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投放瓶颈及对策
时间:2022-09-21 03:19:07
导语: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投放瓶颈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2013年11月在考察湘西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2015年10月针对精准扶贫工作又提出“六个精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重心,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金融机构如何有效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深入挖掘发展机遇,是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吉林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入手,分析当前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难点所在,进而针对难点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以期为当前金融机构探索和实践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精准扶贫;瓶颈
一、吉林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
截至2018年3月末,吉林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7.3万人,实现脱贫退出4.9万人,脱贫率为67.1%;贫困发生率由3.6%下降至1.2%;省级贫困村109个,实现脱贫出列68个,出列率为62.4%。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率均超过了既定的“双60”目标。(一)银政合作,深化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战略。一是涉农金融机构与政府扶贫部门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农户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完善金融扶贫融资担保、风险缓释等配套措施,探索完善贫困农户信用评定方式和评价标准。二是涉农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户,简化贷款程序、提供优惠贷款利率,开办贴息贷款,为其实现脱贫致富提供资金支持。三是金融机构与政府扶贫部门进行密切沟通,及时掌握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总结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为落实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创造条件。(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吉林市涉农金融机构创新开展“支农再贷款+扶贫”授信模式,减轻贫困农户利息负担。特别是结合实际找准金融介入特色扶贫工程的切入点,满足不同主体差异化金融需求,紧密结合扶贫产业项目,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出金穗增信脱贫贷、惠农易贷和扶贫贷等小额信贷产品,运行“合作社+贫困户”、“信用+补充担保”、“银行+保险”模式,支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生产并带动贫困农户脱贫。(三)设立脱贫基金,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2016年吉林市人民政府设立了“吉林市脱贫基金”,与涉农金融机构合作助力推进脱贫攻坚战,以建立“造血式”扶贫的帮扶机制,加快贫困农户产业脱贫步伐。通过政府引导、部门筹措和社会扶贫捐赠等方式共筹集基金0.2亿元,基金由合作银行按照10倍的比例放大贷款额度,促进脱贫致富项目的实施。截至目前,吉林地区共发放脱贫基金贷款894笔,总金额2亿元,带动贫困户7695户。(四)开展贫困农户评级授信,避免信贷风险。按照《吉林省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地方政府扶贫部门牵头、农商行配合,乡镇驻村工作队、村两委负责人组建初评小组,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摸底调查,为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信用评级工作,并发放《吉林省贫困户信用评定贷款证》。截至目前,吉林地区共发放贫困户信用评定贷款证11225册。
二、吉林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投放情况
吉林市各家金融机构为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文件精神,加大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投放力度,扶贫效果明显。截至2018年3月末,吉林市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为9亿元,同比增长130.4%。其中:按承贷主体和用途划分,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为1.6亿元,同比下降31%;单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7.3亿元,同比增长380.3%。按期限划分,短期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为6亿元,同比增长130.8%;中长期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为3亿元,同比增长130.8%。按担保方式划分,信用贷款余额为6.5亿元,同比增长483.9%;保证贷款余额1.2亿元,同比下降38.7%;抵(质)押贷款余额1.3亿元,同比增长62.5%。从贴息情况看,截至2018年3月末,吉林市金融精准扶贫贴息贷款余额为4.1亿元,同比增长844.8%。其中:个人精准扶贫贴息贷款余额0.06亿元,同比增长24.1%;单位精准扶贫贴息贷款余额4.1亿元,同比增长940%。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扶贫贷款看,截至2018年3月末,吉林市家庭农场及农业专业大户贷款余额为0.6亿元,同比增长6900.6%;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余额0.2亿元,同比增长280%;农民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0.3亿元,同比增长23.2%。2018年一季度吉林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累放额为0.8亿元,同比增长131.4%。其中:按承贷主体和用途划分,个人精准扶贫贷款累放额为0.3亿元,同比增长5.9%;单位精准扶贫贷款累放额为0.52亿元,同比增长581.3%。按担保方式划分,信用贷款累放额为0.5亿元,同比增长296.8%;保证贷款累放额为0.07亿元,同比下降56.9%;抵(质)押贷款余额0.24亿元,同比增长350.2%。
三、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投放中的瓶颈所在
(一)信用环境建设不乐观,制约了金融机构扶贫贷款投放积极性。一是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建设信用环境、完善社会保障系统等方面出台了诸多措施,但贫困区域受涉及面广、人员分散等客观因素制约,依然存在信息技术滞后、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二是基层金融机构人力、精力有限,服务半径难以全覆盖,贫困农户信用信息采集难度大,信用评分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借款人信用程度,面临较大的金融违约风险。三是贫困户由于长期接受政府资助,依赖心理严重,整体诚信观念不强,导致金融机构在扶贫贷款授信时顾虑重重。(二)扶贫贷款的有效抵(质)押物不足,影响了金融机构扶贫贷款的可操作性。目前扶贫工作主要采取发展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措施,这些措施普遍具有资金需求量大、生产周期长和自然条件风险大等特点,加之授信对象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房屋所有权等有效抵押物的价值难以界定,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农村土地归属和流转规则不清晰、不确定的问题,因此金融机构安全经营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与精准扶贫贷款政策性、惠民性的特征之间存在错位,金融机构扶贫贷款的可操作性受到制约。(三)扶贫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阻碍了金融机构扶贫贷款投放的主动性。金融精准扶贫虽然是金融机构的一项社会责任,但金融机构的商业性决定其必须遵循信贷投放的一般规律,满足授信基本条件,防范金融风险,实现经济效益,因此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各级财政能够全方位解决信贷担保及风险补偿问题。但目前政策性担保和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缓慢,覆盖面有限,扶贫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尚未有效解决。金融机构在全面考量盈利性和风险性的前提下,不愿投入过多的扶贫资金以免遭受经济损失。(四)金融扶贫信贷产品供给欠缺,难以体现扶贫信贷服务的全面性。一是目前贫困地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使得金融精准扶贫基本以小额信贷为主。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单一化,无法满足农村企业和贫困农户多角度、多方位的金融需求,金融资源作用和扶贫效果大打折扣。二是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服务设施落后、服务理念陈旧,服务水平和层次较低,金融服务功能难以全覆盖。扶贫政策与金融政策不能相辅相成,不能为金融精准扶贫提供制度保障。
四、对策建议
(一)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完善贫困农户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加强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合作,提高信息对接程度,减少金融机构授信的不确定性。二是加强诚信教育,引导贫困地区贷款主体树立诚信理念,不断提高信用意识和履约意识,大力推广普惠金融,营造优质的农村信用环境。三是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央行征信系统,联合扶贫工作主管部门,对“信用良好户”和“赖帐不还户”采取差别化服务,坚决打击逃废债行为。(二)探索多种担保形式,切实解决有效抵。(质)押物不足问题一是探索实施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抵押等多种担保形式,有效盘活农村存量资产。二是鼓励将产权归属清晰的农村集体房屋、土地等不动产,农机设备、产成品等农村资产纳入担保品范畴,全面激活农村沉睡资产,扩大农村企业抵(质)押物范围。三是积极推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产品,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优质客户资源,结合客户需求所在,采取“银行客户+贫困户+贷款”模式,金融普惠贫困农户。(三)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切实保障金融机构权益。一是全力推动建立担保机构,由其为扶贫对象提供统一担保,为贫困农户获取扶贫贷款提供条件。二是健全风险补偿体系,尤其是健全农业保险机制,提高信贷风险补偿能力。三是地方政府应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商业保险参与精准扶贫工作,降低保费率和贫困农户参保成本,鼓励更多贫困农户购买农险产品,有效分散信贷风险。四是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在评级授信的基础上发放信用贷款,并由地方财政全额贴息,有效降低贷款门槛,切实解决农村贫困户的资金难题。(四)消除金融服务短板,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多角度需求。一是创新使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拓宽扶贫资金的来源渠道和金融机构的资金再投入能力,从源头上降低金融机构和贫困户的资金运作成本。二是加强金融机构、保险和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中介组织的职能作用,探索推广助农贷、助保贷及助贫贷等信贷产品,分散、缓释“三农”信贷风险。三是金融机构要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扩大支付清算网络覆盖范围,创新支付结算工具,积极推广网络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型手段,让更多的贫困户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
作者:陈妍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吉林市中心支行
- 上一篇:茶文化思想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构建
- 下一篇:精准扶贫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