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战略制定依据论文
时间:2022-05-23 05:32:00
导语:区域发展战略制定依据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概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区域发展战略要点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区域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战略制定和实施的依据和准则、发展观及其在我国的演变、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各地要按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要继续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加强制度创新,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大力培育和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等,具体请详见。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而这种结果正是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断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伴随着发展的脚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的指导思想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现时代的要求。目前,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区域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战略制定和实施的依据和准则。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一)发展观及其在我国的演变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指导着发展的道路、发展的模式和发展的战略,引导和推动着发展的实践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它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
建国至今,发展观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多次转变,每次转变都意味着党和人民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更进一步。首先,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增长。虽然国家经济也确有增长,但却造成社会、环境诸多问题,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其次,是可持续发展观,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经济-社会-生态三维复合系统动态平衡、协调发展的全新发展观,旨在解决由于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和盲目、过渡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增强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第三,是科学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以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十六届三中全会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首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刻反映出党和人民对党的执政能力、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经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区域发展战略也不例外。
二、区域发展战略概述
(一)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某一特定区域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愿望,在一定时期内作出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宏观谋划;它是在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蓝图的总体勾画,是进行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前提;它根据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条件的情况和该地区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地区未来发展目标、方向和总体思路的谋划,指导地区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影响。
(二)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建国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区域实际,先后提出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指导区域发展。改革开放以前,基本采取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使百废待兴的中国各区域均衡发展,以期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基本上经历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和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区域发展战略三个阶段。每阶段发展战略的演变,阶段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界限。新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并不绝对拒绝和排斥上一阶段发展战略及其相关政策继续发挥作用,阶段性演变都是对前一阶段发展战略的平稳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不同阶段区域发展战略之间有很强的承继性和包容性,而并非大转折式的突变。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区域发展战略,继承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协调发展战略的最具有价值的内涵,是对非均衡发展战略特别是对协调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完善。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区域发展战略要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已经进一步提出了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并明确载入“十一五”规划中,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这是全党全国站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的产物。这一区域发展战略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标志着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基本形成,明确宣告未来中国区域发展的主旋律是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新时期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它有如下几方面新特点:一是在继续强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区域均衡发展的核心目标。二是明确提出要根据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前景,把握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功能定位,选择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实现全国可持续发展。三是在体制机制上进行系统改革和创新,在政府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分类管理的政策体系。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地要切实贯彻和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关键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各地要按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所谓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定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十一五”规划中,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并在各区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四类主体功能区建设。主体功能区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它有助于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各区域根据自身条件明确其主体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规范空间开发秩序,逐步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关键是,主体功能区划是保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效率与公平”统一的现实选择。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缩小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为己任,而主体功能区规划,一方面,通过大力增强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的发展能力和发展速度,从整体上保证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体现效率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转移支付等手段,改善禁止和限制开发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有助于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区域差距,体现公平的要求。
虽然,目前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我国刚刚起步,实施和操作中尚有很多难题,但它的确是我国在探索区域协调发展道路上的重大突破,需要在不同的功能区域实行不通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人口管理等,在相关行政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二)要继续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度保障。健全市场机制,有助于在区域和全国实现统一的大市场,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政区划的局限,使生产要素在区域和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和高效配置,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健全合作机制,是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由于历史的、现实发展的和资源禀赋等原因,各区域在人力、技术、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和不均衡。在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如果在政府、企业等方面的助推下,加强各层面、各区域的相互合作,能够节约成本,提高整体运作效率,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向区域协调和均衡迈进;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使欠发达和落后地区在发达区域的帮扶和支持下,能够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公平,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只有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建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利益共享的区际关系,才能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格局。
(三)加强制度创新,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已经在经济发展中对资源配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区域发展是在行政区划的框架内进行的,特别是改革以来,随着中央权限的下方和地方权力的扩大,行政分割越发严重,地方利益合法化,保护主义泛滥,严重阻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和要素的自由流动,甚至有的地方官员为了自身的政绩考核,保护本地市场,使本地利益最大化,严重阻碍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在跨行政区域下开展的,需要适度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界线,才能实现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作用。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加强各行政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弱化“行政区经济”现象,更要避免服务“真空”或服务多头供给。如创新和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可以避免地方官员人为分割市场和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现象发生。
(四)大力培育和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十一五”规划从区域空间结构的角度上提出城市群的概念,使城市群、都市圈战略成为我国新时期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和创新。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必然形成,它们有很强的聚合力和更大的承载力,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吸纳更多资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的工业化进程。随着城市群、都市圈的扩大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口、资源等各类要素都会实现优化配置,减轻承载力弱的地区的压力,使其获得发展的空间,缩小地区差距。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便是要依托城市群,打造都市圈的竞争力,保证区域发展。
城市群、都市圈战略将带来区域空间结构和布局的极大变化,使各产业、资源、人口等方面更符合自身的发展能力,适应发展规律的要求,避免了与自身优势和发展规律不相适应的破坏性行为。
总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顺应时代的潮流,符合区域发展的现状,体现与时惧进和创新精神,充分表达了党和人民对区域发展问题的重视程度。要全面领会其要领并积极贯彻落实,促进区域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 上一篇:产业发展实现城乡共同进步论文
- 下一篇:县招商局科学发展观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