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时间:2022-04-21 09:31:55

导语: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摘要:煤炭能源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中产生重要的影响,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就煤炭工业发展起步看,我国中部地区较早,为我国国家建设,特别对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保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就其煤炭企业开发和煤炭经济发展过程看,中部地区煤炭企业存在安全生产问题、科技水平不高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安全生产、进行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实现中部煤炭企业的良性发展,构建出中部煤炭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中部煤炭企业;煤炭开发问题;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煤炭,其使用量和开采量逐年增长。当前煤炭资源短缺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近些年经济快速增长,以及过去在开发利用上的长期不合理性,我国传统煤炭行业的高耗能和高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煤炭紧缺问题、环境保护问题都是当前我国煤炭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看,我国传统煤炭基地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大,煤炭资源丰富,且品质优良、煤种齐全,煤炭开采条件优越、开采技术也十分成熟。我国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煤炭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但由于开发时间较早,其设备也较为完善,煤炭企业实力较为雄厚,管理和运作模式也较为成熟。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煤炭资源随着开采量的增大而逐渐衰竭。如何合理开发,更好发挥煤炭能源能量,延长煤炭使用年限等是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保证煤炭供给,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好实现煤炭能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相关理论阐述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我国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济发展长远规划;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即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义既包含自然方面的定义,又包含社会方面的定义、经济方面的定义和科技方面的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定义在《我们共同的未来》被明确提出,其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主要指平等性的选择机会。其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指横向的代内公平性,即本代人之间的选择公平性,或者说代内选择的公平性;第二是纵向的代际公平性,指既满足当代需要,又要兼顾下代的需求,实现代际间的公平性。2.持续性原则。持续性主要指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持性的生产能力,指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资源条件的可持续利用,这是人类发展的首要条件。3.共同性原则。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地球整体是相互依存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全球的发展,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全球人类必须共同努力、联合行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中部煤炭企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我国中部煤炭企业发展总体现状

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煤炭资源在整体上由东向西和由北向南逐渐增高,呈现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趋势。西部地区占据全国煤炭资源的八成左右,从各地区的煤炭资源分别来看,分布量最大的是华北地区,西北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少。就煤炭工业发展起步看,我国中部地区发展较早,其为我国国家建设,特别是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保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就煤炭企业开发和煤炭经济发展过程看,中部地区存在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等问题,突出表现在煤共伴生资源利用不充分、煤炭回采率低下以及采煤沉陷区治理效果差和治理不到位等问题,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的破坏也比较严重。当前中部地区很多大型煤矿,如我国现有的四大矿区涡阳煤矿、濉肖煤矿、临涣煤矿和宿州煤矿,煤矿自然禀赋差,煤矿开采成本较高且衰老的矿井较多,在区位优势逐渐减弱的现实条件下,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在煤炭产品成本方面,我国中部煤矿的人工成本相对于西部煤矿来说明显存在人工成本占比较高的缺陷,如皖北地区部分煤矿,在煤矿完全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超过一半以上,甚至有的老的大型矿区人工成本达到了七成左右。

(二)我国中部煤炭企业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困境

1.安全生产问题。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一直备受国家重视,在科技不断进步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之下,煤炭企业安全意识得到了提升,事故率明显减少。然而煤矿的安全性问题仍是一个重大事故问题,不容小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安全投入问题。当前我国中部地区很多煤矿技术设备水平仍然较为落后,影响了安全生产。第二,短期行为严重。出于认识问题,中部地区很多煤矿管理者安全意识不足,安全管理缺乏长期性。第三,未能实现设备和人的安全有效结合,忽视人和设备间的和谐关系。第四,过度重视经济效益,忽略了安全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2.整体科技水平不高。煤炭企业的科技水平发展是其可持续发展重要的驱动力,我国很多先进煤矿,如同煤集团塔山煤矿、神华集团榆家梁煤矿等,很多技术指标都处于世界一流水平,这对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当前我国中部很多煤矿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机械化程度不高,导致煤矿企业安全得不到保障。另外,煤炭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学历水平普遍较低,高层次技术工人、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这也是我国中部煤矿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掣肘。3.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煤炭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然而我国中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明显存在一系列不利的因素。例如,由于开采技术水平低,开采初期,在国家需要大量煤炭资源的情况下,中部很多煤矿采用低水平开采模式,虽然使煤炭产量得到了迅速的增加,但忽视了煤炭的质量,使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大幅度下降,对中部地区甚至全国煤炭行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巨大不利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呈现:第一,资源的严重浪费。在大规模、大量开采的前提下,由于开采技术低,很多能源被浪费。第二,煤炭资源使用浪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在大量能源使用基础之上的,特别是煤炭资源使用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第三,环境污染严重。使用技术不高导致了煤炭资源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染物,且煤炭低水平开采也导致了自然环境的破坏。

三、我国中部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加强安全生产———实现中部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煤炭企业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煤炭企业应提升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企业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和国家问题,应将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提升到政治的高度。第一,要加强对中部煤炭企业员工的安全培训,在培训模式和内容上实现创新,强化员工安全意识。第二,建立企业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构建“一岗双责”的安全责任制。第三,将企业安全责任建设与企业管理人员奖惩机制挂钩,形成中部煤炭企业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第四,创建煤炭企业质量标准化体系,建立安全标准化,从中部地区煤炭的低水平开采中解放出来,提高安全质量。

(二)进行科技创新———实现中部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是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煤炭工业发展起着引领作用。基于科技创新,实现高效的生产能力,是我国中部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中部煤炭企业的科技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加大中部煤炭企业的科技投入,将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应用到煤炭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去,实现煤炭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实现煤炭企业各个环节诸如生产、销售的自动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第二,中部地区煤炭企业的新型设备要进行科技改造、创新,提高高科技开创设备的开创效率,改进和创新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生产力。第三,培养创新型煤炭行业人才,建立健全中部煤炭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借鉴国外和我国西部煤炭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培养模式,实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中部地区培养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中部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针对众多不可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广泛提出和应用。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再生利用或者是资源节约利用的资源使用模式。针对我国中部地区煤炭发展状况和煤炭资源自身特点,循环经济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第一,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其不仅可以应用于煤炭企业本身,还涉及煤炭产业链上其他相关企业,树立大煤炭经营思想,创立大产业经营思路,实现煤炭产业链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使整个行业的整体竞争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第二,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做好煤炭的回收和再次利用,实现对煤炭的有效二次开发,实现煤炭开发的“精收细采”,杜绝了煤炭资源浪费,提升了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实现综合开发,加强对中部地区煤炭资源的整合,结合科技制定煤炭开采和使用过程中废品的有效处理和利用,使之变害为利、转废为宝,在关注经济效益同时,不能忽视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构建出中部煤炭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总之,在新的经济形势和新的环境下,我国煤炭企业既拥有新的发展机遇,又存在严峻的可持续发展挑战。中部煤炭企业应结合地域特点和煤炭企业特色,在党的领导下,振奋精神,明确目标,实现煤炭企业艰难阶段的平稳过渡,打开我国东部煤炭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实现煤炭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梅红丽.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煤炭经济发展对策[J].河北企业,2019(10):75-76.

[2]张慧明,周德群,曹杰.东中部煤炭企业跨区域进入模式选择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7(05):68-70.

[3]李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煤炭企业绿色转型模式研究[J].商讯,2020(36):87-88.

[4]曹玉萍.加强淮南市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9(21):192-193.

[5]曾天琦.新时期能源与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9(02):29-31+34.

作者: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