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经济发展限制要素及策略

时间:2022-05-24 11:47:00

导语:乡村经济发展限制要素及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乡村经济发展限制要素及策略

多年来,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西藏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民的经济生活也取得了长足的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中央的投资与西藏的发展还是不成正比,投资效益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西藏的经济总量稳步在提升,但是起步晚、底子薄、积累少、实力弱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西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在形成,但是经济意识和商品意识还很薄弱”。西藏独特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高原脆弱的环境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西藏经济社会的文化思想环境,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西藏农牧民丧失了很多适应不断变化的机遇和发展能力。为此,本文认真分析当前西藏农村经济发展当中的诸多制约因素,找准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的关键因素,从而提出提高西藏人力资源如何转化为资本的对策,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西藏农村经济是属于县域经济的范畴。众所周知,所谓的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而研究西藏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就是研究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腹地即研究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如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当下西藏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它基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始点上。在这个现实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并最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难度之大,是全国其他省市(区)难以想象的。从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进程来看,它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始点上,较其他省市、自治区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西藏绝大部分的商品经济发育水平还处于传统的商品经济向小商品经济的过度阶段。(而非现达商品经济);从产业结果来看,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即不能充分反映出西藏农村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特别是资源特点,不能反映当地及国内外的市场需求特点;从产品结构来看,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比列过高,既影响了生产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也影响了当地群众生活消费的质量,过多的消耗了社会资源,而无力撑起西藏国民经济的大厦。西藏经济发展的进程,要遵循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恶劣自然环境,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研究制约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关注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首先是频繁的自然灾害。近代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重大而强烈的变迁给西藏带来了频繁灾害。据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灾异志•水灾篇》书中所提供的1803~1958年的101份历史档案记载,155年间西藏发生了有据可查的包括洪水、河流改道、河堤溃决、雪崩、泥石流甚至森林被山洪冲毁在内的97次水灾。在80年代西藏的部分县还出现了连续五、六年之久的旱灾。近些年来,西藏的大大小小的雪灾、旱灾、水灾频繁。这些不间断的自然灾害,严重地影响了当前西藏正常的生产生活和脆弱的自然环境,从而导致了现今西藏农村经济陷于困境。其次是稀缺的土地利用率,无法形成规模经营。近年来,虽然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和水利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西藏第一产业有了空前发展。部分地区农产品逐步打造特色产业,形成区域品牌,并趋于成熟阶段。但是稀缺的土地利用,无法形成农产品的规模经营,加上农业技术含量不高,相对落后的西藏第一产业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庞大市场的需要。其三是矿产资源种类丰富,但是纯度不高。现已发现了101个矿种。有44个矿种已探明了储量,其中11个矿种名列全国前五位,由于西藏脆弱的自然环境,以及矿产的纯度低,对矿产开采带来了很多不便,土地面积虽然广阔,但是真正的利用率不高,这些种种因素形成了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大障碍。其四是水资源丰富,但利用较为困难。据统计,全自治区水资源总量为4482亿立方米(不含地下水),按全自治区人口和耕地计算,人均占有量和亩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但是,由于西藏的特殊地形,还有许多河流和湖泊为季节性河流,水源补给主要靠冰雪融化和降水,由此决定了水流量的不均衡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为困难。

(三)农牧民整体素质偏低,传统的宗教观念根深蒂固

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百姓无权受教育,所以60年来西藏农牧民素质教育的道路十分艰辛,农牧民文盲率任然很高,专业技术人员更为稀少,个种生产领域主要依靠传统作业。西藏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济社会变革主义经历了三“革”和三种“经济”:即“民主改革”、“”、“改革开放”。三种“经济”形式即“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全球经济”。由于西藏农牧民整体素质底下,这种过快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西藏人民改造自然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西藏农牧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深、了解不透彻,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无法及时地将新鲜事物与观念成为推动西藏经济发展的手段,所以,导致了当前西藏农村经济落后的局面。西藏农牧民长期在藏传佛教教义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传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所构成的一种西藏“独特”的经济文化思想环境,这种经济文化思想环境影响着西藏人民的生产、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正如美国藏学家梅•戈尔斯坦对宗教与经济的关系论断。他指出:宗教和寺院集团是“西藏社会进步的沉重桎梏”。这种西藏独特的经济文化思想环境,其主要特点是:重精神寄托而轻物质追求的生存方式;只求来世而不求今生的宗教文化传承;过度地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小富则安;过度迷信而不崇尚科学;过度守旧而不转变观念。藏传佛教消极观念和陈规陋习,始终渗透在许多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影响着不断发展壮大的西藏整个农牧民生产过程中,所以,西藏农牧民的思想不解放,传统宗教观念根深蒂固,依就严重地阻碍着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些地方出现了惜杀现象严重,甚至还出现“千岁羊、万岁牛”、乃至永不宰杀的“放生畜”,进一步暴露了西藏农村的现代文明与兄弟省区的巨大差距。

(四)农牧业产品处于初级的低层次生产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打破了封闭的区域观念,打破了传统的思想理念。西藏与其他地区的沟通与交往日益增多,人们的传统观念受到了现代市场意识的洗礼。但是由于西藏广大的农村地广人稀、流通成本高、市场规模小、商品意识淡薄。农牧业产品生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的低层次生产阶段,所以生产出来产品的科技含量低、规模小,生产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自己及家人的生活消费,而非单纯追求利润,相当一部分农牧民群众的财富观念仍然停留在实物水平上,以拥有多少牲畜作为衡量富裕水平的重要标准(而非货币量),基本上是属于自给自足经济状态,难以跟市场接轨。所以,较小的规模生产制约了生产者的效益。部分政府引导性的产业,由于农牧民的整体素质低,无法实现政府预期的目的。因此,在西藏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及与之相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付出较其他省、市(区)更为艰巨的努力。

(五)不稳定社会环境因素,制约着西藏农村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近年来,西藏在国际上仍然是一个较为敏感的地区,达赖集团与国际反华势力相勾结,经常制造谣言、散布谣言,区内亦有极少数分裂分子与达赖集团相互勾结、唯恐天下不乱,给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例如:1988年至1998年在拉萨发生的几起骚乱事件,特别是2008年的“3•14”拉萨打、砸、抢、烧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根据统计给西藏人民的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这类骚乱事件对于西藏的商业、旅游业、公共设施、个体工商、餐饮业等造成了重大影响,严重制约着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历经了跨越式的发展,全国各方的支援力度也是惊人的。但是,西藏如何摆脱“拿来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以自主创新的姿态展现自身发展的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的难题。西藏具有丰富各种资源,但是人力资源严重缺乏。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他将人力看作是一种资本,将教育看作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过程,对人力的投资形成人力资本,认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是经济发展必需的”。我们分析当前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西藏农村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国家投入的力度相对于硬件设施严重缺乏。所以,本人认为要以农牧民为核心,并以农牧民为突破口,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促进西藏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加强教育,提高能力

从现今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解决制约农牧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关键是落实和加强两个现代化。即执政能力的现代化和农牧民的现代化。

1.加强教育和培训,实现基层干部执政能力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并不单单取决于自然资源是否丰富,而是取决于国家和地区的执政者可拥有的开发利用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还有现代管理水平和以新技术开拓市场的能力。在西藏,提高执政者的素质,实现“执政者”的现代化,是推动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西藏基层干部的素质相对于现代化的要求还相差盛远。特别是懂技术、会经营的领导干部严重缺乏。要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必须发展干部教育,要充分利用区内甚至国内的大中专院校的专业优势,必须大力坚持“科技兴藏,教育为本,教育基层干部优先”的发展道路,培训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领导干部,以项目运作的方式来引进和培养西藏农牧群众的基层领导干部,从而促进西藏基层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现代化。

2.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培育一批现代化的农牧民。加快发展西藏农村经济,不仅要有高素质的领导干部,更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具备这三种素质的现代化的农牧民。积极发挥他们主力军的作用。西藏现今农牧民整体素质还很低。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农牧民的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于其他兄弟省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现今西藏农村存在着“有技术没有经验”或“有经验没技术”的怪现象。因此,加快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提高西藏农牧民素质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对加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牧民上下工夫。在原有的各种技术和扫盲教育的基础上,再扩大规模和更切合实际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在短期内使广大的农牧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有明显的提高,填补推动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县一品”要求,有必要推广“产业+基地+人才”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特色产业人才的培养。

(二)加强培育参与式的发展道路

提高农牧民素质,转变传统观念不仅加强教育,提高能力,而且要他们学会从参与社会各种活动中学会技能、学会经营、学会管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转变观念,努力加强培育农民群众参与式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培养农牧民自主、自强的信息和决心。

1.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农牧民参与式的发展模式。政府强烈的发展要求与农牧民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是现今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改变工作作法,认真培育一批专业性的农牧民从技人员。过去,政府部门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低估了农牧民的学习能力,低估了农牧民改变自身的强烈愿望。我们要看到,西藏各别县的农牧民施工队成功工程项目的落成,就是一个农牧民自己参与的典型案例。正确认识农牧民参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是当前政府部门的大事。既要改革开放又要顾及传统习惯。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培训农牧民的专业技术人员,但是个别农牧民生活当中的传统理念还未曾改观。如养殖业的生产过程中,部分农牧民以宗教的不可杀生为由,惧怕养殖业,不愿以养殖业来发家治富。面对中央对西藏惠农政策的倾斜,党中央对西藏农村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无偿投入,他们也无动于衷。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引导群众,培育群众能够自觉地参与社会事务的信心和决心,从而填补西藏农牧业专业技术的空白,正确的引导将农牧民发家治富。山南乃东县特色养鸡大户益西卓嘎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她能在一年内出栏近30万只鸡,几乎占到了全地区30%的出栏率。我们有必要推广此类的养殖大户,推动西藏农村经济发展。

2.认真推行参与式发展道路。西藏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得益于中央政府对西藏财政的支持和政策上的倾斜。单纯从经济观点看,这种“保护和扶植”政策导致的结果是,经过一段时期的“输血”使西藏的地方经济在这种“温室”条件下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进来,最后走出温室自立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还是“输血”成为惯例,发展成一个“赖型”经济?至少西藏农村经济距离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并站稳脚跟还有相当距离。在西藏,采取参与试的方式,要以当地群众为主体,相信当地群众为依托的发展之路,充分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挖掘当地的资源和智慧。结合实际情况,旅游区域以旅游为突破口;牧业以规模养殖业为突破口;农业以农业独特产品为突破口。选择最适合当地发展方式和道路,设计结合当地实际的方案,并且保证发展过程中群众参与的广泛性,从而促进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的造血性功能。

3.强化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的参与式发展思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群众参与式的工作作风。找准市场,听取群众意见,不宜照搬内地的一些发展模式。过去西藏各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或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西藏还并不成熟。很多项目的投资资金付诸东流。开发项目过分地强调群众的参与,而忽视市场的销售和群众的技能,同样将以政府的过分承担而告终。譬如近年部分县采取的大规模种植大蒜、养猪等项目。调查发现,政府的形象工程承担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和地方财政扶持的压力。在西藏要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工作作风和发展思路,需要在充分调查市场的基础上,成熟一个推广一个,从而壮大一个的发展模式。各县应该因地制宜,组建地方特色的经济组织,联合开发更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项目。

(三)拓宽视野,增强市场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打破了封闭区域现象,打破了传统思想理念。西藏与其他地区沟通与交往日益西藏发展论坛2012.1增多,真正认识到了思想观念的巨大差距。所以,有必要拓宽视野,增强市场意识。首先领导干部要提高市场意识。开放的市场导致生产的分工不仅仅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内进行,还出现了跨国的分工。尤其是大的经济贸易区不断出现,推销和运输大规模发展,打破了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界限。我们要充分利用西藏独特的天然、无污染的资源优势,抓住机遇,统筹兼顾,着力推进一产上水平。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农牧业综合开发力度,着力把”一江三河“流域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发展青稞、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大宗商品,推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集约化、标准话设施化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一村一品。”以藏药和毛纺织业为典型代表支柱产业,西藏旅游业的空前发展姿态,力争助推“二产大发展、三产抓重点”的经济战略。再次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支柱产业,并有望具有很强的潜在效益。但是,我们也同样要看到,我们的不足。政府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一味地追求产量的规模却忽视了产品的市场,一味地将地域的独特优势与产品的独特性相联系,从而盲目下结论产品的市场走销,却忽视了文化的差异和技术的落后。最终在严肃、苛刻的市场经济面前,最终以失败为告终。所以,建立产业调整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调整和培训需要同步进行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干部教育平台,以教育、参观、交流等形式提高领导干部市场意识,助推西藏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是提高农牧民市场意识。中央对于西藏经过一段时期的“输血”,使西藏地方经济在这种“温室”条件下以较快的速度在发展,最后如何走出温室,自立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任务。当下西藏经济距离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并站稳脚跟还有相当距离。所以,运用成熟的区域发展理论和研究方法,盘活西藏农村土地资源,科学分析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办法。这种建设性规划要以群众的文化功底和市场意识作为前提。随着西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化建设的空前加快,新型资本不断涌现,特别是土地成为了当前或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最重要资源之一。正如牛治富在《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一书中指出:“盘活土地资源是西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面。”当前西藏经济在“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发展趋势下,土地无非成为了最为活跃的资本。不管是种植业、养殖业,还是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征用、租用、开荒土地,土地是重要的资源。所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是提高农牧民现今收入的重要资本之一,特别是城镇居民,学会利用流转土地的方式,盘活自家的土地,从而不断地提高农牧民的现金收入。

此外,现今西藏部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开始与国际接轨。譬如:过去西藏牧民习惯饲养牧牛、绵羊,山羊不值钱,但近年来,随着山羊绒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直销,山羊绒价格节节樊升,牧民开始大量饲养山羊。显然,国际市场羊绒制品使西藏的牲畜饲养结构产生了影响。在具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我们要看到,现今西藏比较成功的家庭经济组织或商人,他们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自己家庭经济的结合,从而走向成功之路。总之,发展西藏农村经济,实现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农村繁荣稳定,根本途径就是确保“一产”尽快上水平,在现有的基础上力求更大的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提高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的科技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对科技工作者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为农牧民服务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主力军,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