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河南农村金融供给现状

时间:2022-12-25 11:52:00

导语:解析河南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解析河南农村金融供给现状

目前,在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作为重要的要素市场,农村金融市场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河南省作为中国第一的人口大省,截至2010年,河南省约9000多万人口中约有7000多万生活在农村。为农村人口提供金融服务一直是当地政府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个健康的农村金融市场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增长以及减少贫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分行的成立宗旨,一方面是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和财政支持,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另一方面是承担粮、棉、油收购与储备,国家专项贴息扶贫资金投放与管理,落后地区发展经济贷款、贫困县县办工业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财政贴息贷款,办理国家确定的小型农、林、牧、水利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办理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等。

然而,截至2006年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分行贷款高度集中于政策性粮棉油收购,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棉油的生产、加工建设所需的贷款投放不足,对于农户的一般资金需求及农业开发,像土壤改良、育种技术进步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开发性项目基本不提供支持。对于农村道路、桥梁、水利、通讯、电力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等资金需求基本不提供支持。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日渐市场化,涌现出大批经营农副产品和农业科技的民营企业,而这些企业也难于取得贷款。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市场定位也悄然转移,将一些资金用于商业银行涉足的领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分行只在全省的47个县设有支行。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目前中国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其分支机构遍及几乎所有的乡镇甚至农村。在农村信用社成为正规金融服务农村的核心力量的大背景下,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力度也有了很大提高,它发放的农业贷款占所有的金融机构放贷的绝大部分。据河南省银监局统计,到2006年12月末,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中,60%以上为农户贷款。

然而,近年来,河南农村信用社规模快速扩张,贷款增速明显快于存款,但是出于自身财务上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河南省农村信用社通过各种渠道将其吸收的农村金融资本投向非农产业的活动和现象,商业化趋向严重。主要表现有:第一,在河南农村信用社吸收农村储蓄存款不断增加的同时,它在农村发放的贷款占其存款的比重却有所下降。第二,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业贷款组成中,用于第一产业的新增农业贷款有下降趋势,而用于第二产业的新增农业贷款明显增加。另外,农村信用社从农村吸纳的资金明显大于农村信用社向三农投入的资金,其存贷差额呈增长趋势。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较大幅度增长,而农业贷款余额以很小的幅度增长或零增长,大部分资金投放到了非农领域,而农民却得不到应有的贷款,其经营渐渐偏离“支农”的大方向。

三、农村商业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

商业金融机构是完全以营利性为目的,提供各种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法人机构,包括银行、保险机构、证券机构等,农民更为熟悉的是各类银行。对于河南农村地区来说,商业金融机构主要是邮政储蓄和河南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网点遍布城乡,只存不贷,成为农村经济的“抽血机”,而其“输血”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河南农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受自身利益最大化驱使,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战略,放弃农村,进军城市。由于资金的趋利性、信息不对称及无规模经济的客观现实,使得河南农业银行不愿将资金投入到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以及规模小、分散、缺少抵押担保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同时,就网点设置成本而言,与有限的预期收益、较小的客户容量相比,河南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遍布网点的代价太高,不符合成本收益核算的基本原则,撤销县域基层网点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河南农业银行的撤出确实造成了农村金融需求难以满足和农村资金流出的消极后果。河南农业银行对支行的资金贷款权上收过多,对支机构主动营销贷款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得一些应该发放的贷款而没有发放,借贷规模逐年递减,农业类贷款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重逐渐降低。目前,河南农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主要是对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工程和大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而对广大的农村中小型建设项目和中小型产业化企业以及农户的生产和经营缺乏应有的金融支持。而且近年来,河南农业银行进行贷款结构调整。农村资金总量不足,不仅制约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推进,而且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民间金融机构与个人的金融供给

民间融资是产生并生存于民间的资金融通行为,因此被称为“草根金融”。民间金融机构是指民间个人组建的私人钱庄、经营纯粹民间借款业务的典当行或合会组织等。对于河南不少地区的农民来说,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据笔者对河南农村的调查,约有83.3%的农户都曾经有过民间借贷活动,而且借贷用途不仅用于生活临时资金急需如结婚、建房、子女上学等等,而且发展到现在不仅工业、商业,就连办学校、办医院,也会采取向民间集资的办法。近年来,民间融资呈快速增长、逐年活跃态势,已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

同时,河南的乡镇企业很大一部分是靠民间借贷起家或发家的,据不完全统计,河南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63%靠民间借款。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为农村民间借贷提供了生存的空间。由于民间借贷手续简便,相对于金融机构复杂的借款手续来说,更加适应民间资金融通“短、小、急”的特点,因此成为中小企业及个人选择民间融资的重要原因。根据农行郑州市支行调查,地下金融正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各地级市中民间借贷的“盘子”要占到整个农村地区资金市场总量的1/4多,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占一半左右。除融资额度逐年加大,河南省民间融资还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利率逐年攀升,平均达到24%以上,均超出同期商业银行贷款平均利率和农信社贷款平均利率。在目前中国现行金融管理体制的政策下,货币管理当局对一切非正规金融持严厉管制的态度,因此民间金融仍然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无法进一步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从而只能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提供简单的金融服务,无法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的融资需求。实际上,大多数资金充足的农户对资金缺乏农户的友情借贷数量毕竟有限,如果存在一个合适的金融媒介组织,就会满足资金充足农户与资金缺乏农户之间的生产性信贷供求,因此,在河南农村经济中,这些机构虽然长期被政府打压,但是在一些民间组织的大力扶植下,仍然很顽强的生存并迅速发展起来。

无可否认,民间融资的存在和发展,在银行类金融机构力所不及的领域和范围起到拾遗补阙作用,其在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特别是在促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属于非正规金融组织,自发性必然蕴藏一定的风险性,违约率高,易受市场形势和政策变化的影响。它吸引了城乡居民大量闲置资金,长期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形成监管真空,造成金融信号失真。特别是高利贷引起的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更是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将可能对社会稳定和金融秩序造成破坏和冲击。

五、结论

在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农村经济仍然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兼业经营的特征明显,特别是在南部和东部地区,农村还比较贫困。在第一产业的生产中,由于规模化生产程度低,农业生产不仅受到资源的约束,而且对资本和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农户及农村的经营实体在生产、流通中需要的大量资金,完全靠自身积累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需要大量的外来资金的注入和支持,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这要求我们政府要结合河南的实际,首先采取政策性金融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增加对农村地区政策性金融的供给;其次,根据河南农村现阶段的金融需求和经济发展实际,重新定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各类针对农村的商业金融机构的职能,增加对农村地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经济活动的金融支持;最后,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同时在河南农村增设各种农村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的县级机构,以便为农民和农村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通过改革和完善农村现行的金融机制,可以增加农村的信贷供给,改善农村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只有完善农村金融机制,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需要的资金支持,进而缩小城乡差距,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