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业产业拓展策略研究论文
时间:2022-04-01 04:47:00
导语:民族地区农业产业拓展策略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分析:民族地区由于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原因,农业主要依靠自然再生产,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之生产规模小,交通通讯设施落后,技术、资金、人才的紧缺,严重制约着该地区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因此,必须依靠政府的引导,使产业链上各个节点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等边远山区。农业是其居民长期生存的一种手段,由于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的原因,该地区农业经营方式几千年来没有太多改变,农业主要依靠自然再生产,除劳动、种子、农药、化肥外几乎没有其它投入。产出物也大都以未加工的谷物、畜产品、水果、蔬菜等原始的形式直接消费。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引致产前和产后行业的兴起。这些产前、产后行业与农业息息相关,而且在组织上和经营上结为一体。换言之,现代农业从单一动植物生产扩展到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和,这是农业发展的自然结果。
一、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比较
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就是农业外延在微观层次上的拓展,其实质就是农业产业链条向产前、产后部门延伸。农业产业链实际是一个贯通资源市场和需求市场,由为农业产业化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不同功能服务的企业或单元组成的网络结构。它是具体的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农业产业链是在产业链概念基础上产生的,实质就是产业关联,而产业关联的实质就是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农业产业链拓展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发生的深刻变革,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拓展以后的产业链不再将农业局限于第一产业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而将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甚至生态观光业,原属于第二、三产业的产业,也纳入农业产业链的结构之中来。因此,产业链不断拓展和延伸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调整和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措施,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来源于/
二、农业产业链拓展的意义
农业产业链拓展是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基础性部门,不仅为其他产业提供了原料,而且也为其他产业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由于其自身的强关联性,农村经济单靠生物的再生性生产已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基于农业产业链条的综合管理,拓宽农村经济的空间才能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具体意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农民利益的保护
从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来看,可将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增值环节。一个企业(或农户)可能在某一环节具有比较优势,但却不可能在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比较优势。在农业产业链高度发达国家(如美国、荷兰),很多企业生产与营销分离,通过合同关系,把流通和销售环节让渡给专业厂商来办理,农业产业链的运作,很多都是围绕大型的销售厂商来展开的。在同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之间,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实现互补,整个产业链的综合功能增强。农业产业链拓展最大的特点是通过链条上所有节点企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户的紧密合作,降低交易费用,将影响交易有效运行的因素推向链条之外,从而达到链条运作最优化和保护农民利益的目的。
(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随着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和管理加强,必然加速推广适用农业技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突出地方特色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支撑链条与体系;必然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链和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村;必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只有加强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和拓展,才能做强做大农村二、三产业,有效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加速实现农业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全面发展的各种专门人才培养,以繁荣农村经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有利于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系统化组织、协调与控制,以拉长和加强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提高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效率。此外,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业产业链管理,不仅是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和安全性的强烈要求,农业关联企业通过与产业链的结合增加了其产品的安全可信度。因此,拓展农业产业链可以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链拓展的障碍分析
民族聚居区多处为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历史上民族地区多为地方统治,受各个朝代中央政府管理的较少,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因此文化相对落后,与外界的交流和贸易非常缺乏,商品意识差,经济发展缓慢。正是历史文化与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基本上没有摆脱单一从事动植物生产的传统状态,严重阻碍着农业产业链的拓展。
(一)耕地面积狭窄,生产规模小
“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庄园”是很多民族聚居区的真实写照。这里耕地面积普遍偏小,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农村的生产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生产的计划性由各个家庭自己决定,更不利于规模化经营。因此,农业产品生产形成了“小批量”的格局,无法适应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生产的需要数量。就是民族地区的某种农产品能满足某加工企业的原料供给,但由于供给的农户太分散,必然要增加交易成本,这不利于农户家庭与加工企业的合作。另外,由于生产的分散,提供给加工企业的农产品的品质优劣不同,必然影响加工企业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加工企业与农户的互惠关系。民族地区耕地制约及生产制度等是影响农业产业链拓展的最主要障碍之一。
(二)商品意识淡薄,专业化生产缺乏
民族地区的居民长期居住边远山区,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现代商品意识淡薄,所以各家庭的生产都是“小而全”的局面。而农业产业链拓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数量充足,质量标准一致的稳定农产品供给,专业化生产是农产品数量与质量的保证,这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的加工,而且也有利于市场的开拓。加工企业与农户能否保持稳定合作关系的关键是其间的经济利益能否得到合理和有效的分配。对于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居主导地位的加工企业来说,必然会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去选择对自己收益最大的合作伙伴。根据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及合作的实践,加工企业一般愿意选择大农户进行合作,因此,民族地区缺乏专业化生产是影响农业产业链拓展又一障碍。
(三)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抗风险能力差
民族交通条件差,教育文化落后,市场信息无法及时到达农户。加之单个农户自身能力有限,资金、技术等的缺乏,不可能有足够的实力理性地进行农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调整中,也往往产生个人理性预期基础上的合成谬误,引起农产品供求的大起大落,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从而影响到加工企业与农户间的合作关系。只有信息的保证,才能使农产品生产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缓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避免因结构性过剩而导致销售不畅引起的价格波动,稳定农产品的市场供求,降低农产品价格风险。交通信息的瓶颈也是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链拓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四)人才、技术、资金紧缺,产业服务水平低
民族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产品产后环节开发滞后,没有相应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相配套和链接,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中的腐烂、浪费损失严重,农业产业服务程度低,特别是产业后和产中服务水平低,尚未形成系统的、复杂的产业链,大量的农产品没有经过精加工和深加工就进入市场,没有实现相应的附加价值。随着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必然要加速推广适用农业技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突出地方特色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基础是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由于科技人员紧缺,加上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建设和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设还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要。特别是农产品产后环节的精度和深度开发,扩张其价值和效益,发展各具特色的、增值空间大的,而且能够创造较多就业机会的产后经济方面,由于技术和资金的约束,无法发挥比较优势,做强做大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于教育文化的相对落后,科技人员的紧缺以及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成了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链拓展的又一瓶颈。
四、民族地区拓展农业产业链的对策
民族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的原因,商品意识淡薄,资金、技术、人才紧缺,交通不便,自信闭塞,农业生产主要是单一动植物生产,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要。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用现代农业改造这种原始落后的农业。
(一)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自然、文化特殊性,拓展农业产业链的任务不可能由农户单独完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由于其公共物品性,只能通过政府来建立。另外,人才、技术、资金溃乏的局面也只有通过政府的投入才能得到改善。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生产以市场为导向,而要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户去搜索市场信息,不仅成本太高,而且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从繁多的信息中捕捉真正有用的信息。只有通过政府的引导,让农民进入产业链的各环节,才能使农民从农产品深加工和贸易中分得利益。而企业和农户经营的联系,既发挥了农业家庭经营成本低、生产管理精心等优越性,又弥补了小规模分户经营难以调整结构、难以衔接市场、难以获得产后利润等缺陷,为家庭经营注入新的活力。只有政府的作用才能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的交易制度,维护市场秩序,对市场交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为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政府应加大发展农业教育、科研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引导专业化生产的发展,为专业化生产提供优惠政策和技术服务。来源于/
(二)转变农民的生产理念
民族地区居民由于世世代代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十分严重,商品知识缺乏,这种生产观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现代农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和,并通过产业链纵向和横向拓展,向第二、三产业不断渗透的一个综合性产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分工不断细化,农户和企业只是一系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产业链条的节点,一个农户(或企业)可能在某一环节具有比较优势,但却不可能在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比较优势。在同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每一个生产农户(或企业)通过相互协作生产,使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单元实现互补,增强整个产业链的综合功能,从而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因此,民族地区必须首先转变生产理念,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社会化生产,促进农业产业链的拓展。
(三)重视农村干部的培训
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农民的生产都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生产计划的制定,如果某家在某一环节或某种动植生产上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那么邻近的村民就会进行这方面的投入,从而形成产量的大起大落,不利于产业链的拓展。农村干部作为带领广大农民进军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骨干力量,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水平、管理方式、科学方法和领导能力,对于制定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开辟产业化门路,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实现现代农业管理,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干部推进农业产业链拓展和加强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素质和才能,能够根据市场前景和需求,结合本地的具体条件与实际,科学的、民主的作出切实可行的农业产业链、产品链决策,保证产业化和产业链管理决策与计划的有效实施。同时要深入农业产业链的所有节点和过程进行调研,重视群众在农业产业链拓展中的呼声和要求,把握好产业链中农户、企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组织的利益结合点。通过学习与管理活动的循环往复,提高农村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的素质,增加农业产业链拓展中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更多地培养适应农业产业链拓展与管理,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
(四)注重产品市场的开拓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销售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产品适销对路是企业成长的基本保证。通过寻找农产品流通销售的异地市场,甚至境外市场,开发研制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系列梯级农产品,促进农业产业链的拓展。通过市场开拓延伸的产业链,其产品的产销衔接比较紧密,能及时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差异化的要求;同时在市场寻求的过程中,农民及农产品生产企业或中介组织,可灵敏地感受市场变化波动,从而促进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的发展,并可加速农产品的储运、保鲜产业链条等节点的发展。这种通过市场拓展产业链的方式,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显得尤为重要。
(五)产业链条协调机制的构建
产业链条上各个节点的分工与协作是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前提。农产品由于其自身易腐性、生产的周期性、产品数量和质量的不稳定性、原料质量对加工产品质量的特殊性等,在供应商、生产商和加工商之间的关系协调上比单纯地进行市场开拓更能提高整体的效率。就目前民族地区分散生产的格局,生产中更多是竞争的关系,如何协调各生产环节的合作,强化各生产环节的利益共享,显得尤其重要。通过产业链条协调机制的构建,在农业产业链拓展的中,提高各经济主体的合作能力,使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重组,提高产业的带动效应,真正使农业的种养加、农工贸成为一体,使农业的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目的。
(六)加快龙头企业的建设
农业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是联系农户与消费的纽带,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地位,加工业上不去,粮食经济就搞不活,畜牧业也难以有大的发展,农民增收和财力增强的目标就很难实现。特别是在相对闭塞的民族地区,只有通过加工龙头带动作用,一些具有特色和优势产业的链条才得以形成。通过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市场建设,让繁荣的市场来刺激和引导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产、供、加、销一体化经营,而加工业的发展又能极大地带动农业、商业及服务业的发展,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互为条件,协调发展,有序地传递效益,实现产业链条的层层增值。
- 上一篇:民族地区农业产业拓展策略研究论文
- 下一篇:交通局村道运输监督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