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探索

时间:2022-01-11 10:54:46

导语:农村经济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经济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探索

摘要:现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渐渐发展成为新农村经济的核心力量,进一步促进了现代农业的长效发展,也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创建农村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主要对合作社中出现的不足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模式;现状;解决的措施

在过去的农村家庭承包中主要是以农民专业合作为基础,相同类型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是相关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使用者、帮助者,相互融合共同管理这些互助性的经济组织。早在2014年,全国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进行调查,其中的数目高达88.4万个,和去年相比增加了39.5%。合作社所提供的实际经营服务价值就达到了9135亿元,相关类别的合作社经营收入就有4453.2亿元,分摊到各个合作社中就有50.4万元,该年的可支出盈余额就达到了767.4亿元,分摊到各个合作社就有8.7万元。这也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1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合作社的发展力量

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相关政府机关和部门要深入贯彻和执行国家所给出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政策,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税收方面的帮助,尽量的进行税收的减免,通过减免和降低起征点的方式来实现税收方面的帮扶;财政支助,设立专项资金,不断加强帮扶力度,主要资助一些具有产业基础、人们欢迎的、能够其带头作用的合作社;健全和我国的农村土地政策,以自愿有偿为基础,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采取多种模式的规模经营;健全配套的政策办法,强化指导工作、脚踏实地进行服务,做好服务工作,像是在用地、用典、交通、记录、办证等方面给予帮助。

2健全治理框架,完善合作社管理模式

健全合作社制度,合作社要根据农业部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完善相关的岗位责任、生产经营、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保存等方面的制度;完善管理机制,构建社会(代表)大会、监事会和理事会等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内部化管理;完善财务管理,独立建账,严谨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按时向社会公布相关的财务状况,并且敢于接受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完善运行模式,对于合作社的负责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进行内部管理,按照相关标准来实行;完善生产经营行为,使用统一化的模式进行采购、生产、包装、营销和销售,不断规范生产技术的过程、产品质量水准和监管程序,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性。

3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合作社人员的专业素养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就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专业素养的管理和经营人才。利用多种媒体设备对合作社推动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作用进行大力的宣传,并且针对其中的典型代表进行表扬,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合作社,以及合作社给农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带来的重要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4增加融资道路,加强对于合作社的资金帮助

各个地方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和合作社构建相互帮扶的制度,不断推进合作社的大力发展。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加强农村金融政策的帮助力度,加强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到农村金融服务行业中去,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相互帮扶制度,增加合作社的融资道路;加强对合作社的资金帮扶,主要是增加财政资金的帮助,针对具有代表性、规范化和典型性的专业合作社进行资金的帮助,对其中的设备和教育经费进行帮助。

5融合科学技术,提升合作社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在合作社中引入更多的科学技术,让合作社和科研院进行对接,更好地引入新种类、新技术,拓宽道路。指导和帮助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合作社,进行深入的改造和加工,通过构建品牌、创建营销的方式促进初级农产品向更加高端的方向发展。在拓展合作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效用,使得专业合作社的呈现出勃勃生机;加强合作社的竞争水平,主要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健全的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不断地推出更多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产品;利用其优势,建立品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品牌经营。可以申请商标注册,推出更多的无公害的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借鉴外国合作社构建的有关经验,结合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把合作社构建成为真正为农民服务的经济团体,为农业的发展和增加农民的收入,提供有效的帮助。

作者:王丽娟 单位:吉林省前郭县长山镇农经站

参考文献:

[1]多淑金.困境与出路:发展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0(2):88-90.

[2]马宁帅,何剑,刘剑平等.农村经济合作社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探索[J].管理观察,2010(29):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