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提升国际竞争论文

时间:2022-05-11 11:20:00

导语: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提升国际竞争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提升国际竞争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完善农业科技研发体制机制和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消费者认可度和市场竞争力;以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搞好农业节会经济和旅游观光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积极发展集约化生产、在做专做优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尽快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重点抓好农产品原产地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完善生态农业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对于中国这样的人与土地等资源矛盾非常突出的农业大国来讲,因地制宜地提倡和发展高效农业,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是提高农产品国际国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我国的高效农业,一要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要完善农业科技研发体制机制和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三要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四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五要以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搞好农业节会经济和旅游观光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关键词:农产品结构调整;农业科技;综合效益

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各种农业实用技术的科学集成,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比,生产多系列、多品种、高产量的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最终实现最佳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它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这样人与土地等资源矛盾非常突出的农业大国来讲,因地制宜地提倡和发展高效农业,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是提高农产品国际国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近些年来,高效农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各地都有探索实践,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实践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科技研发体制亟待完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人员少,力量薄弱,服务水平不高;设施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发展较慢;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仍停留在粗加工阶段,精深加工较少,附加值较低;名优品牌较少,且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问题突出;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出来,且存在疏于管理、市场信用度低、项目单一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必须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以加快推进我国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步伐。

一、大力发展农村又化教育事业,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有数据表明,2006年末,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49.5%;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另据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只占0.4%,仅及我国城市居民比例3.1%的1/8,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加之随着大量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的转移,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更低,这种劳动力素质状况严重制约了新科技在农业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解决这一问题,一要改变目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资金、办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发展好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科学文化水平;二要加强对务农农民的专业生产技能和科学技术的培训,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三要利用多种教育培训方式,培养和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努力造就一批新型农民。

二、完善农业科技研发体制机制和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发达国家农业增收的70%来自科技进步与技术应用,其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85%,而我国只有48%。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与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

在农业科技研发体制机制方面,一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农业科研机构、高校、民间组织并存的涉农科研组织体系,二要坚持政府支持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政府、外资、民间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投资机制。就政府而言,要逐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同时,要以农业生产的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农科教有机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方面,一要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门类全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队伍,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加入到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中来,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扎根农村,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二要突出抓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建设,着力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断层的问题,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县(市)、乡(镇)、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三要扎实抓好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强化政策扶持、招商引资、企业化管理等有效措施,努力把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做大做强,以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三、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

第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发达国家发展高效农业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实现了生产的高度专业化。美国80%以上的农场只经营一种农产品。荷兰农业的主打产品是花卉、蔬菜和乳品。以蔬菜生产为例,荷兰用于蔬菜生产的玻璃温室约4700公顷,以种植番茄、甜椒、黄瓜为主,实行高度的专业化生产,通常每一农户只栽培一种蔬菜。这种专业化的生产方式不仅有利于种植者积累经验,提高技能,而且有利于稳定地提高产量与品质,促进专业设施设备的开发利用,实施温室的机械化、自动化控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蔬菜从种到收的生产全过程均实行无害化管理。这些做法都大大提高了其产品在品质和市场上的竞争力。

我国各地这些年也都很重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不少地方实施“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工程,既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失败的教训,需要我们冷静下来进行反思,切不可把它搞成一种运动。发展农业专业化生产的重要前提是能否把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做优。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资源禀赋和条件差别很大,决不能搞一刀切。为此,一要重视对各地传统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在做专、做优的基础上做强;二要加大对名、优、新、希、特品种的引进、改良、试验,在示范取得可靠成效的基础上再加以推广;三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与选择,绝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强力推行,政府所要做的主要是引导、示范、扶持和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第二,积极发展集约化生产。这一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耕地只有1.39亩、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的国家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集约农业可以是以递增活劳动为主的劳动集约,可以是以递增物化劳动为主的资金集约,可以是以密集地采用先进技术为主的技术集约,也可以是劳动、资金和技术三种因素的综合。无论哪一种集约都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益,同时又可避免由于不断扩大耕地面积而带来的生态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设施农业是集约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从目前我国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情况看,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筹资比较困难。为此,一要加大金融对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放农业。特别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质量,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改变多年来农村金融业把存款主要投向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现状,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应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要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从而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二要加大政府对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在日本,随着城市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为了稳定蔬菜副食品供应,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设施园艺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农户每建造一栋大棚或温室,可从国家获得50%的补助,加上县、市、町、村补助30%,农户只须出资20%,并拥有全部产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这样的产业政策支持下,日本的农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设施园艺农业比重高达4070左右,成为日本最大的农业产业,畜牧业也占到了25%左右。我国的财力虽然不能和日本相比,但由于设施农业直接关乎农村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政府应舍得在这方面投入。

第三,在做专做优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我国的农业生产目前仍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这不仅难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而且不能产生规模效益。要在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逐步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形式,推进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把高效农业做强做大。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产品加工业,一端连接着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其发展状况决定着城乡居民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和多变的新需求的满足程度;其另一端是农业产业的延伸与发展,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从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看,发达国家平均为2.0-4.0:1,而我国只有0.20:1。法囤、荷兰、英国、日本、美国农业初级产品及其食品加工业的产值对CNP的贡献程度分别为5,4,3.4和2.8,而我国仅为1.3。这说明我们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很不相配的。国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庞大,其中很多是世界著名的跨国企业(如荷兰著名的CSM公司、法国的达能公司、瑞士的雀巢公司等)。一方面,这些企业技术力量雄厚,产品的开发、生产都非常稳定,质量可靠,成本较低;另一方面,这些企业都拥有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如雀巢、达能、上好佳、百威啤酒、米勒啤酒等,因而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以乡镇企业、集体企业或私营企业为主要形式,规模较小,有的甚至是一些手工作坊,管理水平低,加工能力弱,缺少名优品牌。尤其是我国的农产品加工多停留在初级水平,深加工能力不强。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农产品的增值程度。越是精深加工,增值程度越大。如豆类加工,经过初级加工可得到豆油、色拉油,色拉油加工比普通豆油加工精深些,所以其增值程度也高一些。大豆还可进一步精深加工出大豆磷脂,其市场价格及市场前景非常看好。若年产100吨粉磷脂,可创产值500万元。在国际上,玉米可以被精加工成为3000多种产品,尤其是其深加工产品——各种氨基酸类等等,其增值程度是其原料产品价值的成百倍,有的可达上千倍。这表明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未来的趋势,发展空间很大。

发展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一是要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培植大型加工企业,有三种途径:对现有小型企业从资金、技术、设备等各方面进行扶持,促进其发展壮大;利用现有大中型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行合作;招商引资,新建大型加工企业。二是将现有企业进行整合,打造“联合舰队”,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多创名优品牌。三是加强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本着深加工、高科技、系列化的思路,跨行业、多学科合作攻关,大力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围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研发新产品,将产品向酿酒、饮料、保健食品、药品等方面发展。四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方式和渠道加强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品牌的包装和宣传推介,提高其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五、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消费者认可度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是根据市场需求,以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为最高目的,按照统一、简化、协凋、选优的原则,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对农业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化运作、标准化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并尽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取得最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管理行为,是工业理念下的一种生产方式,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农业是短缺自然经济状况下的农业,农业生产的目标是解决十多亿人的温饱问题,追求的是农产品数量,质量问题长期被忽视,农业标准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新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农民为了增加产量和收入,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生长剂等,造成我国不少地方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过高。另外,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三废”对农业生产的环境影响越来越大,直接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农业标准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迫切。从国际上看,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完整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对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控制,并针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入其市场速度日益加快的趋势,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农业标准,构筑越来越高的农业“技术壁垒”,这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推进我国农业标准化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尽快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标准化活动。一方面,要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参照国际标准尤其是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标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等环节的全程标准指标体系,提高我国农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使生产经营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标准化活动,及时了解国际标准化组织、区域标准化组织以及主要贸易缔约国的标准化工作计划,对正在制定的标准或其提供的标准草案及时提出意见,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地提供给我国的相关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和贸易机构,避免因信息的阻断造成不应有的标准壁垒和损失。同时要主动承担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制定工作,使我国在国际农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我国农业在日趋激烈的全球贸易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的贯彻实施。要把农业生产标准、新技术、新成果规范为便于农民掌握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积极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引导农民、农业生产企业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建立“政府推动、多部门联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社会参与”的农业标准化实施运行机制。尤其要发挥好示范县(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标准化覆盖率,推动建立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和流通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第三,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要按照农业部“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工作,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积极组织好各类名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抓好质量跟踪管理,以保证名牌产品的信誉和权益。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市场准入、质量跟踪和信息制度,促使生产者、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协会)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制度、产地和产品标识管理制度、采标产品专销制度等,依法实施和管理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制定的主要农副产品生产规范进行审核把关,继续开展饲料、农机、种子等农业投入品认证,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推进农药CLP认证、兽药CMP认证、种植养殖GAP认证、加工领域HACCP认证。完善市场监测技术,确保农产品安全。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建立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长效机制,最终构建起“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

六、以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加快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一要重点抓好农产品原产地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力争实现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批发交易方式、质量安全检测和经营管理的网络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二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开发建设好六大应用管理系统: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农产品供求信息联播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农产品网上展示推介系统、语音信息服务系统、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管理系统,使之成为联结国内外、覆盖城乡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三要大力发展农村流通服务组织,不断壮大农产品运销队伍。逐步建成由若干大型产地批发市场为骨干、小型农产品市场为基础、农产品经纪人为辅助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推动种养加、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搞好农业节会经济和旅游观光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生态农业,一要完善生态农业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研究出台节约型农业、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农产品安全、养殖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对参加生态农业生产的企业、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使企业、农户自觉自愿地发展生态农业。二要重视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转化和已有成功生态农业模式的总结和推广。生态农业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农业清洁生产,要建立激励机制,引导、扶持科技人员积极从事环境友好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加速这些技术成果的转化。充分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提升种子种苗、种植养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三要重视对已有成功生态农业模式的总结和推广。我国各地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如:(1)猪一沼一菜(果、茶、菌)模式;(2)猪一鱼一菜模式;(3)将果一牧草一羊一沼一菌或果一禽有机连接的果园立体种养模式;(4)将林(果)一牛(羊)一食用菌一粮(菜)有机连接的立体农业等。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四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有关农业节能、资源保护、资源替代和环境修复技术,结合我国已有的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最终建立起“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要加强对农业节会和旅游观光农业的组织管理,保证质量,办出效益,真正让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5号)

[2]王艳霞.农村人才开发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4,(18).

[3]王风霞,江雪梅.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