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14 03:07:17
导语: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从“互联网+农业”这一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研究入手,分析了吉林省目前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吉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经济;问题;对策
吉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近几年来农业经济发展倍受关注。当前吉林省农业发展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农业发展没有形成产业链系统,农业现代化程度依然很低等。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和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如何持续、稳健地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互联网+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现状与问题
1.1从政府层面来看,缺少对“互联网+农业”的整体规划将现代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是传统产业进行升级的一个契机,是现代科技进步的一个载体,更是我们国家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机遇。但是,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不能从政府层面把握机遇,必须会导致“互联网+农业”昙花一现的结局。从目前吉林省“互联网+农业”现状来看,缺乏政策上的统一规划指导,没有形成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态势,普遍存在着各乡镇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片面性、局部性发展现状。这无疑大大削弱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力度,降低了互联网对农业发展的贡献。1.2从金融层面上看,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撑“互联网+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就是资金支撑。“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少不了营销渠道的发展。而营销渠道的发展又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吉林省农村现有的农村市场营销渠道是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商模式。各级批发商、零集商及村民之间的付款模式都是以赊欠为主,这也是农村存在的普高现象。而“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电商企业可以利用现有营销渠道,将产品和服务打进农村,但这种赊欠式的付款模式,是大多数电商企业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因此,农村“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必须有各级金融机构的支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互联网+农业”当中来,从而促进农村“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1.3从农民层面上看,存在观念上的抵触毫无疑问,农民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主体,因此农民对这场变革的态度与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到互联网与农业是否能真正的融合,也直接关系到“互联网+农业”在吉林省农村未来的发展态势。因此,能否对农民进行互联网知识的普及、对市场经济知识的普及,把农村建设成“新农村”、把农民培养成“新农民”,是这场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而现阶段的农村,虽然互联网正在逐步普及,但从农村受教育的情况来看,农民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民,他们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大多数农民没有把农业和市场经济联合起来,他们缺乏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看不懂市场走向,不懂如何做出市场预测,从而进行正确的市场决策。更不要说把互联网与农业生产销售相联合。另外,互联网安全问题也是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做为普通农民,他们本身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就较弱,其风险承受能力也低,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案件令他们对互联网产生恐惧,习惯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营销模式突然变成鼠标键盘的操作,这些都是令他们难以接受的。任何一个小小的网上操作失误可能会使其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这一点无疑会增加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普及难度。另外,农业不同于其他行业,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对于这种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和违约也是农民无法承受的,因此很多农民对“互联网+农业”的营销模式存在观念上的抵触。1.4从农村基础设施来看,缺乏支撑“互联网+农业”必要的信息设备农村“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全国目前情况来看,普高存在的现象是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全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不到30%,没有通宽带的农村数目达到5万多个,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比例则更低。没有用过互联网、甚至不知互联网为何物的农民数量更是高达70%。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要发展“互联网+农业”确实是任重而道远。从吉林省情况来看也不容乐观,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也比较低。大多数会使用互联网的都是出外打工的年轻人,这些不利条件限制了吉林省“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另外,还存在着农业数据资源不健全、利用效率低、数据分割严重等现象,大多数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有一定距离。
2吉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的几点建议
2.1从政府层面制定吉林省“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规划。政府要从管理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发展战略,从而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首先要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农业”的政策规划,从政府方面的扶持、税收方面的减免、金融机构的融资等多角度推动其发展。过关农村信息化网络平台和服务中心的建设,积极推动农产品在生产流通领域的互联网化,建立农村大数据应用中心,对各类农业信息进行汇总和开发。其次就是要推进吉林省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要把“村村通”工程落实到底,二要加快研发适合农村使用的低成本智能终端机器,三是集中一批具有电脑知识、电商知识和懂市场营销管理的人才,对农民开展有计划地培训,使农村在技术上掌握互联网的同时,在思想上认同“互联网+农业”,将“互联网+农业”打造为能够切实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2.2深度融合产业链,创新农村互联网发展模式。传统营销模式销售面比较窄,销售成本高,品牌知名度也受到一定局限,农产品虽然好,但是由于分散经营带来的品牌优势不突出。当前,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的生产、销售、服务、资金等产业环境,集农业电子商务、高品质绿色食品原产地直供、体验式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将给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产生农村休闲旅游、体验、民宿、产品销售等复合型新业态。“互联网+农业”实现的是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再只是简单互联网接入农业,或者农业融合互联网,从而实现去中间化,提升效率等旧有模式,而是成功地将互联网与社会资本带入驱动农业发展的轨道中。一方面,“互联网+农业”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互联网+农业”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2.3创新农业新媒体营销模式,加强互联网+农业的品牌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营销模式已逐渐被以网络、手机、电脑、微博、微信等为载体的等新媒体营销所替代,并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这种新媒体营销,突破了传统农业销售信息传递慢、沟通不畅的推广模式,突出了新媒体的方便便捷、迅速的营销优势,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未来的农业商机尽在于此。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也是互联网+农业的一个重要营销模式。新时代的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品牌效应,尤其是年轻的网络消费者,品牌在营销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因此要重要农产品品牌建设。现在吉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较其他产品还有一定差距,同样也比其他品牌更具品牌发展的机会,所以,未来品牌农产品电商将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作者:李媛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上一篇: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 下一篇: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