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策
时间:2022-11-28 10:05:18
导语:高山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山蔬菜一般产在海拔超过800m的地区,高山地区通过种植相应的蔬菜作物,实现蔬菜商品化栽培,以此缓解蔬菜市场季节性的供求不均问题,同时为高山地区的农民创收,提高其生活水平。分析了高山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山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山蔬菜;生产;存在问题;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高山地区,对蔬菜进行栽培时主要利用了生态学原理,因为山地的海拔高,山脉走向不同,使温度、日照、水分等存在明显的差异,对蔬菜生长也具有明显的影响[1]。应根据半高山、高山夏季的气候差异种植相应的蔬菜,进而满足平原地区的市场需求,实现高山蔬菜的可持续发展。
1高山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
1.1种植品种相对单一。高山蔬菜的经济效益无法保障,就现阶段的生产情况来看,主要种植的品种还是围绕着甘蓝、白菜以及萝卜等,其他精细品种所占的种植比例不高。其在淡季无法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在生产效益风险方面,往往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少量品种上市时间比较集中,会产生很大的销售压力,“菜贱伤农”问题经常出现。1.2基地栽培条件落后。在高山地区对蔬菜进行种植时,多数地质条件较差,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对农田保护不足,蓄水灌溉设施不足,对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遇到自然灾害时,没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特别是二高山中,在灌溉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此外,在公路运输方面条件也是有限的,其不利于产地的规模化发展,阻碍了高山蔬菜经济效益的提高。1.3栽培管理技术落后。在高山蔬菜生产中,生产效率不高、应用太多化肥、栽培管理水平较低,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土壤肥力,导致病虫害频频发生,增加了生产成本,产量、品质以及经济效益下滑。因为高山蔬菜的种植技术落后,无法实现蔬菜品种的多样化,虽然在一些高山蔬菜产地已经对蔬菜商品化进行了普及,但是由于高山蔬菜在销售时期正处于高温时节,其冷链系统建设落后,无法有效开发高山蔬菜的潜力。
2高山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构建生态型栽培方式。生态农业指的是将农业打造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其能够将生态、经济以及技术结合起来,根据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在生态学原理的应用下,融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2]。在高山地区中,经营模式应该作出相应的改变,朝着集约经营方向发展,妥善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高山蔬菜,以长江水系的中上游为主,对水土流失的控制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高山的可耕地有限,应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土地资源加强保护,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2.2构建绿色无公害栽培生产。一般来说,高山的可耕地与城市距离较远,在高山中,人少、空气比较清新、土壤疏松、水质较好、富含丰富的有机质,而且酸碱度也比较适中,可以满足各种蔬菜的生长需求,农作物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农药的使用量较少,可看作是一方净土。如果能够加以保护和充分利用,可以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绿色蔬菜生产。不仅如此,由于高山地区的昼夜温差比较明显,对蔬菜作物生长发育以及营养物质的积累十分有利,可见,高山蔬菜具有较强的商品性,营养也比较丰富。在高山地区中,不管是空气、土壤还是水质等,几乎是无污染的,可以实现无公害蔬菜的规模化生产,进而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2.3构建蔬菜产品集散网络。在产地中,对批发市场进行改建,使其覆盖城乡。在大中城市的销售地,可对批发市场、零售市场进行改建。在县级基地中,根据自己的蔬菜产品,建设相应的保障基地。对于全省、周边等蔬菜产品,要建立起公共的销售网络平台,针对全省的蔬菜,收集并及时供求信息,进而健全蔬菜销售体系,提升高山蔬菜的营销水平。2.4构建蔬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对于蔬菜生产行业的相关技术标准等,应该大力宣传,组织菜农根据有关标准进行蔬菜生产,将相关的质量标准按照国际化标准实施。为了保证蔬菜质量,要建立质量检测中心,投入充足的建设资金,将抽检与自检进行有机结合。在农业执法、产地环境方面,加大保护力度,对农药、化肥等进行严格监管,将专业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完成绿色蔬菜的质量认证工作,保证蔬菜质量,进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3结语
由于高山耕地面积有限,自身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需要对生态型的高山蔬菜基地进行科学管理,选择有效的管理方式,加快保护性开发。对于高山蔬菜,由于经济效益的下滑,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引进先进技术,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罗云米.浅谈重庆高山蔬菜应用发展前景[J].长江蔬菜,2009(09):50-51.
[2]万福祥,袁尚勇.湖北省高山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策[J].长江蔬菜,2010(17):1-2.
作者:陈沛丽 单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局
- 上一篇:刑事司法中电子证据取证问题探究
- 下一篇:“不想腐”机制构建障碍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