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农村老龄矛盾

时间:2022-06-08 08:33:00

导语: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农村老龄矛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农村老龄矛盾

据可靠资料,我国目前总人口为13.3亿人,城镇人口为666亿人。城镇化速度为,每年有巧%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到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ro亿人。伴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农村绝对人口逐步减少。但农村的老年人由于生活习惯、生产收人、生存技能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有相当部分人还在农村生活,这就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决策者就要洞察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农村老龄工作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要积极应对和破解这些矛盾。

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老龄工作凸显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中青年人到城里打工、就业、定居,农村家庭中老年人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成了家庭的主角。除了日常劳作外,他们还要承受到常年不见儿女、得不到情感慰藉、因身体原因致使收人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等压力。这也是城市化进城加快过程中农村老龄工作显露的问题。

(一)养儿防老观念受到冲击

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又是一个几千年来都是以耕作为主的农业国家。受传统势力、习俗的影响和熏陶,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固有观念深人人心。尤其是农村,养儿防老可谓根深蒂固。但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城市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家一个孩子;农村家庭可以生两个孩子,也有一部分家庭是一个孩子。但绝大多数家庭还是两个孩子,特别是头一胎是女孩的,坚决要生个男孩。就我们了解的北方农村老年人的情况,在他们的观念中农活是力气活,没有男孩不行。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女孩是给别人养的,早晚要嫁到人家,嫁出去的女人就是泼出去的水。只有儿子是自己的,能传宗接代,能为自己养老送终。农村老人不像城里人有养老金。农村人年龄大了,不能干活,就没有收人了,只能靠儿子养活了,养儿就是为了防老。现在儿子进城了,指不上了,老年人普遍感到困惑、迷茫和无助。

(二)空巢家庭数量急剧增加

空巢家庭是现代化、工业化、后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产物,开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并蔓延。现在,我国城市化空巢家庭呈跨越形势增加,而且农村空巢家庭也急剧增多。据权威机构统计,我国目前城市化空巢家庭为49%以上,农村为38%以上。这对一个农业大国、一个过去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一个过去家庭人口达五六口甚至十几口以上的老年人来说,反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整日面对空巢家庭的两个老人或是领着一个孙辈,与过去的人丁兴旺形成强烈对比。老人们感到凄凉、寂寞、空虚。

(三)物质生活很难得到保证

我国的农业家庭大多数以种地为生,也有一部分家庭靠养殖、打渔为主,但这些都要靠出力。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变差,劳动力部分或全部丧失,这些老人便没有了收人来源。虽然国家也给部分省市农村老年人每月50元的生活费,国家也逐步实施农村养老保险,但毕竟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农村人不像企业职工退休后有养老金。农村人靠农副牧业收人,除了日常开销,赡养老人、养育儿女外,几乎很少有积蓄。丧失劳动能力后,固定收人减少或没有,家里日常生活的各项支出必然受到影响。而外出打工或是进城就业的儿女生存压力也较大,如果不能按时提供足够的钱物,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就会失去保证,或是物质生活质量极低,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老龄工作潜在的隐患

随着城市化进城的逐步加快,农村老龄工作暴露出了一些显性问题,并且有一些隐性问题有如海面上的冰山更多隐藏在水下。比如如何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如何充实农村文化生活问题,如何解决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护理问题,等等,都要我们面对。

(一)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

由于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城市和农村教育也就有了很大差距。目前城里人提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城里孩子往往从小就补习、有人陪读、花钱出国,在一些城市都到了幼儿园就学特长、小学就择校的程度。而农村的教育与之反差明显。原本农村就对基础教育重视不够,而农村老年人对教育的重视还不如农村的年轻人。他们一方面没有前瞻性,没有意识到教育对人一生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精力去做。在他们的观念中,只要孙辈不饿着、不生病、不学坏就行,自己哪有时间、体力、金钱和耐心去关心、关注、关照孙辈的教育。所以说,农村老龄工作潜在的隐患,使农村留守儿童在隔代教育上存在着令人堪忧的问题。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城乡儿童比例数相当大,这是一批人、一代人,紧紧关系着民族发展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难道真的让这些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吗?

(二)文化生活的单调枯燥

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城市落后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虽然近年来国家开展“三下乡”活动,但农村精神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方式、内容、载体相对单调枯燥仍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受道路、交通、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林区、牧区情况更为严重。我国东北地区农村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上个世纪80年代前主要是听收音机、看二人转、串门聊天,近年来则主要是看电视,文化生活非常单调,而农村老年人又是文化生活中的弱者,目前连过去爱看的二人转也渐渐满足不了。因为,随着农村的中青年人进城打工、就业、定居,主要消费群体转移了。所以,二人转剧团也搬到县城和城市。比如沈阳的刘老根大剧院,大庆的大雁戏院等等。这就使得农村原本就脆弱的文化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加之目前文化等事业单位转制,由公益性单位变为商业实体,利益与效益挂钩,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更难丰富多彩,而且这种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

(三)失能老人的日常护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残疾人大国,已步人了老年社会。老年人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8%。随着老年人增加,进人高龄和患病以及有残疾的老年人逐步加人失能群体,其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或接近不能自理。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又不配套,没有更多的敬老院、福利院接纳他们。况且就是有,农村老年人面对高额的费用也是望而生叹。比如大庆市有两个福利院,我们了解了行情。便宜的每人每月交800元以上,条件好的每人每月交1000一1500元,有的甚至更高达到每人每月交2000元以上。这些还是能自理的费用,而不能自理的每人每月最低1800元起。这不要说基本没有收入的农村老年人,就是在黑龙江省收人占前列的大庆市企业退休职工也有很多人承受不起。大庆日报2011年4月23日3版曾报道了《高端养老院境遇尴尬》的文章,文中提到高端养老院人住率不足40%。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老龄工作难题破解的办法

城市化进程加快是世界各国发展方向,也是我国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可在这个过程中,给农村老龄工作带来了一系列诸如生活来源、看病就医难、情感慰藉等诸多问题和矛盾,而且是不可回避的。我们要面对现实,寻找对策,逐个破解。

(一)日常支出要有来源

人都生活在现实中,谁离开衣食住行都生活不了。尽管农村老年人对物质生活要求的标准不像城里老年人那样高,但基本的生活要有保障。目前比较好的办法是“三合一”。第一是国家保一块。就是目前国家在全社会铺开的社会统筹养老保险。一些省市在农村已经实施年满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每人领取养老金50元,有的省市还对8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每人发放高龄补贴roo元。随着社会统筹基金的做大做强,农村老年人养老金会水涨船高。第二是自己存一块。就是农村老年人在多年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资金,用作养老之用。因为中国人不像外国人挣钱就花了,喜欢超前消费,而是喜欢积累财富,大多数人都是未雨绸缪。虽然农村老年人收人低些、积累少些,但这些钱或储蓄、或投资、或人股,几十年后有一定增值。等到年老时,可作为养老的一部分资金。第三是儿女给一块。中华民族有着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儿女赡养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农村老年人的儿女要有意识、要主动为父母养老做好准备,每月或定期给父母一些资金,供父母颐养天年之用,这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是农村老年人养老时的必要补充。

(二)就医难题要能破解

人吃五谷杂粮,谁都不可能不得病。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谁也不可能不看病住院。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退休的干部职工都有医疗保险,他们生病住院时国家拿大头,自己掏小头。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以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很少享受这种待遇,就是近年来国家在农村推行医疗保险,但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压在人们头上的大山。就我国国情和农村现状,采取“三位一体”的办法比较适合。第一是加强农村医院建设,扩大农村医疗保险范围。不仅使保障范围达到全覆盖,而且使农村医院的就医环境、医疗水平逐步提升,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第二是降低个人自费比例。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农村、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力度,逐步降低个人看病的支付比例,使农村老年人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共享国家改革发展进步成果。第三是鼓励参加商业保险。随着农村老年人健康意识的增强,随着农村老年人对生活质量期望值的增加,随着农村老年人的腰包逐渐鼓起来,鼓励那些经济条件好的人参加商业保险。

(三)情感缺失要有补偿

人都有七情六欲,尤其是步人晚年的老年人,由于没有事业打拼、养育儿女等事情的牵挂,又有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使他们对情感的需求更加强烈。农村老年人大多没有养花养草、书法美术等个人爱好和特长,精神没有寄托。所以,情感的需求尤为明显。对此,要对症下药。第一是要有法律规定。就是通过立法,国家强制规定,儿女要定期探望老人,使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强制性执行。目前,国外和国内民众对这方面的立法呼声很高。第二是网上见面,经常交流。就是借助高科技的手段,使远隔万里的亲人通过互联网沟通,见其面、听其声、慰其情以解思念之苦。第三是亲朋关照,情感慰藉。就是对那些还住在农村的老年人,社会有关方面应宣传呼吁敦促其附近的亲戚、朋友时常来家里走走看看。一是帮助干些零活,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亲朋好友,以慰藉、满足、充实农村老年人的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