灌溉,还改善了工业用水、居民用水的条件。
(三)工业经济势头强劲
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等现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天山北坡经济带、乌昌一体化、库尔勒-库车石化工业带等建设良好,2008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790.7亿元,是1978年的16.6倍,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2.3%,一批水利、铁路、公路、民航等重大项目的建成,17个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与167个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为全疆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二、取得伟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新疆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30年中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和进展,靠的是什么?除了依靠全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之外,最主要的是靠优越的社会制度。历史一再告诉世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要求有先进的生产关系,而先进的生产关系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为新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一)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没有一心一意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致于许多人坚持“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样的荒谬论调,把社会主义和贫穷划等号。直到后来邓小平用社会主义本质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他概括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从根本上反对和纠正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种种曲解、误解和不正确的观点,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南。
邓小平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30多年来,全疆生产力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从1978年的1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314亿元。教育投资从1978年的1.44亿元,增长到2008的187.7亿元。特别是2001年至2007年,自治区加大了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发展力度,累计投入资金79.8亿元,累计解决了208.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140多万贫困人口越过了低收入贫困线,累计解决了2264个扶贫重点村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为886个扶贫重点村通了电,为864个扶贫重点村通了公路,为931个扶贫重点村通了广播,为1194个扶贫重点村通了电话,为1884个扶贫重点村新建了科技文化室,为1652个扶贫重点村新建了卫生室。从1978-2008年,新疆的贫困人口由532万人减少到253万人,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08年底,已累计投入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资金412亿元人民币,新建和改造抗震安居房189.5万户,其中南疆三地州农村共有74.23万户贫困农牧民入住抗震安居房。30多年来巨大变化不仅仅是数字的改变,也是各族人民实实在在的生活变化,社会制度以短短三十多年的历程就改变了千百年都是黄沙漫漫、荒无人烟的新疆旧面貌,正是因为有了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基础,才有今日新疆的巨大变化。
(二)党的领导是取得伟大成就的核心力量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让各族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邓小平讲:“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取消或者削弱党的领导,必然“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瓦解和消灭”。改革开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0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免费义务教育、抗震安居、改水防病、通电修路、合作医疗、广播电视村村通、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各项利民措施扎实推进,各族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从而增强了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新疆的各族人民要达到共同富裕,经济实现繁荣昌盛,必须有一个真正为民服务、为民着想、代表人民利益的坚强的领导核心,而大量事实证明这一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哪些长期以来妄图破坏社会主义、颠覆党领导的各种分裂势力,企图“西化”“分化”中国,表面上打着各种旗号,煽动群众,实际上才是祸害人民的幕后黑手,实际上是不希望人民过上好日子而大肆破坏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这与党的各项民生、民心工程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天山南北的巨大变化用事实证明了党对于新疆各族人民的关心和支持,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新疆。
(三)各族人民大团结是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保障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最高利益所在,是新疆改革开放的根本前提和保证。
三十多年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把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与新疆民族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证国家整体利益与兼顾民族区域自治利益的关系,紧密结合新疆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用足、用活、用好国家赋予民族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自主权,各族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得到了发展、繁荣,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日益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切合新疆的发展战略是取得伟大成就的关键因素
改革之前,新疆的面貌基本可以形容为“一穷二白”,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党的各项优惠政策吹遍新疆大地,新疆的经济发展开始以市场为导向,先后实施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科教兴新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是新疆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也是新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抉择。新疆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为新疆的特色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新疆的粮食、棉花、优质瓜果等特色农业的发展也为新疆的特色工业、特色旅游业的开发奠定了基础,这一战略的实施为新疆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牧民收入提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教兴新战略是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基于新疆与东部沿海的经济差距主要是质量上的差距,新疆大力发展优势科技、通过引进实现技术的跨越,加大高新技术开发力度,快速实现了科技经济一体化,使新疆的经济建设推动了科技进步,科技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 上一篇:乡镇政府实习体会感言
- 下一篇:编辑工作实训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