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传承与发展观念探讨
时间:2022-01-26 03:57:08
导语:中国非遗传承与发展观念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国家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在新经济、新消费、新常态的发展态势下,中国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而与之相应的传承与发展观念在很多方面却还显得较为滞后。因此,探讨新时期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新观念,进一步厘清其发展思路,意义重大。
1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观念与实践探索的流变
非遗根植于民间、传承于当代,具有活态流变性特征,是最为鲜活与生动的民族文化精华。非遗理念及其实践演进的重要线索是发现非遗的重要价值并促进其活态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是要使其在当前社会空间中继续繁衍,发挥思想、文化、经济的多元作用,而不能仅仅将其作为文化标本、档案与历史记忆[1]。事实上,非遗及其保护发展的认知与实践历程并不长,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文化趋同化与异质化使得人们将目光投向保护文化多样性这一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潮开始蔓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保护的大力倡导与积极推动下,中国于2004年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由此开启了一系列积极的非遗探索与实践,并在政府机构改革、法规健全、政策完善、理念深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道路,陆续形成并提出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本真性保护、活态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生活性保护及立法保护等一系列保护概念与方法。如今,在消费拉动与新技术推动的共同作用下,非遗领域的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显现,非遗的深层价值在新业态的涌现下被更充分地发掘与呈现出来,这些凝结在非遗文化与技艺中的价值内涵、审美哲学等内容,正是有效满足大众精神消费需求,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这一背景下,非遗的传承发展决不能被困于狭小封闭的循环中,而要树立“非遗的抢救保护是重点,但非遗的资源化及其管理是核心”的新发展理念[2]。从把非遗作为一个狭窄的历史遗存的抢救保护、历史文化现象的挖掘整理,到把非遗作为历史文化信息与传统的保护与活态化传承,再到把非遗作为一种资源状态进行保护与发展这样一个开放的、宽视域的非遗观念的形成,不仅是其保护发展不断深入的结果,更是其保护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非遗量大、点多、分散及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态发展状态的生存需求与价值呈现[3]。
2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非遗资源管理问题。非遗资源管理问题是提升中国非遗保护与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非遗保护与发展既要立足于我国非遗发展的现实基础,又要服从与服务于世界文化艺术发展格局和世界产业发展格局。非遗资源管理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非遗理论及其前沿实践的研究与总结能力,实施总体规划布局与制定相关发展战略,尤其要关注非遗资源重点环节的管理问题;二是在管理体制及体系建设方面积极提升,如建构完善非遗管理的支撑体系与服务体系;三是要加强监管,从法律制约、政策引导等方面完善监管,推动非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2.2非遗推广与传播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非遗的推广与传播决定着非遗发展的未来。目前中国非遗在推广与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也较为严重,最为突出的就是其推广与传播的能力不强,亟待提升。从根本上看,一是非遗传播推广的能力建设问题,其中首推非遗资源的活化能力问题,如传承人的培育与管理、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与技艺的资源化、系统化,非遗资源的转化尤其是其数字化转化,非遗推广与传播平台建设,推广路径及方法建设等。其次是非遗体制与政策的支撑问题。一直以来,在强势当代文化的冲击下,中国非遗的推广与传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对其发展不仅需要在战略地位上进一步确立,还要在相应的体制与政策支撑方面予以增强。二是非遗融合发展问题。一方面,在非遗资源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要积极吸收不同元素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对非遗资源及其要素开展跨界融合。当前在非遗实践领域中开展的非遗要素与当代设计融合,以及非遗与相关市场及产业业态融合等就是重要的非遗推广与传播路径。融合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非遗的发展创新,加速非遗新业态的产生,而这些创新的方向与全新的业态正是探索中国非遗推广与传播的重要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中国非遗的推广与传播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立体状态,按相应模式与历史可将其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传统媒介环境下的推广与传播;二是基于非遗资源数字化的媒介融合环境框架下的推广与传播;三是以深度体验为核心的体验传播,这三个基本阶段相互交叉、共融发展,在当前阶段,其相互交叉存在的属性尤为显著[4]。2.3全球化进程中的非遗安全问题。全球化进程的内在逻辑在于,政治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而经济与政治全球化共同推动文化全球化。与全球化进程的积极影响共存的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土壤正遭受到急剧破坏。在这一背景下,非遗价值及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再认识、再发现,非遗安全问题成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关于非遗安全问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非遗传承发展的独立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二是非遗的抢救保护与非遗的传承发展关系问题;三是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出新”与“变异”之间的界限关系问题;四是非遗活态化生产保护与非遗产业发展的关系问题;五是非遗的民族性与非遗是人类文明的关系问题;六是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拓展推广利用的关系问题;七是非遗发展的大众化与法制化关系问题等[5]。
3中国非遗发展在新时期面临的重大挑战
新时期发展的大背景对非遗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最突出的表现是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人们的消费结构快速转型,以往在短缺经济中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快速向以文化艺术为主的精神性消费转变,这种转变为新消费的迅速兴起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为非遗传承及其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与此同时,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3.1面对当下非遗发展的处境带来的挑战。首先,由于生存环境与土壤的不断流失,大量非遗资源灭失,传承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当下非遗传承发展要强调保护与抢救。其次,非遗文化传承的机制、路径、方法已经难以在当下社会发展的环境下持续,后继乏人现象严重。最后,传统的非遗文化及其产品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新消费环境与消费需求,失去需求拉动使得非遗文化及其传承难以为继。3.2面向未来的发展环境与态势对非遗传承发展带来的挑战。首先,由于新消费的不断兴起而构建形成的新的消费场景,对非遗的传承形成了重大冲击。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及快捷性、便捷性的相应要求与非遗传统文化发展的取向有很大的冲突。其次,时尚化消费需求与潮流将成为改变消费结构的重要力量,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冲击巨大。第三,新科技融合发展,特别是数字场景的不断建构,使得非遗文化的体验与消费的取向产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对非遗传承发展所带来的冲击显而易见。第四,随着时代变迁,文化审美趋向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都在发生变化,新的社会消费场景会深刻改变与冲击非遗的传承发展。第五,在数字化发展时代,如何将传统非遗产品及其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成为人民群众最基本和最迫切的消费需求,转型为当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要利用好这些机遇与解决好这些挑战,最主要的是要立足于建构非遗文化及其资源“活化”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成功经验。当下强调抢救保护,不仅仅是要将非遗文化及其资源当成一种文化遗存展示在博物馆中,也不一定非要强调回到原生的场景去搞“原生态”传承,而是要更多地传承发展其面向生活的鲜活感与精神的脉络,充分发挥非遗资源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发展格局,用更加丰富的方法、手段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从而使非遗文化及其资源真正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并建构文化自信的基石,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复兴的坚实资源支撑。
4新时期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原则与观念创新
非遗作为“活态”文化,虽然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传承中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等特点,但其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随时代更迭与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演变。因此,新时期中国非遗的传承发展,从保护思路到发展形态都必须相应地发生新的变化,形成新的传承发展的原则与观念。4.1新时期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原则。学界在非遗的传承发展方面普遍认同本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科学性保护、濒危遗产优先保护、以人为本保护及活态性保护等原则。进入新时期,面对非遗传承发展中纷繁复杂的新状况,中国非遗传承发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原则。1)系统研究非遗传承发展的顶层设计,更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与方法的原则中国非遗在探索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是世界瞩目的,但在面对数量庞大、分布复杂的资源现状时,我们仍需清晰地认识到非遗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不能指望依靠几个简单的方法、模式就能解决非遗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而必须建构更为系统性的研究与发展体系,针对不同项目与资源的生存状态采取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方法、手段与路径去实现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目的。在这一系统性工程中,首要的是要从非遗传承发展的顶层设计入手,加大研究与总结力度,及时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体制与方法,使其在瞬息万变的时展中实现更好地传承。2)坚持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重的原则党的明确提出对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影响力的重要力量,也是新时期激发非遗传承活力的重要方式。强调非遗的“双创”发展,就是在非遗的资源化与产业化发展中,充分发掘非遗及其资源的各项价值,通过现代产业发展的理念及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为非遗的传承找到一条文化与经济发展双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发展路径,从而满足人们新生活、新消费的巨大需求,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非遗传承发展要创造性转化,最关键的是非遗文化及其资源要进行创造性转化。要关注三个重要维度,一是创意维度;二是发展维度;三是目标维度[6]。非遗传承的创新性发展,关键是要创新转化机制,最根本的是基于非遗及其文化资源易于跨界融合的资源特性,探索其跨界融合机制。3)推动非遗及其资源“活化”发展的原则非遗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既需要保护亦不能忽视发展。如今,传统文化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已成为基本共识,而非遗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重要载体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虽然近几年的非遗市场与产业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蓬勃之势,但要真正实现非遗在新时期的发展,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将其资源“活化”,使非遗真正融入与滋养当代大众生活,推动非遗精神的传承与非遗文化的当代创造,非遗及其资源活化的最大效能在于能够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最宝贵、最强大的精神与物质财富。面对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基于非遗艺术及其资源转化下的非遗新经济的兴起,非遗文化消费的市场空间被不断释放出来,这为非遗艺术及其资源“活化”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支撑。因此,积极开展非遗艺术及其资源“活化”的理念、路径、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对非遗艺术及其资源与当代设计的融合发展的探索,是未来一段时期非遗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与突破口[7]。4.2新时期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新观念。1)非遗传承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国家制定的重要社会发展战略,而可持续发展是其思想基石,推动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是非遗新时期发展的大趋势[8]。非遗传承发展的历程决定了非遗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智慧资源,这些宝贵的资源对于缓解甚或消除当前社会层出不穷的诸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对非遗及其资源的保护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2015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由193个会员国共同协议,具有重塑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体系重要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主席出席了此次峰会并发表了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中国郑重承诺,以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己任,团结协作,推动全球发展事业不断向前!”[9]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了《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业务指南》(以下简称《业务指南》),其中增加了“在国家层面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提出“在意识到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间的依存关系的同时,缔约国应在其保护措施中保持经济、社会与环境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20],并从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4个层面指明了非遗传承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重要方向。《业务指南》的出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化与发展议题上进行研究、实践与总结而形成的重要成果,是站在人类存续高度上提出的新的政策指导。作为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可持续发展倡导的呼应,中国近年来也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开启了新时期的非遗发展探索之路,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2)非遗及其资源是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非遗及其资源的重要战略地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遗资源既是中国文化建设中传承发展与自信、包容、创造的不竭之源,更是文化艺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非遗文化资源是新时期实现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三是非遗资源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最为独特、最为丰富的财富。实现非遗从遗产到资源的转变,最核心的是要让历史文化“活化”,沿着“文化资源化、资源系统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的主线去发展。其中首要的是非遗资源化,其次是要资源系统化,这是中国非遗及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非遗资源化发展是新时期非遗价值的放大器,是非遗发展面向现代社会的一把钥匙,是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有效途径,更是非遗面向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11]。3)非遗传承发展要融入大众生活实现非遗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迸发新的活力与生机是非遗新时期发展中的重要使命。强调非遗在保护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必须要重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这是实现非遗生生永续、世代传承的重要路径。事实上,围绕非遗的不应只有“老土”“落后”“遗产”等一些大众固有的印象标签,而更应看到它所具有的“独特”“鲜活”“生动”“当代”的特质。我们说,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既要做好抢救保护,又要将其文化资源推向大众,与当代现实生活相对接融合,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进行非遗文化资源的资产化发展,使其成为提升国家文化建设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源泉。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充分发掘非遗及其资源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转化”,使其通过更为适合的方式或路径融入大众生活,使其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从而服务于当前社会的现实需求,并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强调非遗传承发展要融入大众生活,就是强调决不能将非遗的抢救保护与非遗及其资源的创造性转化相对立,尤其是不能把非遗文化限定在单一的抢救保护语境下,忽视甚至排斥非遗文化资源的资产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而应在更大的架构中深刻理解与认知非遗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发展问题。4)非遗资源化与产业化发展是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非遗能不能、要不要产业化发展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焦点,但非遗的市场及产业实践早已起步。近年来出现的基于非遗元素生产的各类非遗衍生品,以及围绕产品这一核心形成的设计、交易、消费、体验、服务等市场行为与主体,还有在非遗资源挖掘与利用基础上的非遗IP与IP授权经济的兴起等现象,都是非遗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与不断延伸的有力证明。事实上,非遗资源化与产业化发展是其新时期传承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新需求拉动与经济、科技推动下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需要从最具智慧的非遗及其资源中汲取养分满足人们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非遗的资源化、产业化发展实现非遗市场与产业空间规模的扩张,从而满足当下人们的多重消费需求。如果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发展非遗,单纯依靠传承人的个体传承与创作,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因此,发挥产业化机制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推动非遗及其资源在消费与体验下的传承发展。非遗资源化是其产业化发展的基础,而对于非遗的产业化发展需要注意两条主线,一是要围绕非遗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即重点围绕非遗艺术品资源的系统化、资源化、产业化、金融化、证券化的主线发展。二是要围绕产业融合,即推动非遗艺术品及其资源与科技以及金融的融合这一战略方向,在消费层面积极推进非遗与社会、生活、旅游等的融合发展。在确立发展主线的基础上,还要关注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四个战略重点:一是要依托互联网机制及其平台架构的作用发展非遗产业化;二是要在非遗资源的整合、挖掘、价值发现与实现的主线上,推动非遗文化资源的资产化、产权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互联网化)等进程;三是要积极推动非遗产业的融合创新及非遗新业态的发展;四是要建构“非遗市场+互联网”融合的发展机制。5)非遗传承发展要聚焦融合发展的趋势中国非遗传承发展要聚焦融合发展的趋势,这是非遗自身发展规律与当前传承发展现实的双重要求,对于非遗融合发展观念的探讨要在做好抢救保护的基础上,重视对其文化的资源化、系统化发展,以“双创”转化为突破口推动非遗与当代生活的融合,展现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非遗面向未来的传承发展。随着科技支撑下新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尤其是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撑的持续增强,文化交流与碰撞在世界范围内更加频繁,融合发展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趋势。“非遗+”现象与“大非遗”观念的形成显示出非遗的融合发展越来越深化,且这种融合并非是产业间的简单对接或叠加,而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共融发展。探索非遗产业的融合发展,应注意从方向与要求两个方面进行把握,要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对非遗及其资源展开深度的挖掘与阐释,在努力提高其传承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尤其要从非遗与科技融合以及非遗与当代设计融合方面下功夫,此外,还要对非遗资源化及其产业化的资本融合这一关键性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12]。6)消费是非遗传承发展的最佳传播机制在传统思维模式下,广告、展览、出版等似乎是实现文化艺术传播最为有效的方式,而如今,随着消费力量的崛起与消费转型升级的加速,人们越来越发现消费在文化艺术传播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更为迅速与深刻地提升文化传播能力,是最佳的传播机制。基于这一认知,以非遗艺术品消费实现非遗文化推广与传播,成为了新时期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观念。目前,非遗的消费市场与产业正在加速形成与发展,非遗在动漫、电影、文创、旅游以及互联网等领域的深化发展态势显著,特别是在非遗衍生品产业链的延伸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实践与探索。以景德镇的陶瓷企业为例,其依托当地丰富的非遗资源,形成了以创意、设计为龙头,以名人、名品、名牌为发展框架,积极引入资本力量开展资源整合发展,构建起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全球陶瓷产业链,并以高品质的陶瓷产品树立了中国陶瓷的国际品牌,通过产品消费实现了中国文化资源的广泛传播。因此,新时期非遗传承发展不能忽视消费的推广与传播力量,不仅要通过非遗艺术产品将蕴藏其中的非遗艺术资源以更为生动、深刻、高效的方式进行传播,还要积极围绕非遗IP进行衍生品产业链打造,从而以产业链的配置与整合实现中国非遗文化及其资源的最佳传播。
5结束语
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把非遗作为一个在特定时空的活态化发展过程,所以,非遗传承发展是社会生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活态化传承发展在新的时期面临重大挑战与机遇,最突出的是:消费需求的取向、规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跨界融合深刻地改变着非遗传承发展的进程,中国国运的不断壮大使文化复兴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抓手,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推动着中国非遗的传承发展从内容到形式,再到方式方法等发生重要变化,而这些变化,将深刻地改变新时期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观念。观念从改变到新的建构,是新时期中国非遗传承发展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更是重要基石与基础。也就是说,没有新时期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新观念的建构,就不可能有新时期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新格局。因此,探讨研究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观念问题,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使命。
作者:西沐 雷茜 单位:1.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 2.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 上一篇:实验室安全规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 下一篇:现代化锻压产业技术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