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时间:2022-06-01 11:43:28

导语: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摘要: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是保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同时有着对西北以及黄土高原的防沙功能。因此,维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稳定,确保黄河流域一带的经济实现高质量的提升与长久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黄河流域的水质特点以及当前黄河流域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为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给出了相关建议,一方面促进黄河流域一带的经济发展,帮助当地居民提升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关键词:黄河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黄河流域水质特点分析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份,全长5464公里。由于经过诸多省、市、县、乡级的行政区域,黄河流域所受到的污染也大多来源于这些地区。最新的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公报》显示,黄河流域目前所受污染程度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总磷。具体如表1、表2、表3、表4所示。黄河治理,是中国从古至今都极为关键的安民兴邦的大事。2016年起,中国建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正式开启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工程。而自召开以来,中国更是愈发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从过去的“先污染后治理”转变为重视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2019年7月在内蒙古调研考察时指出,“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内蒙古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然而,由于黄河流域分布广泛、结构复杂,加之过往的靠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对黄河流域造成的损害严重,黄河治理存在着很大困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2019年黄河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在黄河流域监测的共计137个水质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73.0%,比2018年上升6.6个百分点;劣Ⅴ类占8.8%,比2018年下降3.6个百分点。其中,干流水质为优,主要支流为轻度污染。从图表分析可以看出,黄河的主要支流在整个黄河流域占比较高,且水质较差,因此黄河主要支流所受到的污染对黄河的总体水质有着较大的影响。黄河的主要支流流经诸多省份,覆盖范围广,其中包括渭河、汾河、洛河、湟水等河流,存在较大的治理难度。

2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水体污染较为严重

在中科院对西北地区进行水资源配置研究以及地区划分的过程中,将西北地区分为了内陆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这其中涵盖了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等地区。其中,黄河流域的干流整体属于轻度污染,流经甘肃、青海时水质良好,但内蒙古地区的水质受到的污染却较为严重。结合当地的水质特点以及西北地区常见的水污染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有机污染是黄河受到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城市所排放的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等,工业废水中常常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由于大力发展重工业经济,企业的污水排放成为了西北地区流域遭受污染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地方政府早年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一昧推动经济,为了地方绩效而忽视了污染治理。与此同时,由于黄河极高的流动性,导致水域污染极易被扩散,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进行水域污染治理时,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强调各自的利益,导致在污染治理的过程中权责不清晰,产生了较强的外部环境负面作用,加之不同地区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异,发展速度、程度皆有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黄河治理难以协调进行,最终造成了黄河治理日渐复杂且愈发困难,影响着黄河流域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尽管黄河流域整体呈现出的污染程度为轻度污染,但问题的严峻性依旧不可忽视。作为承担了全国2%水资源的主要河流,黄河却吸纳了全国约6%的污水排放量以及7%的COD排放量,这对于黄河而言无疑是过载的。黄河干流以及主要的支流功能区受污染较为严重,河流生态缺乏足够的水量,水污染因素以及河流阻隔等因素进一步带来了湿地的萎缩、水源涵养能力缩减以及水生生物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导致数量锐减等问题。

2.2水沙关系失衡、水土流失严重

一直以来,黄河的泥沙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华儿女的巨大难题。作为一条从黄土高原顺流而下,携带泥沙的多沙河流,黄河1960年以前约有16亿吨的年平均输沙量,而在1960年至1986年间的输沙量为12.1亿吨,给下游生活的群众带来了极大的生存威胁。在本世纪前,黄河的输沙量最高曾达到年输沙量16亿吨。进入本世纪后,黄河的输沙量减少为每年三亿吨,下降幅度达80%,尽管在流沙控制上中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黄土高原的侵蚀模数仍未达标,黄河依然存在着较为严峻的水土流失问题,黄河下游的“二级悬河”问题日益严峻,洪水泥沙依旧威胁着黄河下游的群众生活。而之所以会造成黄河下游淤积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黄河的水沙关系始终难以平衡。

2.3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存在过度开发现象

统计显示,黄河流域的人均水资源量约为647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左右,属于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近年来,由于黄河水库数量增加,黄河梯级水电站的投入使用,使得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上升至70%,而在枯水年份则高达85%,早已经超过河流开发警戒线。黄河的过度开发,导致黄河水流量出现明显不足,黄河下游的二三级支流经常出现断流现象。此外,由于黄河的过度开发,导致黄河流域的水生态系统逐渐退化。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黄河流域的湖泊、滩地以及沼泽等重要的自然湿地大幅减少,上游地区的草地也出现了退化,鱼类种群的数量也有所降低。由此可见,黄河流域当下的过度开发问题亟待解决。

3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1-7]

3.1加强资源统筹、提升资源效率

由于黄河流域流经中国九个省区,对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战略之一。目前中国黄河水资源利用率过高,为保护黄河的水源涵养及自我修复能力,应当强化资源统筹,提升黄河水资源使用时的效率,强化顶层设计,从而做到黄河水资源的低使用量、高利用率,促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高效发展。从国家层面而言,中国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黄河治理标准,确定治理方向以及治理重点;从地方政府层面而言,地方政府应以国家综合标准为首要依据,并结合当地自身实际情况,区里监管制度。鉴于以往治理过程中所出现过的各自为政的现象,各级政府应当主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携手共进、联动合作的治理新格局。

3.2建立长效的跨省联合治理制度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是未来黄河流域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实现高效协同治理,各地级政府之间应当联合建立起协同治理制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建立流域监控系统,对水源、大气以及土壤等信息进行采集。利用信息技术如物联网等,在黄河流域沿线布置必要的监控设施,并对需要重点治理的流域加强监控监测,并加强巡查,对监控所测定的信息加以收集;(2)建立协同治理信息共享平台,各省市的监管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实现资源和经验的交流互换;(3)制定统一的联合治理标准。以往各省市在对黄河流域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时,多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治理标准,尤其是对于省界边缘处的区域存在推诿的现象,导致省界处治理效果较差。因此,建立统一的治理标准,有助于提升协作治理效率。

3.3提升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合理性

区域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水资源的过度利用,无异于杀鸡取卵,若水生态环境被破坏,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控制水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单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解决黄河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有着重要作用。提升水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立法制定水资源使用标准,对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加以抵制,推动群众生活与生产用水方式进行转变,做到深度节水、全面节水的目标;(2)对现有水资源的管理模式加以调整,设置水资源保护红线并严格遵守,对于触碰红线的违法行为,应当建立对应的惩罚机制;(3)黄河流域沿岸各省市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沿线产业结构加以调整,加大对低水耗、环保型产业的扶持,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4建立治理绩效评估体系

为更好的对黄河生态环境治理效果进行评估,各地政府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建立起治理效率评估体系,并对治理效果加以评估,实现对治理效果的实时动态了解,并根据治理绩效对后续的治理手段进行灵活调整,还可根据治理效果对每一阶段的治理成效进行奖惩。常用的黄河治理绩效评估模型为BCC模型,具体如下:模型假设:规模报酬可变在模型中,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综合技术效率Vk: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值,当Vk<1,表示决策单元的产出效率未达到有效;当Vk=1,说明决策单元的产出效率有效;xij: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i种投入量;yrj: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r种产出量。

4结语

黄河流域的独特生态特点决定了其分布广、难治理的特性。在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上,一方面要强化对尚未被污染的水源的保护,从根本上阻断水源污染,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另外一方面要快速开展生态治理的工作。因此,在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对传统的行政区划治理方式加以打破,全面树立“水危机”意识,利用法制化的管理工具,协同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管理部门应当将黄河保护观念融入到公众的行动中去,从而实现协同治理,并进一步实现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立华,黄河.健康治理:健康社会与健康中国建设的新范式[J].公共行政评论,2018,11(6):16-36;218.

[2]肖金成,宋建军,刘通,等.淤地坝是黄河治理的“牛鼻子”[J].中国投资(中英文),2020,517(3):82-85.

[3]张红武,方红卫,钟德钰,等.宁蒙黄河治理对策[J].水利水电技术,2020,38(12):1-10.

[4]姜迎春.生态文明思想的方法论特点———关于黄河治理的若干重要论述研习[J].人民论坛,2020,680(25):134-136.

[5]梁腾飞,张锟,徐文彪.移动式加密数据隧道在黄河治理工作中的研究与应用[C].2020年(第八届)中国水利信息化技术论坛论文集,2020,73(22):151-159.

[6]周舟.平原省时期的黄河治理[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2):16-19.

[7]王志岚,沈国琴.续写新时代黄河治理新篇章[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45-49.

作者:梁兰珍 单位: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永靖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