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及问题
时间:2022-09-06 10:09:35
导语:金融产品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及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多种金融机构对农贷款支持余额年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户发展生产、摆脱贫困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但是也存在涉农金融产品种类不足、贷款量小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1金融机构和产品服务农村经济现状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放活,国内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支持农业发展金融体系。按照提供贷款的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字号的金融队伍,如各种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这类主体提供的支农金融产品主要是支持新农村建设,如农田水利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主要发挥着金融支农的“主动脉”作用。一类是地方队的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小微金融机构,主要发挥着金融支农的“毛细血管”作用。在农村金融产品方面,各类金融机构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扩大农村各类小额信用贷款和贷款担保的覆盖范围,涌现了农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小型农田水利质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涉农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农业专利权质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信贷+保险”产品等在全国范围内通行或者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产品,取得了良好的金融支农效果。另外,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金融机构还创新开发了光伏扶贫贷款、扶贫托管贷款、“富民生产贷”、让利贷等一大批信贷产品,培育了“金融+产业+贫困户”“金融+来料加工村+贫困户”“金融+目标价格保险+贫困户”等扶贫模式,突破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制约。截止到2015年末,除了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外,全国已经设立3000多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652家,涉农贷款公司314家,农村新型资金互助社2316家,开发出金融产品二三十种,累计存款余额达到6112.3亿元,是2010年的2.1倍;涉农贷款余额5347.6亿元,是2010年的2.6倍。
2农村金融产品支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开展小额信贷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较少
目前,在国内只有少数金融机构提供涉农信用贷款,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以营利为目的,不愿将资金投入期限长、见效慢的农业项目,纷纷“回城”;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内涉农政策性银行,功能较为单一,主要是为农业开发提供贷款支持,无法为农业生产贷款提供金融服务;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基于追逐利润和风险控制的企业经营理念,更主要是为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提供信贷支持,对普通农户的小额贷款支持一般不开展;即便“土生土长”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放贷业务下限也不同,在部分地区,3万元以下的涉农贷款基本不再受理,大部分农业贷款需求仍得不到满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贷款,从银行贷不出来,农村各类经营主体只好寻求其他融资途径,主要是向农资经销商赊账、向亲朋好友借钱、民间借贷等三种方式解决。其中,民间借贷不规范、利息高,容易引发债务纠纷。
2.2贷款期限短、利率高阻碍了农户的借款积极性
当前,除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性贷款及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的年限较长外,各金融机构提供的涉农金融产品贷款期限一般时间较短,多在1~2年时间,有的金融产品贷款期限只有半年时间。当前农业生产,如种养殖业等,一般基础性设施投入较大,收回成本多在两年以后,而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到期后,多数农户不得不拆西墙补东墙,匆匆忙忙将贷款还上,导致农户继续投入资金乏力,有的甚至资金链断裂,不得不终止相应的农业生产投入,半途而废。另外,当前国内各类金融产品的贷款一年期利率一般在8%~10%之间,与城市小额贷款相比,利率提高3~5个百分点,过高的利率导致许多农户想贷而不敢贷,望而却步。
2.3有效抵押缺失,联保体缺乏实际担保能力
当前,除了政策性农业贷款外,农村金融产品信贷大多数实行联保联贷形式,即需要贷款的3~5户农户或农业企业联合起来,互相担保,按照联保联贷的产品设计形式,每个联保农户,在法律上都对联保小组内每个借款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当一户农户出现贷款还不上情况,其他农户要共同为此农户偿还债务。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旦农户出现还不上借款的情况时,其他联保农户往往相互推诿,拒绝承担联保责任,而在强制执行时,由于农户只有宅基地和住房等财产,但基于基层稳定的考虑,一般都不能执行。
2.4信贷风险防范能力较差
办理贷款手续时审查不严,金融机构在办理农户小额贷款手续过程中,根据村委会和农户提供的信息得出的信用评级,然后凭借借款人的身份证明和印章办理借款手续,表面上看,通过信用评级、借款人申请-审核等程序,手续非常严谨、完善,但实际上因农户贷款证一旦转借他人、被他人盗取、骗取,就形成冒名贷款,极易形成贷款风险。贷后贷款管理滞后。涉农贷款后,一般可以自由支配,有的甚至拿了贷款去放高利贷,或者高消费,而地方金融机构贷后一般不再检查贷款的用途,导致还款风险压力加大。
3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之路
3.1创新农村金融信用贷款产品
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入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明确贷款对象、贷款用途、产品设计等业务要点,在贷款期限、额度、利率、担保、风险等方面加大创新和支持力度,盘活农民土地用益物权的财产属性。有效增加农业生产的中长期信贷投资,延长农村金融产品贷款期限,切实为农户提供符合农村实际且能贷、好贷的贷款产品。针对农户的农业生产,可推出“苗木花卉经营贷款”“种子化肥经营贷款”“农民合作社贷款”“粮食收储贷款”等小额金融贷款产品;针对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小额贷款,可推广“贷易达”“仓贷通”“银企通”等信贷品种,推出土地整治贷款、水利建设贷款、兴农蔬菜大棚建设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社区通贷款等“银行+合作社+农户”模式贷款。
3.2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建议通过打造“一库一系统+村民自评”模式,规范开展对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定工作,将信用评定结果与贷款授信结合起来。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正向激励机制。特别是对农户和经营主体的家庭成员基本情况、房屋面积、种值养殖、机具设备、经营收入、生产支出、信贷需求等信息逐步评定起信用等级,并加载到人民银行征信数据库,为开展信用互助业务试点提供准确、可采纳的信用信息,解决了农民合作社信用互助征信难等问题。
3.3开展农村各类产权抵押贷款
目前,国内大部分农村还没有开展农村各类产权的抵押贷款业务,导致大量财富积压于民间,老百姓守着不动产无法像城市居民那样进行抵押贷款,缺钱花。因此,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各类产权抵押贷款业务,丰富抵押方式,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水权、林权、农业设施、大型农机具及农村房屋等抵押贷款业务。特别是农村房屋抵押贷款,潜力很大,由于房屋价值高、易处置,银行对这种业务便于推广。
3.4完善农村金融贷款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对贷款客户的识别以及建立风险防范措施,强化贷前调查工作,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户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成立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公司,建议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县级融资担保基金,有效缓解当前农村可抵(质)押资产匮乏,农民创业致富信用贷款融资担保难等问题。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保险报道质押贷款和农户信用保证保险,争取开展“保险+期货+农产品”试点。
作者:杨茜茜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徐薇.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对外经贸,2013(06).
[2]丁志国,张洋,覃朝晖.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效果[J].农业经济问题,2016(01).
[3]张乐柱,曹俊勇.农村金融改革:反思,偏差与路径校正[J].农村经济,2016(01).
- 上一篇:农村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
- 下一篇:房地产经济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