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湖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分析研究论文
时间:2022-07-08 03:25:00
导语:环太湖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分析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环太湖地区,可以在区域行政协调体系制度的保障下,以产业集群为依托,通过加快科技创新中介的发展,以建立一个以长三角为背景的、开放式的环太湖区域创新体系,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1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兴起
1987年,英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弗里曼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他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公共和私有部门的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并强调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演化发展而来的,是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一个延伸和发展。由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仅仅强调了国家范围内的创新活动,而忽视了一国国内经济区域的特殊情况。最早提出区域创新体系这一概念的是英国卡迪里大学的教授库克,他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其目的在于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家创新系统框架内开始关注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在1999年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完善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被当作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大,把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其具有了更为明确的经济政策内涵。十七大报告更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核心的高度。
2构建环太湖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现实意义
2.1有助于提升环太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2003年,长三角两省一市科技行政部门在杭州召开了“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论坛”会议,会上决定成立“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自此,长三角城市间的科技创新合作日益增多。然而地域相近、人缘相亲的环太湖五市在科技创新领域方面的参与度却相对滞后。在2004年长江三角洲首批联合科技攻关项目的9家第一承担单位中,环太湖区域仅有1家,在l3家参加单位中,环太湖区域仅有2家;长三角地区首批启动海关通关一体化的四个城市中,没有一个环太湖城市。这些都与环太湖区域“长三角核心腹地”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因此,加强环太湖区域的科技协作,提升这一区域的区域创新能力,显得十分必要。而构建环太湖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则有利于形成环太湖地区共同的利益核心,建立共赢机制,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可减少恶性竞争,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造成的创新资源的浪费,为环太湖地区发展提供资源、技术等共享的新平台,从而提升这一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2.2有助于优化环太湖地区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状况是决定一个地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产业结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进步,就成为一个地区解决产业结构层次低、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加强环太湖区域的科技合作,优化配置人才、信息等各种创新要素,降低创新成本,形成要素集成、网络互动、系统开放、良性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可以充分满足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对技术支撑的要求;可以推动创新扩散,加快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集群创新的速度;可以促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群的栖息地,并聚积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塑造区域品牌,进而推动整个环太湖区域产业结构的提升。
2.3有助于推动整个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区域科技合作与发展,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将区域科技发展战略作为促进科技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来。环太湖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制度创新促进实现环太湖地区的创新联系和互动,充分发挥这一地区科技成果吸收、转化的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区域内科技资源,联手推进创新源泉、创新主体、创新环境的建设,逐步提高环太湖地区区域创新的能力,从而推动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对整个长三角及其他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3建设环太湖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
为促进环太湖地区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大环太湖地区科技协作和科技资源共享的力度,提升环太湖地区的竞争力,需在构建环太湖地区行政协调体系的制度保障下,以产业集群为依托,通过加快科技创新中介的发展,建设一个以长三角为背景的开放式的环太湖区域创新体系。
3.1建立环太湖地区行政协调体系,为环太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长期以来,环太湖地区以其共同的地缘文化形成了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但人为的行政分割导致的地方保护却严重阻碍了这一地区区域之间的进一步联合。而在环太湖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跨行政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资源流动以及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构建环太湖地区的行政协调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为环太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区域行政协调体系指为保证区域内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围绕共同的目标协调发展而建立的区域性管理机构。区域内各级政府在建立区域性组织机构的基础上,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来促进区域内各成员协调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政协调与市场调节是协调区域发展的两种基本方式。其中,市场调节发挥着主导和基础的作用,行政协调是对市场调节的一种补充。在单一的市场机制调节下,由于各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及利益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区域合作极有可能会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行政协调可以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效果。”
依据发达国家经验,构建区域行政协调机制的有效途径是建立相应的跨区域管理机构,以协调区域内各方利益,推进包括科技合作在内的区域合作,实现科技要素的优化配置。如美国在整治田纳西河谷时设立的田纳西河谷管理局,这一机构在整治田纳西河谷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跨区域的协调、组织及管理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到环太湖区域,作为大长三角核心区域的小三角,环太湖区域可尝试构建实体性的区域创新协调机构,由该机构对环太湖地区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进行协调,联合部署、统一规划,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达到1加1大于2的目的,从而使环太湖地区整体的区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3.2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夯实环太湖地区区域创新的基础
加大培育产业集群的力度,是构建具有环太湖区域特色创新体系的基础。产业集群是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模式。相互关联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中,产业间的紧密合作构成一种网络关系,一个产业或产业某种环节的技术突破,就会带动整个区域产业的群体技术进步,形成其他区域不可复制的创新优势。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空问组织形式能够创造竞争优势,其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产业集群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完善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已经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活力所在。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促成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氛围。因此,建设环太湖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是促成环太湖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环太湖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相近,长期以来受上海辐射,轻工业、电子等多个产业在这一区域形成了包括上游原材料、加工设备和下游销售商以及中介服务在内的产业集群。但是这一区域的集群存在产业链短、产品单一,以及以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为主,对国外市场依赖性大等制约产业集群创新优势发挥的缺限。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具有环太湖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必须根据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找准环太湖地区的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建立健全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共同营造良好的产业集聚环境,培育分工合理、联系紧密、具有区位优势的产业集群。
3.3加快科技创新中介的发展,营造环太湖地区区域创新的良好环境
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必须有一个环境服务体系来支撑,它体现了创新体系市场化运作的机制。中介机构或称为区域市场支持服务体系,是一个多向互动的枢纽和平台,构成了市场服务支撑体系。企业逐渐通过中介机构同大学、科研机构进行沟通,从而达到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目的。学校和科研机构则通过这个枢纽来了解市场需求。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中介机构成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环太湖地区的科技中介组织逐步发展壮大,但却存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服务单一的问题。一是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的服务机构不全。虽然环太湖五市都建立了一批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但是诸如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创业投融资服务等中介组织在环太湖地区还发展得不够成熟,难以适应这一地区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二是现有的科技中介机构多数是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的,或是由事业单位改制而来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的服务理念和方式,运作机制缺乏创新、不够灵活。因此,需要努力在环太湖区域培育和发展起一批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构建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咨询与评估等中介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培育服务功能强的无形资产评估、风险投资、招投标以及科技法律、审计、专利等中介机构。这样才能构建起一个拥有完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保障的、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的新型环太湖区域。
3.4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科技创新协作,形成以长三角为背景的、开放式的环太湖区域创新体系
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市场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各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存在着差异性。一个地区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时,不仅要顾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相协调。建设环太湖区域创新体系应充分考虑长三角的大环境,将这一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整个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程家安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技术创新战略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城市的技术创新战略目标是长三角的知识创新基地与知识源;第二个层次城市的技术创新战略目标是技术开发中心;第三个层次城市的技术创新战略目标是技术扩散与应用中心。环太湖区域城市中苏州、无锡两市经济实力、研发能力都相对较强,其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应该定位于第二层次,即应该以上海、南京、杭州为知识源头,加强技术学习和技术集成,加快对第一层次城市新知识和高新技术的吸收,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以将苏州、无锡建设成环太湖区域也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技术研究中心、工艺开发中心和创新扩散中心。而常州、嘉兴、湖州三市则定位为第三层次的城市,其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因该是主动接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充分利用好前两个层次城市的知识和技术的辐射,把握第一、第二层次城市产业转型和技术转移的机会,加强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从而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优化。这样,则将环太湖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有机地融合到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形成以长三角为背景的、开放的环太湖区域创新体系。
- 上一篇:7月教师党课学习心得感想
- 下一篇:卡尔·桑德堡的诗歌风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