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可持续发展研究

时间:2022-08-15 10:18:21

导语: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却十分落后,此地区共分布22个国定和省定贫困县。受历史因素,自然因素和体制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此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本文根据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的致贫因素分析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改善途径,以探寻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可持续发展

一、相关理论

(一)贫困带范围的界定

环首都经济圈是指以北京为中心并把这个地域范围向四周延展,以市级行政单位为单元将毗邻北京的张家口市、承德市、保定市、廊坊市和唐山市包涵其中的这部分地区。在明确了环首都经济圈范围后,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就是指在此范围内的所有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环首都经济圈范围内国定和省定贫困县共二十二个,分布在张家口、承德和保定三市,这二十二个县集中连片分布在冀西北呈带状环绕北京周边,即为本文所指的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9年提出一个权威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实际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形成。

二、贫困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贫困分布普遍化

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共包含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2个,占全省贫困县总数的41%。根据2014年河北省各县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可知,贫困带的贫困发生率最低值(博野县11%)也高于同期全国农村和河北省农村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为7.2%和8.5%。由此可以看出该地区贫困普遍化的特征十分明显。

(二)发展水平低差距大

据2013年河北统计年鉴数据统计,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的人均GDP为210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99元,财政收入平均值2522元。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的22个县分布在张家口市、承德市和保定市。这三个市都属于河北省范围内,通过和河北省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直观呈现出贫困带发展水平处于非常落后状态的客观情况。河北省人均GDP为38651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9102元,财政收入平均值4996元。贫困带人均GDP明显低于河北省人均GDP水平,贫困带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收入平均值仅为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省财政收入平均值的一半,可见两者差距之大。

三、贫困带致贫原因

首先是由于贫困带地区开放开发晚等历史因素引起的。此地区紧邻我国首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军事等多方面原因,开放开发比其他地区晚很长时间。基础设施简陋,政策管制严厉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发展的脚步。其次是自然因素。贫困带虽然处于矿产资源丰富地区,如今只有少部分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但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多仍深埋地下,并未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力量。贫困带地处燕山-太行山腹地,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最后是体制和经济因素。贫困带紧邻京津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京津发展的后盾保障,基于维持良好生态环境方面的考虑,国家对贫困带实行严格限制开发的政策,再加上贫困带地区本身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足,劳动力匮乏,客观上不具备带动经济发展的条件和能力。

四、贫困带可持续发展要素分析

(一)人口要素分析

贫困带人口稀少,从贫困带的人口集中系数和人口不均衡指数可以看出贫困带人口稀少的特征,加上人口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迁移流动,对贫困带的人口结构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贫困带的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水平较之前有所提升,文盲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人口受教育层次不断提高,但与全省县域水平相比仍有明显差距。要实现环首都经济圈贫困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可支撑本地区持续发展的人口体系。针对本地区人口分散,劳动力匮乏的人口问题,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政策,例如优化布局,就是按照人口和产业集聚趋势对县域镇村体系进行的空间结构调整,即引导人口集中又加快了城镇建设。大力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素质,只有实现人的发展,才能带动社会向更高的社会模式发展,以实现最后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分析

贫困带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文章之前提到过由于贫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家并未对该地区进行大量的开发,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其他地区,但也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保存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深埋于地下的财富需要人们在今后的开发利用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不仅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贫困带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过度放牧和开垦导致植被资源破坏,土壤风化、沙化、碱化,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我认为贫困和环境破坏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贫困导致人们只看重眼前的利益,以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这是人们不得已的现实之法。但是环境是支撑人类发展的基础,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又陷入贫困的境地。面对贫困带的环境现状,重建和恢复生态环境对改善脱贫,增强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经济要素分析

贫困带产业结构落后,经济增长乏力。第一产业以传统种养业为主,生产条件差,生产结构单一;第二产业以资源型工业为主,但是没有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整体滞后。对贫困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还具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保证经济发展在数量上的增加,还应注重质量的提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对贫困带的结构优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布局。加快推进县城建设,建立起经济繁荣的中心城镇。第二壮大产业基础,强化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作者:赵梦洁 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武义青,张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理念、前景与路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80.

[2]张云,赵一强.环首都经济圈生态产业化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2(4):69.

[3]姜石良.河北省环首都地区与北京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2011(9):89-91.

[4]童玉芬,尹德挺.西北地区贫困人口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