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农村社区构建模式思索
时间:2022-06-08 10:19:00
导语:两型农村社区构建模式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活动正在全国多地展开,这是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战略决策的落实和响应,也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开展农村社区创建活动中,涌现出多种多样的模式,但有的模式明显存在着浪费资源和资金、破坏环境的不良现象,与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时代潮流相违背。因此,很有必要深入探讨如何把“两型”理念融入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中。
1正确理解农村社区的概念和特征
要想合理建设农村社区,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社区的概念和内涵。来自互联网的资料显示,世界卫生组织于1974年给出的社区定义是:“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这项概念也揭示了社区的形成要素包括: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但人数多少才能形成一个社区并无定论,贵在适宜。社区人数过多将造成互动、管理困难,但人数太少就不能形成利益互惠的团体。第二,地理疆界。即通常是以地理的范围来界定社区的大小。第三,社会互动。即社区内居民由于生活所需彼此产生互动,社区通过不同的社会系统发挥功能,满足居民生活所需,建立社区规范。第四,社区认同。社区成员之间以共同语言、文化和风俗作为联系纽带并由此产生明确的归属感、结合感及“社区情结”。第五,社区层级。即社区有高低不同的层级之分,一个村落、一条街道、一个县、一个市,都可视为级别和规模不等的社区。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的一种基本社区分类。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人们的居住和工作场所比较分散,人口密度较小,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农业,但新型农村社区也伴随一定规模的工商业、服务业活动。因此,认为农村社区唯大唯集中是好的观点或把农村社区化等同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观点实属偏颇,引人质疑。
2大拆大建的多村大合并社区建设模式不符合“两型”理念
大拆大建的多村大合并社区建设模式,主要是按照规划建设的要求,通过政府扶持、金融支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到新村建房,多个自然村整合为一个村,最终形成规模达数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大型农村社区。不可否认,这类社区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将享有一定的规模效益。但这种集中式大型社区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2.1造成资源、资金的极大浪费
多村合并的农村社区必然伴随着大拆大建,在一拆一建中,大量资金、建材、土地、能源被浪费,给政府和农户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大约经历了三次建房高潮。第一次高潮是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一大批农民有能力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再把昔日的土坯房、草房纷纷翻盖成砖瓦房;第二次高潮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先富起来的部分农民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房、楼房;农村最大的建房高潮出现在新世纪的近十年,大批农民外出打工,他们挣钱后首要做的事情就是回老家盖新房子,而且要盖面积大、装修讲究的楼房。可以说,我国农村民居的房龄大部分在20年之内,使用价值还很大,如果被拆除实在是一种浪费。而农民要在新社区里安一个新家的代价也很高。据业内人士估算,在当前价格水平下,建设和装修好一套规划区内的标准新房户均需投资15万元,这对于大部分农户来说是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对于政府来说,近年来在农村的修路、供水、架电、建沼气等方面已投入了大笔资金,拆除旧村就意味着政府的一部分投资将化为泡影;而新建社区还需要政府支付基础设施建设费、拆迁补偿款、旧村址复耕费、建房贷款贴息等大笔费用。仅是基础设施建设费一项就相当庞大:据有人初步估算,按照每个新型社区入住5000人计算,预计每个社区道路硬化、文化大院、自来水、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公益基础设施投入需要投资1000万元左右,人均2000元。从土地资源的耗费来看,有人认为对村庄宅基地进行合并整理后,可以减少民房占地,增加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但很难说结果一定如此。因为大集中式的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投入大面积地质地貌条件较好的土地资源,难免要占用现有的大片良田;旧宅基地的复耕不仅需要耗费资金,土壤的发育成熟也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居住在“巨无霸”型农村社区里的农民,每天需要到数公里外的田地去耕作,在生产生活方面会给农民带来诸多不便,也加剧了农村的能源浪费。
2.2对农村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2.2.1破坏农村的自然环境
在大规模兴建农村新社区的过程中需要耗用大量的黏土砖、沙石、水泥、石灰等建筑材料,将对农村的土地、河道带来严重破坏,同时这些建材在生产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能耗和污染。经过农民多年的管护,每个自然村落的内部和外围都形成了独特的动植物群落,形成了鸟语花香、树木蓊郁的美丽景观,然而伴随着旧村的搬迁和原址的被复垦,这些动植物群落将消失殆尽。
2.2.2破坏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
尽管我国历史上战乱频繁,民众流离迁徙,但农村不少自然村落的历史依然相当悠久,甚至可上溯至数百年、上千年。在时代传承中,每个村落都形成了独有的风俗习惯、村规民约、村史文化,很多村落有自己的祠堂、庙宇、祖坟、村志,而村落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也都留下了不同年代的文化痕迹。村庄搬迁合并后,意味着村庄的历史文脉被切断。而合并后的新社区要形成和谐融洽的新文化并非易事,相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伴随着不同派系群体间的文化摩擦和利益争斗。再者,多村大合并建社区涉及的拆迁、征地和房地产工程也极易激化社会矛盾和滋生腐败,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
2.2.3破坏农村的安全环境
相对分散的自然村落其实也是对病菌的一种自然隔离,而大集中式的农村社区极易导致人类、畜禽传染病的快速传播和大规模爆发,给农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危害。如果再从战争风险角度考虑,集中式农村大社区也为敌对方实施毁灭式集中打击提供了条件。因此,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视角来看大拆大建的多村大合并社区建设模式是不可取的,不应该成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导模式。但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加以适当应用,如由于干旱、风沙、盐碱、洪水、泥石流、山高谷险等生态环境问题不得不搬迁的村庄或散户,由于国家或地方大型工程建设引发的农村移民,郊区城市化后需要安置的失地农民等,可以考虑为这些农民建设集中型社区,但规模也不宜过大,以三四千人为上限。
3立足于自然村落的完善升级型社区应成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导模式
为了建设“两型”农村社区,可采取如下模式:在原有自然村不搬迁、不合并的前提下,对原有自然村落的环境、建筑、公共设施等进行完善提高而形成最基层的农村社区,同时各自然村又在行政村的范围内通过便利的交通通讯条件和共享各项公共服务结成更高级别的社区。而这样的农村社区在人口规模上也是适宜的,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乡村人口65656万人,行政村数目大约60万个,按照三农专家的说法有自然村400多万个。经计算可知,我国大陆平均每个行政村的人口1100人左右,平均每个自然村的人口150人左右,在人口规模上足可以形成互动互助的基层农村社区。旧有自然村完善升级型社区建设模式既能保留村庄原有的自然和人文风貌,又使社区拥有了与时俱进的生命力,还能节约利用资金和资源。这种体现“两型”理念的农村社区也是对城市社区优秀建设模式的借鉴:我国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先生认为,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不能大拆大建,而是要通过循序渐进式的有机更新,实现城市的“新陈代谢”,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能适应旧城环境,保护城市文化。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也同样需要这种有机更新模式。综上所述,在旧有自然村基础上完善升级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效益,应该作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导模式加以推广。然而,据研究者对河南、山东、江苏、湖北、内蒙古等地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调研发现,由村庄搬迁、合并而集中建设的社区可达70%,而旧村完善型社区仅占20%左右,这一现象值得有关部门深思反省。
- 上一篇:农村信用系统构建实践途径
- 下一篇:市政办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