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探析
时间:2022-11-08 03:41:34
导语: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不断加强了组织的规范化管理,逐步确立了建设的思路和规划
2001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关部门就编制了农村文化场馆建设的统一标准,规范了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分别达到了自治区建设标准要求;2008年3月又了《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和活动工作的通知》,要求注重基层农村文化管理,做好乡镇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公共文化政策的出台表明新疆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管理向规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建立了激励和监督机制。近年来,新疆还陆续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使新疆农村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例如,2010年7月8日通过了《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草案)》;2013年3月30日批准的《吉木萨尔北庭故城遗址保护条例》等。从“十一五”开始,新疆全面系统地制定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划,并于2006年12月和2011年10月分别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事业发展的第十一个和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围绕自治区所确定的思路和制定的规划,各地州县以及乡镇也纷纷制定了反映本地实际的文化建设思路和规划,普遍提出了富有县域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并制定了具体措施。例如,叶城县、莎车县的“文化塑县”战略,库车县的“大文化”建设思路,特克斯县启动了“现代文化促进周和促进月”活动等。
(二)组织实施了新疆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为了推动全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自1994年以来,由国家相关部委倡导或组织实施,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领导下,由文化厅牵头,在全疆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具体包括自治区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东风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西新工程”及“2131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此外,2003年起,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又实施了“送书下乡”工程、流动文化车工程;自治区自1996年起实施了新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等。截止到2012年,全疆基本达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农村县、乡、村(行政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③全疆14个地、州、市辖下的858个乡镇、8932个行政村及300个农林牧渔场已成立了9家农村电影院线公司。截止到2011年4月,全疆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率达到88.3%,行政村、乡镇通宽带率分别达到64%和99%。④截至2010年,全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已完成县级支中心试点和5078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基本形成以自治区图书馆为中心,以各地州市、县图书馆为分中心,社区、乡镇文化站为基层站点的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平台。各地、州、县实施了适合于本地的文化建设工程。例如,昌吉州实施了包括“文化兴边”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和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四大惠民工程”;伊犁州的特克斯县实施了文化传播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现代文化引领工程;莎车县实施了文化引领、文化素质提升、文化惠民、文化精品以及文化净土五大文化建设工程等。⑤
(三)强化和优化文化机构服务职能,坚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
首先,专业文化机构或单位充分发挥文化职能部门专业指导作用,对基层文化站及文化室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活跃丰富青少年假期文化生活、组织力量挖掘民间艺人、派业务骨干帮助各乡(镇)场开展农牧民群众喜爱的文艺活动等,同时还实施文艺精品下乡工程;其次,政府相关机构组织指导农民开展百日文体竞赛活动、节日假期文化庆典活动、日常健康文化娱乐活动及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第三,用心打造以墙壁文化为主的“景观”文化;第四,挖掘、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创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诸如各地的诺茹兹节、塔什库尔干县的肖贡巴哈尔节、泽普的金胡杨红枣文化节、托里县的“万人同奏冬不拉”、查布查尔县的西迁节、经贸文化旅游节等。一些乡镇也开始打造庆典品牌,例如,2012年6月23日玛纳斯县北五岔镇举办了首届沙漠风情旅游文化节,并确立了“大庙古汉寺、大漠胡杨林”文化品牌。⑥再如,哈密市陶家宫镇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挖掘,着力培育和发展以“哈密木卡姆和新疆曲子”文化为主的艺术品牌等。
(四)普遍推开了农村科技服务和针对农牧民的科技文化培训
自2007年在全疆范围大规模开展农民致富技能培训工作以来,自治区各级政府都建立起农村科技服务和科技培训的组织机构,有序开展了内容丰富、以农牧业技能为主的培训。各县、乡、村也创建了农村科技服务与培训的载体或平台,如“科技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科技之冬”、“党员远程教育”等平台,结合农时开展内容丰富及形式多样的培训。此外,利用“科技大篷车”、“三下乡”、“科技周”、“全国科普日”、“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系列科普活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⑦
(五)逐渐形成了一支包括专兼职人员在内的农村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逐步落实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更加注重加强专职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在专职文化队伍建设得到切实加强的同时,从农牧民群众中也涌现出一批热心于农村文化事业的人才。他们是来自农村且不脱离农民本色的业余文化工作者,亦即农民中的文化带头人,主要包括“小康文化户”、“文化中心户”或“文化专业户”及民间艺人等,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精心培育,他们与前者一起逐渐成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此外,许多地方还建立了一些群众文化团体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团体。
二、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由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文化建设基础薄弱,使得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理解、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
在认识上普遍存在单纯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及其产品的外在形式或物质性载体的倾向,即忽略其实质内涵,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缺少对新疆农村整体精神风貌、各族农民群众观念或思维方式及其精神文化诉求等内涵方面的研究。
(二)场馆建设缺乏持续性和长效性
在文化场馆的建设上,虽然修建速度较快,但整体建设滞后,基础设施不全。如大多数文化馆只有办公室而没有开展辅导、培训、教育等活动的功能场所,特别是村一级文化室,面积狭小、设施简陋、设备不够、藏书不多、阅读条件不好、功能不全等。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致使后续保障资金缺乏。目前,新疆农村各管委会文化建设的配套保障机制不健全。以农家书屋为例,一次性资金投入建设后而没有后续资金补充,使得书屋建成后,管理人员报酬、水电暖等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出版物补充更新等问题凸显,直接影响到书屋的正常开放和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场馆的管理不规范
文化站、农家书屋特别是村级文化室,相当一部分不能持久性、规范性地开放。从2010年至2012年7—8月间,课题组成员在南疆、北疆和东疆等地的一些农村调研时,看到村文化室都常常锁着门。当问及原因时,有关工作人员回答说是农民农忙时节,没人来看书;而问及农民时,则回答是因为没时间、没兴趣或太远不方便,家里有电视或有网络等。
(四)服务网络没有实现完全覆盖
无论是从区域而言,还是从人群来讲,亦或是从文化服务的项目或品种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点”或空白。有的地方相关机构或部门不能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及产品,有的地方即使提供了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当地村民的参与度也很小,参与面也很窄,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群体,如文化教育程度很低者(包括不懂汉语者)、经济困难者、得不到其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者及一些老人和小孩等。
(五)管理的方式、方法简单、落后
在管理上,相当一部分乡村干部管理的方式、方法简单,这也体现在文化管理上,文化组织管理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在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对普通农牧民群众的真实声音听得不多,对其内心诉求了解不够。因而,相当一些文化活动是行政命令式的,农民不感兴趣,故参与度不高。
(六)政府的影响力还较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作用或功能仍然不够强大。其突出表现是文化活动开展不正常,政府有能力时才多举办几次,农民群众无法全部参加文化活动。因而,很多农民群众的主要文化休闲娱乐形式还是聊天和看电视。
(七)文化组织机构的设置不健全
一些地方管理层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仍未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主要议事日程。文化建设组织机构的不健全、文化建设被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导致文化建设工作难以专职性、独立性、系统性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八)乡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乏力
文化站、农家书屋有工作人员但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少且多为半路出家。许多工作人员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专职),其中多为兼职干部,一人身兼多职,而且文化工作不是重点,没报酬,缺乏激励和约束,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文化活动。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监管,重视程度不够,村一级随意指定、随意调换文化室管理员的情况比较普遍,个别行政村还长时间没有管理员。此外,文化人才流失严重,对民间艺人或团体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由于平时扶持力度较小,特别是补助资金少,严重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和水平的提高,致使人才流失严重。
(九)文化产业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上,政府有关人员思想解放程度不高、体制机制没有建立健全、传统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投资渠道过于单一、农牧民经济收入普遍偏低。此外,缺乏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方式和具有创意的人才,外语、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文化贸易等专门人才也极其短缺。
三、国内外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和经验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和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及实践经验,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的探讨及其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对我们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韩国学者认为,政府在农村文化的建设中应起到主导作用,并应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形成供给主体的多元化。还有一些韩国学者认为,要想把政府的意图长期、正确地贯彻实施下去,变成全体国民的自觉行为,就必须加强农村教育,教育全体国民树立勤勉、自助、协同、自立的精神。在实践经验方面,有日本学者谈到,日本村民曾自行对社会生活进行检讨,重新省思农村文化的价值,并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率,而且维持了社区固有的社会秩序,并通过社区文化的振兴来提高社区的凝聚力。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对乡村的整体发展来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乡村社区的凝聚力,而加强农村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并开展多种社区活动,可以提高社区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频率,大大提高社区的凝聚力。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和经验
国内学界的研究更为全面和帖近实际,许多可以直接“移植”过来。首先,在供给主体及其方式上,应采取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供给方式。当然,有些偏远落后的乡村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仍应当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其次,在建设保障上,提出三方面措施,即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加强政策法规保障力度和加大人才队伍保障力度。第三,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一致认为必须增加资金投入,修建、重建、更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同时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形成社会化共建态势,从而改变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现状。第四,关于农民主体意识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农民不仅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参与者、管理者,而且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率的评判者,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该从农民主体意识的培育、农民的参与能力及管理意识的提升、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着手。具体而言,既要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和责任意识,又要推进制度创新,以拓展农民主体性实现的空间。⑧第五,有学者专门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加强规范化建设、统筹整合资源以及建立考核机制等建议。⑨有的学者针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理念及模式问题,提出了“1+N”免费开放模式,即由文化中心组织机构、文化中心管理人员、文化中心功能配置、文化中心服务项目、文化中心经费来源等五个关键因子组成的运作模式系统。⑩与之相关,在建设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上,有学者提出应以最终创造的公众价值为评判标准,群众的满意度原则是行政绩效评估的最终尺度和内在动力,评估主体应是多方参与评估。第六,关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学者提出了从西部农村文化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系统建设着手,强调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性,并提出其培养途径。有的学者提出,需要借鉴现代公共管理的先进理念,以开放的思维和前瞻性的战略举措来推进。具体包括重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方式、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等;瑏瑢有的学者提出,建立和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构建政府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投入机制等;瑏瑣还有的基于文化安全视角,就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提出必须从政府和基层多方面加强建设,构筑新疆农村文化安全屏障,提出提升核心价值理念并增强对“四个认同”意识的培养和巩固,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加强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在实践方面,许多地方探索并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突出的如已步入全国乡镇文化站建设先进行列的杭州市余杭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注重创新性,明确机构,创新组织机制管理模式;强化能力,创新文体干部管理模式;以等级评定为载体,创新文体团队管理模式。注重导向性,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立足点,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支撑体系;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资金保障体系;以推进整体公共文化服务为切入点,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管理体系。注重带动性,带动了村级文化设施增加、群众活动的广泛开展、群文创作的日趋活跃、文化遗产的深入保护和文化市场的规范管理。注重科学性,保证制度设计、阵地运行、评价体系的科学化。上述研究和经验对于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对于乡镇文化站的实践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良好的示范效应。
四、进一步完善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在明了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借鉴或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明确建设的实质内涵
当前,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当在继续加大场馆、项目等物质性载体建设的同时,明确并强调其“公共性文化”(也就是公共精神、公共价值)这一实质内涵,充分认识到,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必须以现时代的先进文化为引领,促使新疆农村形成充满现代气息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塑造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及能力素质、具有现代先进思想观念、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思维方式和情智心理及现代健康人格的新疆新型农民,从而为新疆农村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注入精神“灵魂”,以便提升其内涵发展水平。
(二)着眼于建设的总体思路
各级领导或管理者应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及完善纳入到当前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进而形成科学的总体思路。首先,夯实经济基础。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物质达到较高富裕阶段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因而,首先必须致力于增加新疆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其物质生活,以便为新疆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及其文化消费水平奠定基础,使其由物质富裕而进入精神充实层面,以此作为进一步完善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其次,面向基层农牧民,以建立完善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阵地为重点,倡导、启发、感染新疆广大基层农牧民在享受健康娱乐的文化服务中逐渐形成与现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信念;同时,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第三,综合推进各项相关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推广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及创建自治区文明县、公民道德建设及民族团结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社会稳定以及反对“三股势力”等工作紧密结合的综合一体化模式,不断整合各方面力量,实现各方面相关工作综合整体推进的目标。第四,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即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以满足农民文化精神需要为要旨,进一步精心打造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从地方到自治区品牌,进而形成全国性品牌。
(三)重点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按照《关于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要求,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做好系统性建设规划,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并努力将新疆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成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其次,完善农家书屋配套保障机制,建立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财政经费负担的出版物保障机制,以满足农牧民群众的多样化阅读需要。第三,增强少数民族文字出版能力,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语言出版物出版的扶持力度,丰富农家书屋民文(语)图书及音像制品品种。第四,我国的通用语———汉语的学习和使用水平是新疆农村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要在农村营造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第五,大力实施数字新媒体项目,努力实现“数字文化村村有”;同时,实施“卫星数字农家书屋”项目,作为传统农家书屋的补充,以实现传统农家书屋的升级换代。第六,建立健全跟踪、了解和掌握新疆农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机制,并据之形成科学评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评估体系,以便进行科学研究,使其成为科学决策的理论依据。
(四)进一步加强乡村的文化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和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储备是第一储备、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明确培养人才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服务队伍。同创建场馆、投建项目一样,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也是为新疆广大农牧民服务的,是农村形成文明乡风的需要,也是满足新疆广大农牧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的需要。因而,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文化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注重吸纳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注重发挥返乡毕业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作用,尽量将他们吸纳到文化建设队伍中来。除了发挥政府机构专职人员的作用外,还要重视和发挥社会各方力量的作用。首先,要发挥农牧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建设庭院文化,鼓励发展农家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民间业余剧团等。其次,要发动社会其他各界力量,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力量的联合。政府有关部门要提出具体措施和办法,以利于各方参与,使之形成合力。再次,要充分认识和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正确引导和发挥其对于新疆农村社会公众的影响作用,使之为新疆农村社会公共性文化的构建、为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对策或建议。
(五)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和手段
大力加强同外省区的交流,引进先进经验,积极创新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探索基层农村文化工作的新方法。遵循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在服务平台和载体上求突破,不断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扩大规划范围,最大限度地实现和维护新疆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具体包括: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环境、创新农村出版物配送和宣传方式、拓展基层农村共建共享数字资源新途径、探索公益性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新方式等。同时,政府要深入完善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注意适时引进政府不养人但对公共文化服务给予适当奖励的方式,即政府不设专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但对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其他社会主体(包括村委会、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农民文化中心户等)由政府通过奖励方式给予适当的补偿和补助。政府还可通过设立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的方式提供持续的购买补贴,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基本文化服务。
(六)不断改善乡村政府的管理方式、方法
一是管理者观念意识的更新及其管理方式、方法的改进。作为管理者,必须要有服务意识,要重视倾听各族农牧民群众的精神诉求,并不断加强自身与普通百姓的沟通和交流,不断改进培训方式和文体活动形式;同时,做好跟踪调研,以不断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治理方式。二是要提高农民的自觉性,注重和加强对新疆农民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既包括意识形态教育、现代美育熏陶、审美评价标准的转变等,也包括现代科学知识、现代生活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更新其观念。
(七)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必然会创造有利于新疆农村文化产业起步、成长、壮大的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人才创新环境、市场培育及企业孵化的社会环境等。因而,相关机构和部门应当出台政策措施、制定规划方案,以便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的过程中取得加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效果。首先,不断提高新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这是新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或首要的条件。其次,自治区、地州相关部门或机构应当尽快出台关于新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政策及规划,各地农村,特别是有条件、有基础者,应抢抓机遇,尽量使自己纳入自治区的规划当中,积极参与到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第三,鼓励城市文化企业向农村扩展,同时鼓励农村学习城市,创办富有农村特色的文化企业,形成较大的规模效应。在政策上,应将农村文化产业产生的财政收入全部或大部分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自身反哺,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第四,积极运用新的科技手段为新疆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服务,也为新疆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起步做好充分准备。第五,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积极促进对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从而促使新疆农村文化产业潜在增长点的培植。第六,政府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激发人才积极投身于新疆农村传统文化的创意开发事业中来。尤其要重视返乡、回村的大学毕业生,应当把他们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使文化产业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政府要帮助他们转变观念,自己创业,立志创造新疆农村品牌。第七,政府还应不断扩大和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功能范围,助力于培育一个成熟的文化市场,进而形成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新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本文作者:盛新娣范聪卓工作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 上一篇:汽车制造业物流管理研究
- 下一篇:群众安全的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