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农业服务策略分析
时间:2022-05-21 02:55:09
导语:一带一路农业服务策略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时代背景
陕西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产品种类和种植经验技术丰富,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下,陕西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农业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快。陕西农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国的2%左右,在全国第20位徘徊,处于中游偏下水平;农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在全国前10位,处于上游水平;种植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畜牧业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林业和渔业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农业标准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仍然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缺口大,亟需培养大量兼具农业专业素养和外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推进,陕西省参与全球农业资源配置的需求日趋强烈。结合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客观要求必须拥有一支能够在农业科技、文化、经济和贸易的国际交流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切实担负起维护我国农业国际利益责任的高层次农业服务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农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2陕西省农业服务创新人才培养调查分析
课题项目组成员于2017年4—6月通过实地调研结合电子邮件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陕西省11所大学进行了问卷调研。调研对象主要包括高校农业农学专业大学生、相关专业教师和党政干部,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8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55份,有效回收率为96.8%。完成了关于《陕西高校农业服务人才培养调查问卷》任务。调查发现当前区域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存在若干问题。2.1农业服务人才缺口较大在调研中,发现各高校涉农专业有限,仅占16.8%左右;农学、农业专业学生数量比例较少,约为21.3%;高校科研人员中,高精尖人才农业研究人员仅占14.6%;高校及陕西地区匮乏高层次的农业专家学者,约为9.2%。以工作传帮式培养农业方面人才的比例约为33.6%,短期培训约为58.6%,实践辅导约为42.7%,培养方式基本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短期应急方式为主,缺乏学院式的培养。陕西省高校应加强农业标准化专业本、硕、博的分层对应式培养,建立农业标准化科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农业专业知识精通、文化素养深厚且对最新农业成果和发展趋势掌握较好和外语交流能力高的创新型复合人才。2.2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目前,各农业高校的专业数量有所增加,增长8.7%左右,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专业设置类似,各高校专业设置相似率为86.5%;专业定位模糊,培养目标类似;农学培养模式因循守旧,专业特色不明确。从各高校调研看,农业服务人才培养方式未体现出专业特色,各专业特色不明显,未因材施教,致使培养的农业专业人才基础理论不扎实,创新实践能力较欠缺;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教学针对性和特点不够突出;未能进行农科教合作、产学研结合,与农业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培养不够;未能发挥多学科优势,全面整合教学资源[2]。2.3缺乏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调查显示,高校农业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不够科学,阶段定位不够明确,发挥实践教学活动的作用不够充分,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各高校农业专业定位相似度高,培养目标未能立足于专业建设;二是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验、实训技能训练不够;三是课程实习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不够,在毕业实习中,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生产调研和科研结合力度不够;四是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中,结合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能力有待提高。
3农业服务人才培养路径
3.1依托高校,提供智库支持。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应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建设新农村等政策,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新型智库建设。加强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陕西省应依托高校,从科研、学术上对农产品商标品牌建设进行智库支撑,通过定期“一带一路”农产品商标品牌发展指数,为涉农商标持有人提供企业商标品牌定位、产业发展布局和品牌营销策划等智库支持,定期对涉农企业开展品牌诊断、品牌产业化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和指导,适时举行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合作交流活动,促进陕西省“一带一路”农业快速前进。同时,选聘农业专家和学者,统筹整合现有智库优质资源,围绕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科研体系建设、重大科技布局和成果转化利用等,提高对外国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习并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发展高端智库,为国内外农业建设提供咨询建议,开展科学评估,进行预测研判,促进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争取将陕西省智库建设纳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规划[3]。3.2利用优势资源,推进国内外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陕西省高校培训数据显示,2007—2016年,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主的省内涉农高校先后培训了53个国家的1000余名外国农业留学生,其中“一带一路”国家生源占60%以上。2016年,外国农业留学生规模达500人以上,其中“一带一路”国家生源占87.9%。通过国际联合培养,创新人才交流服务,让人才“走得出去”也“带得回来”。首先,通过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模式,鼓励农业专业学生进入国外一流实验室学习,或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进行农业专项学术讲座,接触学术前沿,开拓思维视野,提升合作创新能力。其次,应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和平台,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品结构,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校企合作,创建产业园实践模式,提高创业实践能力。最后,培养农业人才梯队建设,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行协同参与科研实践,与学术大师和智库专家共同攻坚克难,参与解决农业生产中和行业企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创新氛围的熏陶和科研实践的锻炼,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3开放合作新高地,打造“一带一路”农业国际人才培养中心。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力争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中抓住机遇,找准定位,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依托自贸区建设,充分发挥改革先行优势,结合内陆地区特色,营造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经商环境,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积极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充分发挥陕西省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综合优势,打造“‘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新高地”[4]。2017年,陕西省举办了丝博会暨西洽会、欧亚经济论坛和第4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多项中外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同时,以更大力度补齐县域经济短板,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整合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园区和基地。加大发展乡村经济力度,乡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实施整镇连片现代粮食基地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以此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了破解农业供给侧改革难题,迫切需要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一批新时代农业服务创新人才[5]。
4结束语
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农业人才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党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新时代的农业创新人才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流砥柱,是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主力军。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继续推行农业绿色发展,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作者:潘迎丽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思政部
- 上一篇:“一带一路”文学教学探索
- 下一篇:“一带一路”信贷风险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