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

时间:2022-11-04 02:58:18

导语: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东北地区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东北地区民营经济仍旧量少力薄、产业结构有待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计划经济思想根深蒂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民营企业管理方式滞后,人才外流,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制约了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因而,应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企业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人才软环境,畅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破解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困境,有效促进东北地区民营经济有序、健康发展。

关键词:东北地区;民营经济;民营企业

一、引言

在国家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面临经济增长乏力,下行压力继续加大的不利形势。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东北振兴关乎国家发展大局。依靠改革激发东北内生动力,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东北经济振兴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东北地区民营经济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全国整体水平及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民营经济偏弱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及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党中央将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这为做好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随后召开的党的五中全会,再次肯定了民营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并制定了“十四五”时期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目标。面对新发展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东北地区必须坚定信心、明确目标、抢抓机遇,着力破解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探索出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的具体实施方案,推进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东北全面振兴。

二、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东北地区位于东北亚经济圈中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具有发展民营经济的独特优势。但是,由于在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上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大多数民营企业集中在低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较弱,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一)民营企业量少力薄

东北地区民营企业存在规模小、数量少、实力薄弱的现实问题,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然明显,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从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上看。近年来,尽管东北三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始终保持增长态势,但仍未突破万亿级大关。据统计,2019年吉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为6144.9亿元,广东省民营经济增加值(58838.4亿元)是吉林省的9.6倍。同年,辽宁省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1082.68亿元,占全省税收收入的比重约为47.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从民营经济对就业方面的贡献上看。民营经济作为就业“稳定器”,对缓解东北地区就业压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几年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就业人数增长幅度有所下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自2012年以来,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就业人数的年增长率跌破1%且出现两次负增长;相比之下,辽宁省的情况稍好。2019年辽宁省私营企业从业人员498万人,较上一年增加25.2万人,个体从业人员539.8万人,较去年增加41.6万人;辽宁省小微企业从业人员总量占企业从业人员总量的五成左右,其中,高校毕业生和失业人员再就业数量占三成。从民营企业实力方面看。在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成为500强民营企业聚集地,分别有96家、90家、58家、52家上榜。而东北地区上榜的民营企业总数量(辽宁省8家、吉林省3家、黑龙江省1家)仅为浙江省的八分之一。东北地区民营企业发展任重道远。

(二)产业结构有待完善

由于东北地区国民经济占比较大且多数集中在第二产业,导致民营经济主要聚集在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和资金门槛较低的第三产业。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辽宁省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个体经营户共计212.86万个,其中从事第三产业的占比94.3%;黑龙江省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个体经营户有94.4万个,第三产业占比95.7%。第三产业占比过高的产业结构布局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潜力和抗风险能力。东北地区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初加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产业,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高,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2020年,东北三省的民营企业百强名单中,从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零售业等传统行业的企业占比较大,高科技和新兴产业企业比重很小。而在广东省民营企业百强榜上,从事流通业、高端制造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的企业占比较大,且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发展迅猛。总之,东北地区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产业链条短且商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较弱,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

(三)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科技创新逐渐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不断研发出新技术、新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新服务,旨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需求的同时,能够在激烈竞争中立足并发展。东北三省不断加强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并制定一系列政策引导民营企业进行科技创新。2019年2月,辽宁省科技厅印发《科技助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多项措施同时发力以增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同年5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制定《关于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办法》;7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关于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破解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不足问题,但政策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专利申请数量能够反映企业的科技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2019年,辽、吉、黑三省申请专利分别为69732件、31052件、37313件,其中三省的专利授权数分别为40037件、15579件、19989件,而广东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80.8万件和52.7万件,江苏省专利申请量59.4万件,授权量31.4万件。不难发现,东北地区企业在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方面远落后于发达省份。2019年“创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500强”榜单公布,民营科技企业创新500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广东省、北京市、浙江省合计约占57%,而东北地区入围的企业则寥寥无几,其中辽宁省5家、吉林省1家、黑龙江省则无。据对东北地区民营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有近六成的企业认为资金紧张造成对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是造成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弱的主要原因。2019年,江苏省和广东省的R&D经费支出分别为2206.2亿元、2314.9亿元,同期辽、吉、黑三省R&D经费支出分别为310.2亿元、68.4亿元、71.5亿元。研发投入不足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无法发挥科技创新对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此外,有34.91%的企业认为对市场前景把握不准,使科技创新能力受限;认为缺乏战略合作伙伴、匮乏技术信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占比分别是33.17%、23.17%、20.40%。

三、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困境

(一)计划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

东北是我国最早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也是最晚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地区,体制内从业人员数量远高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东北地区普遍存在“国有情结”,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欠缺,大学生毕业择业时,会优先选择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此外,受计划经济发展惯性影响,“重国有、轻民营,重工业、轻服务业,重大项目、轻小项目”的现象仍旧存在,民营企业需求得不到满足。还有一些民营企业热衷于从事公共服务工程,为国有企业上下游配套,而对本企业技术研发、生产改进等工程的资源投入相对较少,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较弱,优质名牌产品占比较低。根据《中国区域创新创业发展指数报告》,区域创新创业发展情况呈现明显的“梯形”空间分布: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中部地区崛起势头强劲,而东北地区在创新产出、创新投入、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的短板较为突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环境有待完善

社会化服务是指能为企业提供投资融资、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与人才培训、技术咨询与推广、金融服务、成果转化等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以各行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主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够充分,提供融资、信息咨询、人才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的社会机构和中介组织不够发达。虽然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但其服务对象的覆盖面较窄,所能提供的帮助有限,民营企业急需的创业辅导、企业诊断等服务无法得到满足。

(三)企业管理方式滞后,经营管理效果不佳

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9年,远远短于国外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据对浙江省1988年注册的1000余家企业生命周期的调查,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约为3.44年。企业寿命短于5年的占比超过七成,其中寿命在3年以下的占比47.98%;5年以上的企业数目仅占比22.3%。作为民营企业发展领先型省份的浙江省如此,东北三省的企业也同样表现出生存年限短的弱点,企业可持续成长面临挑战。由于受计划经济观念影响以及民营企业家自身科学文化水平的制约,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的不足之处随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和企业的发展壮大逐渐显露,具体表现在:第一,企业家缺乏战略管理理念。面对快速变化且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东北地区多数民营企业家仍以静态的观点来看待企业战略,对外部环境的洞察力和适应力较弱,缺乏前瞻性战略规划能力,企业由于无法适应环境而被淘汰。第二,决策制定不科学。由于多数民营企业表现为家族式管理,企业的关键权力均赋予家族组织的核心成员,因此企业决策制定的主要依据通常来源于民营企业家个人远见和决断或者亲属意愿,缺乏来自内外部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决策民主性不够。加之,大多数企业家缺乏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知识和风险规避意识,导致所做决策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生产经营决策与市场实际需求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第三,企业职能设计不平衡。大多数民营企业忽视了战略规划、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建设,导致企业组织机构不完善、各项职能不健全。第四,营销观念陈旧。对市场营销的狭隘理解以及营销思维的陈旧使民营企业存在盲目追求销售指标、不考虑投资回报率、不重视市场调研、生搬硬套其他企业的营销模式等问题,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强。在2020年第十四届中国品牌价值500强榜单中,东北地区上榜的民营企业仅有6个(辽宁省2个、吉林省3个、黑龙江省1个)。

(四)人才外流,民营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

人才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民营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人才保障。然而,近年来东北地区民营企业在人才获取和保留中处于劣势地位,成为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桎梏。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显示,全国13个省份人口在全国的占比下降,其中,黑、吉、辽位居倒数前三,其占比分别下降了0.6、0.34和0.25个百分点。2020年,东北地区总人口跌到9851万人,比十年前减少了1101万人。东北地区劳动年龄人口大量流失,并且流出的劳动年龄人口以高技能人才为主,导致发展民营经济所需的科技人员、技术工人、营销人员等人才紧缺。造成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匮乏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近年来,东北地区教育经费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从经费来源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最大,每年均占总教育经费的80%以上;其次是事业收入,该部分占总教育经费的比重也逐年增长;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等外部投资较少,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如表1所示。2019年全国各省市教育经费执行情况显示,北京、河北、浙江、广东、陕西、青海、西藏自治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较去年相比,增长率均超过10%,而东北地区增长率较低。其中,辽宁省增长率为7.74%、黑龙江省增幅4.22%,吉林省甚至出现负增长(-2.25%)。以上统计数据表明,东北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状况不理想,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难以激发人力资本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民营企业在吸引人力资本方面存在不足,人才大量流失。与发达地区相比,东北地区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尚处于发展阶段,难以给人才提供可靠的待遇保障。2015-2020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东北地区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整体增速较缓且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图1所示。2019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3604元。按四大区域划分,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为59471元、46777元、43927元和39861元。此外,由于东北地区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人才选拔、任用、考核、奖惩、流动等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视度不够,使大量人力资本流出东北地区,而人力资本不断流失反过来又使民营企业发展受限,陷入人力资本流动的恶性循环。尽管近年来东北地区纷纷出台人才政策吸引“金种子”留在“黑土地”,但政策落实效果不理想,造成“高端人才不愿来,中低端人才留不住”的局面。

(五)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制约企业持续发展

近年来,为有效缓解融资压力,辽、吉、黑三省分别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二十项政策措施》等文件,但民营企业仍难以走出融资越来越难、越来越贵的怪圈。针对吉林省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调查显示,85.22%的民营企业面临资金缺口,需要融资;仅有14.78%的民营企业表示资金充足,无须融资;超过八成的民营企业表示融资成本高。同样对于辽宁省来说,在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因素中,资金问题占到近六成。融资困境已经成为制约东北地区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方面,信贷歧视现象普遍存在,间接融资渠道受阻。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度干预使得大部分信贷资源集中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而国有企业在股权结构、担保措施、信息透明度等方面的固有优势又进一步加深了银行机构信贷资源的错配程度。因此,民营企业很难从正规金融体系中获得资金,于是顺应市场需求的民间金融机构发展起来,包括委托贷款、信托公司、小额信贷公司、典当行,也包括“灰色”的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虽然这些机构缓解了部分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但由于监管不到位,经营违法违规事件时有发生,客观上提高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从民营企业自身角度看,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逃废债行为时有发生,导致民营企业不良贷款率提高,降低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2019年,东北地区加大不良风险处置力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去年下降0.05个百分点,虽然金融风险趋于收敛,但与东部地区(下降0.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26个百分点)相比,其下降比例仍较小。另一方面,东北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直接融资较为困难。从债券融资方式看,发债门槛高、支持民营企业发行的债券产品相对匮乏,再加上信息不对称要求资金提供者支付额外的监督成本和信息披露成本等因素,民营企业在债券市场上融资存在一定困难。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债券融资分别同比增加4126亿元、1776亿元、2529亿元和269亿元,东北地区债券融资规模最小。相对于债券融资而言,东北地区股权融资的发展状况较好,中小板、新三板、科创板、创业板等融资形式为民营企业直接筹措资金提供可能,但不能外部化的高额成本和严苛的准入条件使大多数民营企业望而却步。

四、破解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困境的对策

(一)打破思维定式,弘扬创新创业精神

一是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倡导全民创业。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和宣传活动,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宣传“创业光荣,致富光荣”的理念,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各项举措引导和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更多群体积极投身到为促进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创业活动中去。如东北地区各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应鼓励各高校建设一批创新创业试点专业、示范课程、示范基地、教研课题等项目,促进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东北地区各省退役军人厅等相关部门应加强退役军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并落实好培训期间生活补助,加大退役军人自主就业创业支持力度;东北地区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相关部门应健全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创业补助资金、担保贷款政策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村自主创业农民的支撑作用。二是要加大对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宣传力度,提高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各级政府要积极培树优秀民营企业家典型,加强宣传引导,不断提振民营企业家自信心和使命感。要充分依靠法律保护民营企业的权益,让民营企业家放心、安心、舒心,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民营企业家自身要树立创新和竞争观念,改变过去存在的“抱政府大腿”、搭便车、钻政策空子的错误理念,将注意力集中于不断创新技术,不断创造优质产品、优秀品牌上,形成争先恐后干事业的良好景象。

(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善民营企业服务环境

一是大力促进社会化服务机构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招商力度,吸引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和服务能力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开展业务,支持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要鼓励引导东北地区社会化服务机构壮大实力、扩大规模;要加强营利性社会化服务机构和政府社会服务平台的配合,并充分发挥各省工信厅职能、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力量,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特别是针对企业用工难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加快教育结构调整,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缓解“技工荒”“用工荒”等问题。二是提升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社会化服务机构管理部门要通过加强业务指导、委托工作任务、建立服务评比制度等方式引导社会化服务机构提升业务能力。社会化服务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在适当范围内降低收费标准,减轻民营企业负担。

(三)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效果

首先,注重民营企业家的培育工作。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应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家到江浙一带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交流学习,并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走进企业,民营企业家走进课堂,以校企联盟的学习方式提升民营企业家的企业管理知识,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帮助其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根基。其次,创建现代科学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建立清晰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从家族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模式的转变,改变当前东北地区民营企业单一产权结构的局面,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为此,可以采取稀释股权的办法,通过向社会募股、向企业员工转让股份以及企业合资、合并、兼并、联合、互相参股等其他资本运营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并通过产权重组和流动来实现多元产权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企业还应建立完备的财务管理体系和监督控制体系。民营企业应加大力度建设如薪酬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形式的监督机构,并尽量从外部引入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确保监督机构真正发挥其监督和稽查职能,提高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防范风险能力。最后,加强营销管理。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民营企业要转变营销理念,加强市场调研,把握市场态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科学实行市场细分化、目标化和市场定位。市场细分是企业发现市场机会的有效途径。民营企业要以消费需求的某些特征或变量为依据,区分具有不同需求的顾客群体。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资源和发展方向,选择一个或几个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最后,围绕企业发展战略,通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利基营销”“聚焦营销”“共生营销”“寄生营销”“虚拟营销”等营销策略中选择适合本企业的营销方案,从而快速抢占市场先机,提高市场占有率,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营造良好的人才软环境,增强民营企业人才储备

东北地区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水平等方面相对落后,远不能通过与人才硬环境具有明显优势的发达地区竞争来引进优秀人才,因此,加快东北地区人才软环境建设,对于为民营企业吸纳人才,构筑发展动力具有促进作用。招才引才更开放。创新招才引才形式,实行柔性引才体制机制,通过才智并进、智力兼职、人才租赁等多种方式引进民营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突出项目建设与人才引进的叠加效应,将工作重心从通过物质引才转向通过重点产业或重大项目培育引才上,将“产才融合”作为东北地区招才引才的重要途径,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用才管才更科学。民营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确保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才效能。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在统一的评价体系框架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实行差异化评价,设立突出品行、能力和实绩的人才评价标准。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并重的激励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要完善人才监督考核机制,对引进人才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估,进一步强化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聚才育才更优质。要加快引进一批优秀的创新团队、高技能人才、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作为民营企业聚才“引擎”,以高端引领促进人才开发。要优化聚才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解决人才在医疗、落户、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各方面遇到的难题,让人才无后顾之忧,有强烈的归属感。同时民营企业内部应建立完善的职工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实用性的培训课程,延长人才“使用寿命”,提高人才使用价值。

(五)畅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第一,加快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首先,推进民营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政府应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信用评级,并充分运用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借此提高民营企业的信用意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完善民营企业信用平台信息,使民营企业的信用信息方便工商、税务、银行等系统及公众的直接提取和查询,实现信用信息的公开透明,降低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其次,积极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内部管理的监督,提高其经营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健全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可对效益良好的担保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增强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信用担保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第二,拓宽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首先,鼓励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资机构的发展,使其作为主流融资渠道的有益补充,参与民营企业纾困。此类金融机构贷款审批环节相对便捷且发放贷款速度较快,与民营企业“急、少、频”的资金需求特点相匹配。其次,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以适应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如对于民营科技创新性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专项科技小额贷款,为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程金融借贷服务,最终由企业和金融机构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对于发展绿色产业的民营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系统,根据发展要求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第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化解民营企业直接融资难题。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和培育一批优质的民营企业,加快其通过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步伐;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并成立相关部门为发债企业提供政务服务,解决民营企业发债融资时遇到的问题。此外,互联网金融也为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提供新的出路。在互联网金融的众筹模式下,鼓励民营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从认可其经营模式的资金供给者处获取资金。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辽宁省税务局民营经济与税收政策课题组,胡彦伟,李笑兰.发挥税收功效助力辽宁民营经济发展[J].辽宁经济,2020(11):7-10.

[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8,53-93.

[3]马睿泽.东北地区振兴发展中的人力资本优化问题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8(12):63-67.

[4]马嵩.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特点及路径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7-80.

[5]苏明政,张满林,卢锋剑.辽宁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

[6]张菀洺.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9(5):129-135.

作者:张秀娥 滕欣宇 李帅 单位:吉林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