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支撑转移承接产业论文

时间:2022-06-01 10:20:00

导语:战略支撑转移承接产业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战略支撑转移承接产业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特征;重庆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重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通过产业转移,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重庆紧紧抓住直辖效应、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移民迁建等重大机遇、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制造业、“一圈”是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数量少、规模小,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对招商引资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压力、经济发展软环境不完善、外资区域分布不平衡,产业投向不尽合理、未形成综合配套能力、承接产业转移要突出特色、优化发展环境、招商引资要专业化、园区招商要体现集约化等,具体请详见。

近年来,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通过产业转移,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重庆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对外开放也较早,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因此,在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重庆可以发挥战略支撑、对外窗口和辐射带动的作用。

一、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重庆紧紧抓住直辖效应、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移民迁建等重大机遇,积极营造承接产业的良好环境,不断创新思路和举措,着力招商引资,使国际国内产业向重庆转移的规模逐年增长、层次逐步提升。

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从产业看,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制造业。设立直辖市以来,房地产和制造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接近全市利用外资总量的80%。汽车、摩托车产业是重庆开放度最高的产业,占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未来一段时间里,重庆市第二产业利用外资仍将保持主要地位,但随着国家逐步放宽金融、保险、商业等领域对外商投资的限制,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例将有较大幅度提升。从区域看,近几年重庆利用外资具有高度的聚集特征,“1小时经济圈”仍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实收外资占全市比重接近90%,尤其以渝中区、九龙坡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为主。从来源国和地区看,主要来源于我国香港和日本、美国。近几年,来自欧洲的投资逐渐增多。我国台湾在渝投资呈现后来居上的态势。

在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方面。从接收区域看,“一圈”是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区,该区域实际利用内资约占全市的78%,“一圈”与渝东北、渝东南承接产业转移比例为78.0:14.4:7.6。从来源地看,主要来源于东部地区,且近年来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1996年,来自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占重庆实际利用内资的67.1%,为22.9亿元。2007年这一份额提高到76.4%。从产业看,以第三产业为主,但近年来第二产业比重明显提高。

二、重庆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数量少、规模小,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

一是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少。2006年,重庆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有1360家,仅占全国的0.5%,在各省市中排名第23位、西部地区的第5位。据不完全统计,世界500家企业已有400多家来我国投资,但来渝投资企业却仅有93家。二是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小。2007年,重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仅占全国的1.5%,排在全国第22位、西部第4位,与直辖前1996年没有变化。

(二)对招商引资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压力

在重庆许多地方,国家没有规定可以搞的,政府就不让搞。在为什么开放、如何开放的问题上,仍有不少人思路不清、办法不多、作风不实,只停留在口头上,缺乏有效的措施。一些招商活动“雷声大、雨点小”,协议签了很多,但许多资金和项目却迟迟难以落实。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的区县对招商引资的热情不高、准备不足、力度不大、措施不力。不少贫困区、县仍习惯于把精力放在向市里争资金、争项目上,不愿主动走出国门来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三)经济发展软环境不完善

从政策方面看,在产业承接方面的政策落实不够;政策针对性不强,缺乏对大项目和先进要素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政策执行不灵活,过分讲程序、强调照章办事。从政务环境看,政府职能还未根本转变,管理越位、错位、缺位问题还较突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合力不强;在外资项目的推进中,不少职能部门习惯被动办事,不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存在应付、讲形式的情况;政府部门权力意识偏重、服务意识较差,审批项目复杂且环节多。在招商引进上,缺乏专门机构和专业化招商队伍,也缺乏创新的招商手段和措施,专业性招商知识很少,项目库建设不规范且滞后,无法满足客商咨询需要等。此外,法制环境、经营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四)外资区域分布不平衡,产业投向不尽合理

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使外资的区域性扩张遇到一定障碍。“1小时经济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比近90%,而“两翼”的欠发达地区,受各种条件制约,吸引外资十分薄弱。这种失衡局面对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不利。从产业投向看,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低于1%,实际利用内资也仅有1%左右。而投向工业所占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而且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城市公用事业、教育卫生、金融、社会中介等服务行业投资明显不足。尤其是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近些年巨额的政府性资本投入对外资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通过利用外资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实现,相反却加大了地区差距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五)未形成综合配套能力

重庆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工业门类齐全,已基本形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建筑建材及医药化工等支柱产业,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但产业整体实力仍较弱,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在着力培育的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软件、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没有形成由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许多外商反映,转移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又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企业所需的零配件仍需要到其他地区或国外采购。这必然增加企业成本,抵消在渝企业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成本方面的优势。另外,劳动力也缺乏专门培训机构,高端的技术、管理、金融、经贸人才匮乏,这都制约了高端产业的发展。

三、重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当前,重庆正面临通过吸纳国际国内生产要素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但这一机遇具有较强的时限性和空间选择范围,持续时间并不会很长。如果错失良机,重庆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就可能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加快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并全面提高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承接产业转移要突出特色

承接产业转移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合理引导外资流向,促使产业项目布局、园区发展与各地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地区间产业合理分工、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围绕重庆市五大支柱产业、九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应完善城市功能定位,打造千亿级产业链和百亿级企业集团,列出产业配套“清单”,有针对性地引进产业缺失链条、增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应走专业化、规模化道路,细分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为主攻方向,通过内联外引形成一批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辐射面广、集约化高的优势产业集群,促使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提升重庆产业的综合实力。

(二)优化发展环境

要从“率先”和“加快”的战略高度,深化对投资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倡导环境竞争力决定发展的竞争力、抓环境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理念。当前,投资环境存在的主要矛盾已从硬环境逐步转向软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必须高度关注政府的作用。从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态势看,我国不但存在产业由东向西进行梯度转移的问题,在观念和政府行为模式上也存在梯次传播和学习的过程。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打造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进一步加强审批事项改革,减少政府审批项目,优化办事流程。深化投融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体制改革,为市场主体和资源、信息、技术、人才、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畅通流动创造条件,营造“安商、亲商、富商”的良好氛围。。积极利用各种政策,抢占承接产业转移先机。对已出台的政策进行全面梳理、整合,使之产生叠加效应,同时加强督查,确保已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针对新形势、新要求,认真研究重庆市产业发展现状、特点、趋势和国际国内大企业的投资动向,出台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新政策,特别是围绕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强化政策支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四)招商引资要专业化

依托园区实行专业招商、网上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积极构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网络。着眼于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产业改造、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发展,按照大产业链策划一批大项目,以大项目吸引大资金、配置大资源、发展大产业、打造大集团。对重大项目实行分级跟踪负责,对项目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成功率,实行绩效进行评价。建立招商引资网络信息平台,将一些重要国家、地区的知名企业名单、市场信息、投资项目、投资意向面向社会,促进双方合作交流。设立专门的招商引资机构,组建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专业招商队伍,推广专业小分队招商方式,实行专业化招商,并在一些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专门的招商引资机构。充分发挥政府驻外办事机构招商引资作用,帮助提供招商引资信息,为投资合作牵线搭桥。在财政预算中列出招商引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组织招商活动、搭建招商信息平台、建立项目库、扩大对外宣传等。

(五)园区招商要体现集约化

按照项目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思路,以北部新区、西永微电子园、长寿化工园和各级开发区为载体,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和投资强度,促进优质资源、先进要素向功能区聚集。鼓励园区承接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发挥以商招商作用,以大项目、大企业带动产业链的转移,引进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和关联机构,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对有利于形成产业链和明显集聚效应的开发园区,优先纳入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中,在重大项目推荐和配套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对推动形成产业链的关键企业或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土地按规定公开出让,根据外资到位额或注册资本大小给予优惠或补助。鼓励区县兴办特色开发园区,在基础设施及功能配套设施工程项目上给予支持,培育支柱产业,形成特色经济板块。积极探索新办法、创造新优势,吸引东部沿海地区各类投资主体来渝兴办产业园区。通过政策扶持和生产要素倾斜配置,努力承接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整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