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贫困带发展方式

时间:2022-06-01 03:26:00

导语:低碳经济贫困带发展方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低碳经济贫困带发展方式

2004年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了“环京津贫困带”的概念。在北京和天津周围,环绕着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272.6万贫困人口。在保证区域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环京津贫困带”的发展,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创新发展模式。

1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在生产技术一定的条件下,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最终将受到可供利用资源的约束。宏观上看,全国的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京津冀地区被众多专家学者预测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而如果环京津贫困带不能被尽快消除,这一预测就会成为空话。面对资源环境约束,环京津贫困地区必须创新发展模式,争取多方协力,才能摆脱持续贫困的魔咒。

1.1发展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一般可以理解为该地区在特定的场景中,也就是在自己特有的历史、经济、文化等背景下所形成的发展方向,以及在体制、结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是该地区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对政治、经济体制及战略等的选择。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学意义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通俗地说,就是该地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

1.2低碳发展模式

低碳的提出,主要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人类的经济活动使用化石能源向自然界排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一方面出现了化石能源耗竭的风险,另一方面正在导致全球变暖,引发一系列环境灾难。遵循低碳发展模式,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有害物质排放,被认为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的治本之策。事实上,低碳经济模式是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变暖、生态环境恶化和环境保护压力增加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与资源浪费、提高能源管理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追求利用可再生能源与新燃料,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另一方面,尽量减少生产系统向外界的有害物质排放,而不仅限于二氧化碳。总的来说,就是要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上减少消耗和排放。低碳发展模式,对政府来说意味着制定和实施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各项政策与标准;对企业来说,意味着要构建新的管理模式、生产模式和运营模式;对居民来说,意味着要自觉减少高碳产品的消费,习惯低碳的生活方式。

2环京津贫困带的发展现状与成因

改革开放初期,河北省的32个环京津贫困带的县域经济与京津二市的远郊15县基本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但是在30多年后的今天,两者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形成了巨大的落差。“环京津贫困带”已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差别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甚至与西部地区最贫困的“三西地区”(定西、陇西、西海固)处于同一发展水平。2.1发展现状1997-2003年间,贫困带地区人均GDP与北京郊区县的比值从1997年的0.46迅速下降至2003年的0.26,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更是从0.22下滑至0.09。2004年,环京津贫困带31个县的县均GDP仅为京津远郊15县区的16.3%,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分别为北京市的30.2%、16.0%、1.9%,为天津市33.1%、18.7%、2.3%。调查显示,2006年底,其中25个县贫困人口167万人,占调查区总人口的20.1%,25个县人均生产总值6325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76元,仅分别为北京远郊县的1/4和1/10。2007年,张家口农民人均纯收入2854元,在河北省排末位,相当于北京市29.9%。综合来看,从1997年到2007年,贫困带与北京郊县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2.2主要成因。

2.2.1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

河北张承地区处于半干旱和半湿润过渡气候带,土地风化、沙化、碱化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张家口、承德两市近65.2%的县的土地可持续纯收益为负值。生态脆弱,在土壤侵蚀、土地盐碱化、边际土地开垦、水土资源不协调、草场退化等方面,该地区是全国土地资源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基础设施项目少,交通、电力、农田水利建设等长期投入不足。公路密度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电网建设水平低,尚不能满足企业正常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

2.2.2京津的极化效应

贫困带的存在是即京津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的结果。市场机制强化了经济发达城市吸引、集聚人力资源、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功能,同时也加快了城市发展,这种极化效应强于人力资源、资金和技术由发达城市向周边地区转移的扩散效应,如产业转移、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必需的生产要素的缺失给贫困带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2.2.3人口素质低,就业门路窄

以张家口地区为例,2008年全市农业从业人员133.48万人,文盲占6.9%,小学占45.6%,初中占42.6%,高中占4.7%,大专及以上占0.2%。北京周边贫困地区的文盲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相差0.74年和0.65年。由于家底薄、财路少,经济活动单一,生产经营能力非常有限。加上信息闭塞,社会经验少,流动盲目,导致寻找工作的周期长,就业率低,甚至上当受骗,直接影响家庭和劳动力本身的发展。

2.2.4城镇聚集效应差,产业落后

一般认为5万人以上的小城镇可获得较好的生活环境,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效益呈上升趋势。贫困带的每个县城基本达到小城镇规模,但从目前来看,小城镇聚集功能差,乡镇周边区域居住人口少。村镇人口稀疏,且村与村距离偏远,分布松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乡镇企业发展滞后,吸收农村劳动力能力弱。同时,为了保护首都生态环境,国家严格限制耗水产业和有污染企业的发展,还加大了对上游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

2.4.5该地区与京津之间的环境权利与义务严重失衡

该地区是京津的生态屏障、城市水源地、风沙源重点治理区。为保护京津环境和生态,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这一地区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但同时政府实行的生态保护政策与贫困治理政策脱钩,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没有实施有效的政策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2.4.6该地区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未能合理协调

由于行政部门、区域的分割,自成体系的扶贫开发工程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管理方式,导致众多的扶贫开发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无法做到统筹考虑,一些扶贫开发措施客观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一些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众多政策措施作用互相抵消,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形成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财政、农民要致富之间的尖锐矛盾。

3构建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在保证区域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环京津贫困带”的发展,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创新发展模式。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地资源、环境硬约束下的被迫之举,另一方面,在全国发展低碳化和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变化(弱化经济中心职能)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正当其时。

3.1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首先是帮助京津周边贫困地区进行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于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制约,仅靠贫困地区自身进行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不可能实现生态建设目标。京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京津冀三地联合成立生态环境方面的协调小组,对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进行协作。第二,京津要将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在财政预算内体现,建立一套合理的机制,每年定向对该地区进行财政支持。第三,生态环境工程项目共建。这应是京津对该地区进行生态扶贫的重要方式,生态环境工程共建将资金扶持和技术扶持融为一体,有利于增强北京市在该地区进行生态扶贫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第四,建立补偿机制。京津作为该地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的外部性受益者,应对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进行适当的补偿,当前尽快要解决的是建立区域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制定补偿的科学标准,将临时性的补偿措施发展成为以市场为基础的长期稳定的制度,增强制度的可持续性。为解决好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促进环京津贫困带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可以把环京津贫困带建成环京津生态特区,给予特殊扶持政策,将其建设为环京津绿色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必要的时候,要考虑生态移民。

3.2中央和京津冀三地政府增加投入,支持低碳化技术项目与低碳产业发展

为了强化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各级政府每年可在区域内安排技术项目,支持贫困带内发展低碳产业,或者对无污染产业的发展给以补贴以发展生态产业。产业转移是有机联系京津与周边贫困地区,促进两者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京津应当充分考虑周边地区的现状和条件,在产业空间转移方面要结合周边地区的比较优势,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带动该地区发展,争取形成环京津绿色产业带。

3.3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低碳产业

各贫困县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发展适宜的低碳产业,诸如生态景观旅游产业、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休闲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三无”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区和生态农业观光园。重点发展林果、家禽、乳品、肉制品、食用菌等低能耗、污染少、见效快的产业。配合低碳产业发展,搞好农民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素质,提升致富能力。在贫困村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开设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市场信息等方面通俗易懂的专业。按照市场需求,对外出打工农民进行技能和就业知识的培训,京津应优先接收来自贫困带的农民工。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各地要挖掘历史研究历史,发掘出自己独有的历史资源和草原、沙漠、地热、温泉等特色资源,培养自己的旅游品牌。特殊区位使环首都地区对生态环境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京津将是中国节能环保的最大市场。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风力发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利用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另外,还可以考虑发展多功能林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业等。当然,无论发展何种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国家和京津要加大帮扶力度,在交通、通信等方面实现全面对接。

3.4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推进环京津

贫困带的低碳化,培育和发展低碳发展、治理理念,发展低碳文化解决贫困带问题的关键在于由“输血”转向“造血”,增强其内生发展能力。当前,必须以低碳经济为主线,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教育培训、文化宣传、生态援助等形式,在环京津贫困带逐步培育起生态型产业支撑体系,使其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转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而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最大的困难是自主创新技术的问题。京津特别是北京,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贫困带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建议三地联合制订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处理好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关系,提炼出关键技术问题,通过政产学研结合开展联合攻关,并提倡低碳生活、发展低碳产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环京津贫困带能否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中受益,能否实现高效的以产业为核心的市场化整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区域内合作的质量与水平。三地各级政府,特别是河北方面,都应高度重视,拿出诚意,协调好关系。而区域协调发展,并非必须每个地区都要发展每种产业。通过转移支付平衡不同地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