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7篇

时间:2022-08-15 09:31:45

导语: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7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7篇

第一篇:城市湿地对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在城市建设的景观建设中,湿地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在突出城市居住环境的发展中,更要注重城市湿地在人工支撑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精神文化系统等多方面的因素,更好地实现城市湿地建设在人居环境中的综合作用,为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湿地建设环境。

1城市湿地以及城市人居环境的相关概述

1.1城市湿地

湿地的定义有很多种,但现在为多数国家接受的是《拉姆萨尔公约》中提出的定义,它包含的范围很广,具体规定为:“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3大生态系统。而城市湿地作为科学名词,孙广友等人在《城市湿地研究进展》一文中给出了简明定义:分布于城市(镇)的湿地称为城市湿地,其中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的各类湿地。城市中的各类湿地以其丰富的功能为人类提供了多种有益的服务。

1.2城市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中“环境”是平台,“居”是行为,“人”是主体,即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城市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划分的5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的中间层次,是包括城镇到大城市的中等规模的人类聚居,同时也是人类影响、改造自然环境最强烈的地方。从内涵上看,城市人居环境具有多元性,既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经济问题,其质量好坏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

1.3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从目前最普遍的可持续发展观点来看,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应该是指城市的人工聚居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协调、持续的发展。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下面几层含义:城市住区系统可持续发展;城市人工支撑系统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精神文化可持续发展。而这个多元素人居环境系统建设的目标就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城市湿地对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的理论演绎

2.1影响机制与模式

城市湿地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受惠于城市湿地,城市湿地以其富有生机的湿地多样性、健康的综合服务功能等为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也受制于城市湿地,随着湿地本身情况的不同和人类作用下产生的不良变化,可能会给城市人居环境带来制约因子和不利因素。而这两种关系往往是共存的,并且是一个长期变化的过程。所以一旦了解掌握这一影响机制和模式,就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趋吉避害,逐步实现城市人居环境以及城市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2.2影响途径与方式

作为城市生态环境重要基础的湿地,具有多种服务功能,但是只有这些功能健康运行,充分发挥,才能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良的保障。一旦城市湿地功能退化,所带来的影响将直接制约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以提供水源这项功能为例,湿地历来就是淡水的主要来源,城市湿地退化导致水文循环“短路”,导致我国城市缺水情况十分严重,继而会影响到城市住区的建设、社区水景、城市风光及各种水利工程的兴建,严重的会导致水、旱灾害频发和危害性加剧,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计乃至生活方式。而且湿地的多项功能并不是孤立的发挥作用,而是组合成一种强大的综合功能。一旦这种综合功能退化就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所以湿地功能的健康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推动或制约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

2.3湿地的综合影响

城市湿地类型、分布状况与数量配置都会对城市人居环境有一定影响。普遍情况是,在较发达的城市难以再找到建城初期那种原始的天然湿地。因此,我们在分类学上将城市湿地定位为人工湿地、半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的复合体。主要包括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四种类型。在城市湿地分布状况上,一般而言有面状、线状、点状三种,在一个城市中往往是以一种分布状况为主,而结合了其他种的分布。不同类型和分布状况的湿地将影响社区的空间形态、道路交通的布局、企业的选址、城市的外观形象等。城市中湿地数量的比例配置也很有讲究,究竟配置多大比例的湿地可以保护水质和生物,建设多大湿地会对区域小气候产生良好的调节,这也是现在湿地与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特别关注点。

2.4湿地多样性影响效果

城市湿地多样性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城市湿地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湿地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方面。湿地生物多样性就是在湿地范围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湿地景观多样性是指湿地景观在结构、功能和时间变化方面的多样性,反映的是湿地景观及其生态系统类型的复杂性。湿地文化多样性是指湿地与人类社会长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多种多样的文化。城市湿地多样性一方面给人们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另一方面,给人们呈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带来鸟类、水禽和绿色植物交相辉映的别样情趣,满足人们的亲水心理。为身居闹市的人们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以及亲近自然、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同时城市湿地还是一个天然的科普教育基地,甚至一些城市湿地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当地的文化,给城市人居环境打上了独特的烙印。

3影响领域

城市湿地对城市人居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住区系统、人工支撑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文化休闲系统5个领域。在居住系统,城市湿地能提高社区生态环境质量、美化社区环境,影响社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在人工支撑系统,湿地为城市供给自来水及工农业用水,有助于发展水运交通、利用水利发电、能源生产等。在生态环境系统,主要为调节城市小气候、净化空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处理城市污染物、提供动植物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在社会经济系统,主要产生由湿地引发的一些相关产业和企业(例如:渔业、旅游业、污水处理企业),提供部分人就业等。在文化休闲系统,提供教育基地、科研基地,湿地景观多样性给人们提供休闲旅游、接触自然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些正向效果是以湿地的健康状况为前提的,一旦城市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功能退化,湿地多样性丧失,就会导致一系列环境恶化的情况,湿地的社会经济价值也会降低,更谈不上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了。

4结语

因此,在城市湿地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中,要形成对整个湿地类型、分布特点、数量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形成对城市湿地与城市人居环境中各种健康要素的整体分析,构建人居环境中经济、社会、精神文化等多个系统发展的需要,并形成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综合模式,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湿地与城市人居发展环境的全面融合。

作者:张开锦 单位:柏景(广州)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第二篇:城市滨水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

1引言

现如今,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逐渐被应用于滨水资源环境设计中,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进行详细探究对于促进城市发展,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至关重要。

2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景观设计一方面指对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保持,必须保持滨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间的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得超越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指通过梳理和营造舒适亲水的滨水环境,给城市滨水空间带来新的活力,带动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例

3.1项目概述与分析

3.1.1项目背景

某新城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十分关键的部分,为了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形象,拉动社会经济发展,该市以滨水景观设计建设为中心进行景观改造活动,以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提升城市品位,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3.1.2新区景观规划定位

(1)显山露水:在新区景观规划中,强调对山脉山脊线的完整性进行保护,同时强调将滨水空间与城市腹地景观相结合,营造高低起伏、疏密相间的滨水城市景观效果。(2)清晰有序:将自然景观与城市形态特征相结合,营造点线面清晰有序的滨水城市景观体系。(3)完美形象:在滨水景观建设中,将城市空间变化与城市建筑的层次感相结合,并且与自然景观风貌相呼应,营造出充满活力的城市形象。

3.2项目总体规划思考与布局

该新区项目基地邻近江河,并且与老城区隔江相望,呈长条形。在该景观基地与水域之间,有高出基地3m的防洪堤,并且还有大量原生河道滩涂。在该滨水城市景观设计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山水景观特征,并且突出生态园林特色,将新区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山水园林城市,如图1所示。在该滨水城市景观设计建设中,在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还应该在文化、商业、空间方面加强突破。另外,还应该在明确项目优势的基础上,深刻剖析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并汲取历史文化特色。在景观设计规划方面,可以将该城区分为五大功能区:(1)运动休闲区: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合理利用区域优势和景观特点,设立城市休闲公园景观、水上运动基地以及露天海滨浴场这几种景观区域。城市休闲公园是城市功能延伸的重要载体,因此,可以通过设计建设水景广场、活动中心、滨江观光长廊、海滨沙滩等配套商业项目,为市民及游客提供观光、休憩的场所,形成滨水眼线商业、旅游中心,吸引游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2)城市海岸区:在景观规划中,充分利用基地自然优势,营造生态体验广场、野生动物栖息、植物博览广场、自然湿地等为一体的自然生态公园,这样能够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滨水景观。另外,还可以规划一些高档商业建筑,比如水疗中心、高尔夫用品俱乐部、咖啡厅等等,将生态景观与商业建筑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形象,而且还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如图3所示。(3)生态体验区:该城市滨水区景观带中部规划生态体验区,是滨水区基础运转的关键。该区域结合城市原有的商业产业基础,并且引入新的商业产业,营造出多功能复合型城市商业消费中心,有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4)绿色动漫区: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还可以开发动漫主题乐园、玫瑰爱情主题园、绿色食品主题园等,为人们创建绿色、健康、快乐的理想场所。另外,还可以将绿色食品作为卖点,集展览、零售和餐饮为一体,使其形成绿色食品体验中心。(5)养生区:该城市养生区设计主要体现“观音文化",设立养心轩、祈福广场、圣水天堂、许愿树、圣莲塔等等,为人们营造出集修心养性、艺术欣赏、朝圣祈福、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养生中心,打造当地特色文化旅游,促进城市经济发展。(6)滨水住宅区:该城市滨水景观带的最南端是浅黄色的城市高尚雅居区,该住宅区交通便利、江面开阔、亲水优势明显,充分体现出当地居住文化。

3.3滨水景观带设计可持续原则的具体体现

该城市滨水景观带设计依据国际化、人性化、生态化的设计思路,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建出将城市建筑、自然景观相协调统一的滨水景观带,将该城市新区打造为集旅游、商业、人居聚集点,打造当地特色文化,充分体现出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特征。在该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块经济的可持续在该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设计师摈除传统的滨水游憩景观的约束,努力营造设计项目可消费与经营的特征,在滨水景观设计方面,不仅致力于整治环境、改善城市滨水区形象,充分体现滨水区娱乐功能,而且还将商业产业开发融入其中,将当地文化、旅游购物、商业办公、人文居住等融为一体。在该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商业产业是增加地区活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带动商业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的提升,使得良好的景观加速产业繁荣,带动城市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循环,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2)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在该城市滨水区设计中,设计师合理利用当地河流原生滩涂景观,建设自然生态公园、绿色建筑等,通过这些自然景观呼吁人们回归自然。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重视水的利用、资源的再生、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等,致力于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流;对滨水区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在单体设计中寻找与整体环境的最佳契合点,充分尊重自然,改善生态环境,营造一个集自然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假日会所、科教中心等为一体的自然生态公园,以及丰富多彩生态体验广场,从而建立起一座生态型城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3)建设开发的可持续城市滨水区建设开发能够直接影响滨水区景观效果,为了确保景观设计建设的秩序性、合理性,应该综合考虑资金周转、景观效果等因素对滨水区景观进行开发设计。该滨水区主要分为六个分系统,分别是植物、园路、商业建筑、灯具、园建小品以及城市家具,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对各个分系统逐一开发。首先,从植物、园路和商业建筑入手,对整个项目进行统筹规划,为场地建设提供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然后再依次对各个分系统进行规划,充分体现出良性循环的态势,真正实现建设开发的可持续特征。(4)视觉享受的可持续该城市滨水区建筑与景观的高度统一,而这也是现代设计的特点与追求。该滨水区景观设计项目从设计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景观与建筑秩序,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将建筑作为重要元素,将建筑的外形、层次、颜色以及质地与场地气质、周边自然环境紧密结合,使得建筑和生态景观元素能够相辅相成,从而形成有机整体。通过合理运用景观,塑造建筑的“艺术形象”,使得建筑景观化,融入景观中,促进建筑、自然和谐统一。另外,从场所精神出发,汲取城市物质与文化的内涵,以景观设计开发的形式去挖掘出场所品质,使得场所能够焕发出新的精神风貌,也使景观在场所中得于共生,自然形成一种建筑景观化,景观场所化的理想模式,实现视觉享受的可持续。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以某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为研究实例,对如何将景观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进行了详细探究。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当前很多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建设不合理,存在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等问题,且工程造价高,不符合城市需求,与滨水景观建设初衷背道而驰。各大城市在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应积极融入生态设计理念,运用生态自然型材料,进行科学规划设计。

作者:魏国 单位:重庆青瓦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第三篇: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策略

1引言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资源消耗与日俱增,环境压力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环保成为全民意识,而节约也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在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环保意识和降低能耗成为了贯彻其中的发展理念,城市园林绿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方式,要遵从这种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2城市园林绿化在节约型社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2.1实现循环利用

城市园林的建设一直存在一个缺陷,就是植被的绿化期与存活期时间较短,因此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还要有资金的支持。这违背了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理念。构建节约型社会,要求城市园林的绿化植被要达到循环利用,发挥它最大的绿化价值,使其利用率得到提高,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能实现绿化效果。

2.2达到合理配置

节约型社会要求,城市园林绿化在视觉效果上要有美感,同时兼顾经济性。在绿化建设时,避免奢侈,尽量达到实用性和美观的结合。在园林的绿化过程中,管理和工作人员要尽可能的增加植被覆盖率,使建设场地与园林的所有配置相适应,从而减少绿化的维护费用,也减低了园林的保养成本,最终可以减少在园林绿化方面的资金投入。

2.3发展生态结构

每一个地域的物种都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群落,城市园林的绿化应该选取本地域的物种或者相近属性的物种,并且合理地改善物种布局,使园林绿化自身成为一个小的生态圈。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是城市本地就存在的植被,在绿化开展之前,对城市的结构要进行较透彻的分析,做到丰富园林绿化中物种,使其具有多样性。这样不仅能够稳定城市的物种结构,还能加强物种自身的恢复能力,降低园林绿化可能产生的破坏。同时,园林绿化中的薄弱环节,要通过合理地规划和物种的调整来解决,保证园林的多样性物种结构。这样,园林绿化建设就实现了群落的结构合理化,让绿化建设富有层次性,使城市园林的发展具有持续性。

3城市园林绿化在节约型社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3.1绿化方法不专业

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园林建设的相关管理人员对于城市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都没有很深入的了解,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不够。在实际绿化中,只强调植被覆盖率的多少,忽视城市园林在绿化效果和绿化功能上的作用,使园林的绿化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从而阻碍了城市绿化建设的总体进程。例如,在个别城市进行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只重视植被的价格,价格越高,植被越好,使植被的维护费用高居不下,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偏离了城市绿化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有一些管理人员大批量地引入外地物种,这些物种没有进行前期的试育,不适合生长在本地环境,不仅成活率低,也影响了其他本地物种的生长,影响城市园林绿化的整体效果。在实际的城市园林中,园林的整体性和它内部的和谐性经常被管理人员忽略,使资源造成浪费,成本也增加了,只是城市建设中的“面子工程”。

3.2规划意识不科学

城市园林绿化的合理规划直接决定了园林的绿化价值。合理规划不仅包括前期经过考察、分析得到数据,也包括与绿化园林的建筑达成和谐,使绿化效果达到最优。城市园林的规划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让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进程向前迈了一大步。然而,规划意识的缺乏或者不科学,却直接产生了反效果。在一些城市园林规划中,工程师只是依照西方风格或者时下最流行的风格进行园林设计,他们采用照搬或者雷同的方式来建设城市园林,没有提前的考察工作,也没有规划意识。即使有了初步规划,也存在着错误的意识,认为植被覆盖率增高就达到了目的,至于绿化效果则可以不用过于重视。这使得很多城市的园林绿化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

3.3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多数城市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上的管理机制缺失,没有设定统一的绿化标准,使园林的绿化效率没有办法提到提高,增加了园林建设成本的投入。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更多注重的是植被的栽培,从植被的选取、运输到栽培,管理人员都是小心翼翼,并且每一步都会做到最好,而植被的维护和日常管理却被完全忽略了。城市园林缺少维护和管理就会失去它本来应有的绿化效果,达不到城市对于城市园林的要求,因此要重新进行园林绿化,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仅浪费了资金,也浪费了城市的土地资源[1]。

4城市园林绿化在节约型社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策略

4.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

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必须构建节约型社会,这是一项基础工作,也是长期工作。节约型社会不仅能够缓解我国的人口压力、环境压力,使资源缺乏、环境紧张的情况得到改善;还能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造福后代。在当代的城市发展阶段,多数人都有比较强烈的环保意识,但却对节约型社会的了解还不够充分。我国的资源丰富但人均拥有量少,加之我国的产业结构以发展农业和工业为主,对能源的消耗量极大,这些都迫切地需要我国尽早的进入节约型社会。为了让人们的生态意识更强,要大力宣传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出力,也要在具体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得以实施,让人们感受到节约型社会给他们带来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4.2合理规划城市园林

城市园林建设者要对园林绿地进行科学地设计和规划,遵循植物本身的生长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有选择性的引入外来物种,对它们的生长环境和习性等作全面的分析,不要违背物种的自然生长规律。在建设风格上,工程师应该从当地的人文出发,在达到城市园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让园林充满文化气息,或者有较突出的特点。

4.3创新可持续发展观念

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植物的选择和规划。因此,在进行植物选择时,应考虑植物的成本以及它的生长习性等因素,工作人员可以多选用乔木类物种,不仅成本低,适应性也强,适合大面积的种植。工作人员利用栽种复层的种植方法,使园林更富生态效益,同时绿化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地带。

4.4改善管理方式

在管理城市园林的工作中,要制定具体的绿化指标,采用有效的管理方式。将园林绿化与园林管理放到同等地位,用科学的指标来评测园林的实际绿化情况。同时,要实现园林绿化一体化式的工作流程,每个步骤都有相应的责任人,只要出现问题可以直接问责[2]。

4.5控制绿化成本

节约型社会对于园林绿化的要求是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绿化价值。这里的降低成本只靠某一个环节的缩减是达不到的,而是要在选种、栽培、维护等多个方面来考虑,设计一个经济实用的绿化方案,以控制住城市园林的绿化成本。

4.6增强效益意识

在城市园林的绿化中,要按照城市的性质、特点、发展情况等来规划园林设计,可以遵从街道的走向设置绿化带,也可以根据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街心花园。城市园林的绿化不仅是为了实现生态效益,还要实现经济效益和实用效益,需要在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最多的效益。

5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在节约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下,有了新的挑战,这是让城市园林符合城市化建设的一个有力举措。即使目前的城市园林在具体发展中存在着问题,但是只要有相对应的策略去解决,就可以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来构建节约型社会。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可以加大对城市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创新建设理念,将城市园林绿化作为一种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伟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道路绿化管理站

第四篇:西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分析

一、引言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与变化,都依赖于某种力量的作用,这种力量,有的来自外部,有的来自内部,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也一样。”经济发展的动力包括了外生型动力与内生型动力,其形式多种多样。我国西部的资源型城市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所作出的贡献不可低估,但伴随资源枯竭,传统西部资源型城市不得不面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动力角度分析,仅仅依靠外生型动力已经不够支撑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内生型动力的发展,并与外生型动力相互结合协调运用,才能使地区经济复苏,走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外生型动力

所谓外生型动力,强调的是利用包括经济政策、制度、政府投资、外资投入等在内的外部条件和力量,对当地经济产生推动作用。“这样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力的投入,是一个‘自外而内’的过程”[2]。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外生型动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政府作用。由于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大多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主导地位。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样重要。需在科学分析西部资源型城市发展症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作用,进行政策的设计和调整。其推动力体现在,一方面,通过政策设计,逐步培育西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能动性,加快自身体制、机制转变和改善;另一方面,在增强西部资源型城市支持力度的同时,改进和完善支持的方式与机制。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以改善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发展环境。二是财政支持。在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中,一方面,存在现有矿产资源储藏量基本能够维持企业运作的情况;另一方面,存在资源枯竭严重,经济走向衰退的情况。对于前者,虽然目前矿产资源储量能够支撑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大多资源型企业很难走出生产和经营的困境,使其发展受资金的影响作用。对于后者,经济走向衰退,资源型产业面临破产,则更加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和战略的调整,实现资金使用集中化,逐步消除西部资源型城市的资金瓶颈。同时,还需要政府和外资向西部资源型城加以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支撑。三是外部环境。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促使社会经济发展要素间相互联系日益紧密,西部资源型城市在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收获了发展的机遇。“地方市场保护将被逐渐消除,封闭的市场格局将被打破,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西部资源型城市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和资金创造了外部条件。”[3]因此,西部资源型城市需要把握历史机遇,有效推进发展动力的内化。

三、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内生型动力

内生型动力是通过“挖掘区域内部的资源和潜力,积极调动区域内的企业和劳动力,而实现的‘自内而外’的发展”[2]。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内生型动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由于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质,资源型产业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资源的保障和供给将直接制约和影响城市的发展。由于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的问题终究需要面对,这将对西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可避免的制约和影响。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直接对城市水资源、耕地资源和大气环境等方面造成影响,成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二是经济结构问题。资源型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要实现相互协调,少不了合理的经济结构。对于现代化城市而言,以商业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应处于城市经济的重要位置。然而,西部资源型城市因优势资源而兴起和发展,资源产业自然成为主导产业,无疑对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同时,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国有经济在资源型城市中占有高比重,造成西部资源型城市在市场化进程中经济活力难以发挥。因此,在西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形成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经济结构,是西部资源型城市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三是社会保障能力。社会保障能力是西部资源型城市保障经济良性发展的助推力。由于西部资源型城市以资源产业为主导,决定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较高比重。伴随矿产资源逐渐减少,资源型企业走向破产难以避免,这造成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加之经济结构单一、中小型企业发展滞后,使得城市消化就业人口的能力偏低,城市失业率相较于其他城市而言高很多。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因此,西部资源型城市必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其社会保障能力[4]。四是人力资源水平。在知识成为生产力的今天,经济的发展必然依赖于知识资源的占有。而人是发展的主题,人力资源自然充当了知识资源的重要载体。目前,西部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状况令人担忧,人口素质偏低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制约。由资源型城市本身特征所造成的劳动力素质偏低、高精尖人才的匮乏、人才流失、人才引进困难等等,这些问题将成为西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此,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西部资源型城市所蕴藏的重要力量。五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发展的驱动器,城市的科技实力、知识进步与创新能力,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效率。资源型产业作为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的主导,其科学技术的优势并不突出,资源型城市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与东部沿海城市相距甚远,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动力尤为不足。因此,要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成功转型,技术的引进、推广与创新势在必行。

四、内外动力与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内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内外因相互协调,才能促使事物的发展顺利进行。在西部资源型城市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外生型动力作为必要条件,通过内生型动力起到作用,而内生型动力作为经济改革中的根本动力,也同样需要借助外生型动力,才能推动西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1.外生型动力的推动性作用

在西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外生型动力是必要条件,而非主要条件,起到的是推动性作用。以政府作用为例,政府通过宏观调整为西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改革指明方向,推动经济改革的速度。但若是宏观把控有误,则易产生负面效果,反而会减缓城市经济发展的脚步。又如资金支持,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主导产业的延伸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和外部资金的注入;而对资源枯竭造成经济效益减退的企业来说,外部的资本的注入,更是成为推动发展的巨大动力。但必须清楚,外生型动力的推动作用必须建立在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否则会导致经济运作机制的紊乱,进而影响生产率的提高。

2.内生型动力的根本性作用

外生型动力具有强制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无论是资金支持、政策倾斜,还是开放的外部环境,最终需要依靠本地的企业和本地的劳动力齐心合力,才能使各项优势发挥到最大作用。可以说内生型动力在西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中起到的是根本性的作用。西部资源型城市需要自我消化和重组所有优势资源,在自己身上实现对外部有利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自我造血”,营造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3.内生型动力与外生型动力的相互协调

对于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内生型动力是马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外生型动力的推动作用则可加速改革与调整的速度。需要看到,内外动力发挥作用,必须相辅相成。没有外生型动力,内生型动力就犹如“光杆司令”,孤立无援;若缺少内生型动力,那么外生型动力就是无源之水,短时间内可达到止渴的作用,但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则收效甚微。所以,在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内生型动力与外生型动力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才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出路。

五、结语

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的领域涵盖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多方面,从西部资源型城市特质看来,还面临着诸多制约。虽然在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中,依靠外力的作用是必要的,国家层面给予了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支撑,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依赖“输血式”发展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血液”并不会是永远的、无限的,外部输血虽然在较大程度上奠定了西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资源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但却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输血式”发展无法长久维系的情况下,依靠内外动力相互协调带动的“造血式”发展便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作者:青雪燕 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第五篇:生态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城市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表现,是规划概念的一种提升,是人民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如果在未来经济社会依旧不断地快速发展,世界上的人口数量也不断地增长,那么必定会造成整个社会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对于那些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现象将会更加明显,这个时候,城市规划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建设一个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市,同时为了长远发展,实现整个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1什么是生态城市

所谓生态城市就是指依照一些生态学的知识和原理来对城市的架构进行设计重组,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它强调人类与社会、经济、自然等的和谐共处,并希望通过高效地利用自然界中的资源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而建设一个完善的、可持续化发展的新城市。

2我国的城市环境现状

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环境保护事业,但是城市整体的污染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其中最严重的要数水污染,由于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不同城市的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燃烧使得空气污染也十分严重,大部分城市的Pm2.5指数居高不下,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的后期不恰当处理更是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与此同时,生活在城市中的民众也因城市污染患上了不同的疾病,所以说,我国城市的现状不容乐观,加快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也是势在必行。

3实现生态城市可持续化发展的意义

从本质上讲,人类的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好坏,所以说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是城市人首当其冲的重任。同时,国家只有将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彻底嵌入到社会工作的大布局中,使得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才能使整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使我们的国家早日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那样的话人民的生活也会更加的幸福,因此实现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化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4实现生态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4.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做到人工建设与自然恢复双管齐下

城市往往是人口的聚集地,居民日常生活时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出行时车辆产生的汽车尾气等对生态环境来说是巨大的压力,同时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使得城市及其周遭的大气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加快建设生态城市的当下,必须同时抓紧人工和自然这两只手,充分发挥两者互补合作的作用,将不可分解的生活垃圾回收集中处理,尽可能地降低对生态的危害,加强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对私家车出行采取限号的措施,将加快旧城改造与改善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相结合;将关停改造高耗能企业与提高植被存活率相结合;将宣传生态城市信息与优化植被组合相结合;将借鉴其他先进城市或国家成功经验并自主创新与推动自然环境自我修复相结合等等。只有“前后夹击”,采取高效组合的措施,才能使生态城市的规划得以真正实践。

4.2提高市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市民居住在生态城市里,是生态城市的最直接接触者,他们自身素养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生态城市建设者将城市建设成一个和谐、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但是市民却素质低下并缺乏环境保护意识,那么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完全等同于白做,所以提高市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十分重要。对此,学校应在日常的学习中加强对学生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定时开展讲座,向学生宣传相关知识,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相对应的公益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当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各种传输媒体,以此将各种环境保护的知识向市民传达,使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从而自觉地加入到生态城市建设的队伍中去。

4.3提高城市管理者的综合素养

作为生态城市的管理者,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影响着城市未来的走向,但是一些城市的两道者为了追求眼前的一丁点利益,而置长远利益于不顾,他们为了追求业绩,不惜以生态环境为代价,长此以往,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会变成泡沫,因此,作为城市的管理者,他们必须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时刻牢记自己的重任,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能顾和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化发展相适应,考核部门也应当将领导者对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化发展所有的功过记录下来,作为年终考核的项目之一。

4.4建立行之有效的规划机制

建立并完善与生态城市规划的相关机制可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依照,同时也将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减少一些城市过分追求政绩的虚假作为。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法律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建立并完善有关机制,以政治方向为引导,经济方向为激励,文化方向为助力,法律方向为约束,让各界人士不可小视生态城市的建设,让一些不正之徒不敢从中隐瞒作假,让建设生态城市共享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

4.5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步伐

城市的经济发展不能只能依赖单一类型的产业,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所以为了推动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转化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多种类型的产业共同发展,要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等其他第三产业,同时将高污染的产业搬离市区,并逐渐淘汰高污染、高消耗的工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型的清洁型产业,使生态城市能够以多种产业结构齐头并进的新面貌发展下去。

4.6改善城市发展问题,提高城市软实力

城市人口过多必定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也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当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将人口出生率保持在合适的比例内,同时控制外来人口的数量,使得城市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城市生态环境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政府也应该加强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发展型人才打下基础,也为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应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对于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应定期派专人进行维护,使得这些基础设施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升生态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5结语

实现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要兼顾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它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百利而无一害,而作为社会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也应当为它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也相信,在未来,我们的城市会变得更加美好,人民将会过得更加幸福,我们的国家也会更加富强。

作者:王晓霞 单位:新疆通艺市政规划设计院

第六篇: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与用地、用水以及能源匮乏等方面存在的矛盾也日益加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园林绿化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人们观念上与认识上存在的偏差,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园林绿化往往只重视视觉形象,忽视了环境效益,导致水资源与植物资源被大量浪费,同时还增加了园林绿化的成本。节约型园林绿化主要是指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以及健康持续发展等环节,严格遵循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合理利用的原则,最大程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进而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建设节地型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节地型园林绿化主要是在保障城市绿化用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进而走节约型的绿化道路。在建设节地型园林绿化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设节地型园林绿化时,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园林绿地,最大程度地提高园林绿地的综合效益;其次,建设节地型园林绿化时,应该充分挖掘土地的潜力,可以通过大量种植乔木等方式,结合城市的道路、停车场以及屋顶等设施绿化与立体绿化,从而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1];最后,建设节地型园林绿化时,应该倡导屋顶花园、墙面绿化以及垂直绿化等节地型园林形式,充分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最大程度发挥园林的生态功能,进而达到最佳的环境效益。

2建设节土型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随着我国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土壤资源将会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城市园林绿化的土壤主要来自于山地或者是农田,而大量的园林工程必将对山区与农村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严重时则会破坏山区与农村的生态平衡[2]。此外,城市园林建设中为了追求视觉效果,会堆砌大量的高大土丘,而这些堆砌土丘中植物的成活率相对较低,需要人工灌溉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而这不仅会增加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本,同时还会导致巨大的水土资源浪费。建设节土型园林绿化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设节土型园林绿化时,应该尽量保持场地原先的地貌特征,减少从山地或者是农村中运土,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努力做到土方就地平衡;其次,建设节土型园林绿化时,应该尽量避免对城市的地形进行大规模改造,充分利用场地的表面土作为种植土,并对所种植的苗木进行回填,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土壤资源缺乏的问题,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地保存土壤中原先存在的生物物种。

3建设节能型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性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节能型园林绿化建设逐渐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热点。建设节能型园林绿化时,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比如风能、太阳能以及水力能源等,采用这些资源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仅能够节约现有的资源,同时还能够实现安全清洁的园林绿化建设。特别是对处于郊区的公园或者是高速公路区域进行绿化时,应该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资源,解决园林的照明以及灌溉等问题,实现绿色园林建设,进而还还能够减少管网的投资成本[3]。

4建设节林型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节林型园林绿化的建设主要是指在遵循“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对园林建设的各种材料进行合理使用,从而减少各种废弃材料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因此,在建设节林型园林绿化的时候,不管是自然材料,还是人工材料,都应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并实现对其的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减少各种废弃材料对环境产生的影响[4]。此外,在建设节林型园林绿化的时候,应该重视利用地方材料、传统工艺以及环境友好型的材料,这样能够减少园林绿化建设的成本,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进而突出园林绿化的区域景观特色。

5建设节水型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水资源相对较为匮乏,而近几年城市中的水资源消耗量却日益增加,这就导致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用水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因此,建设节水型园林绿化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建设节水型园林绿化时,应该重视对雨水、过路水以及地下水等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尽量做到开源与节流相互结合,同时兼顾节灌蓄补。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水资源较为匮乏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6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也是推动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工程。因此,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者与管理者,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特色的节约型园林绿化,真正突出当地的景观特色,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涛 单位:息县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站

第七篇: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前进和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纵观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对此,我国应该吸取了相关的经验和教训,正确认识到先发展后治理的问题。在我国国民经济提高的过程中,人性化方面的需求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如何为人们提供优质、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空间就需要充分发挥园林绿化作用。想要促进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将城市发展与园林绿化有效结合在一起,将节能减排充分落实于实际之中。

1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1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工业革命后,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以及物质的欲望逐步增加,采用各种不合理的手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资源进行大肆的开采和获取,导致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想要提高城市品号,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就需要从城市园林绿化入手,实现人与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1.2促进城市生物多样化的发展

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从而不可避免的对城市生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提高自然环境质量,自然城市生物种类也逐渐增多,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而且还提高了地域文化,从多方面体出现了城市文化的特殊性,从而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2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定位问题

首先,忽视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在实际中,很多城市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只注重其景观作用,不考虑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一味的追求视觉享受,因此降低了城市园林绿化对环境的改善作用,浪费了土地资源;其次,支出巨大。很多城市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只重视建设而忽视后期的养护工作,建设投入虽大,但是却没有花费在有用的地方;再次,将园林绿化作为面子工程。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具有审批环节少,施工时间短,干扰小等特点,因此成为了面子工程的载体;最后,园林绿化过渡奢侈。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城市的居住区绿化日益奢侈,很多开发生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将绿化环境作为卖点,以此获得更多的回报。

2.2规划设计理念问题

首先,从城市规划角度上来见,由于忽视了园林绿化对环境的需求,很多城市将园林绿化设置在了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地方,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建设成本和后期养护成本。绿化用地的不合理配置,导致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规划的多变性也是浪费城市绿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次改造城市道路,随意调整绿地,忽视绿量等,因此对绿地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次,从城市设计角度上来说,很多设计人员将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景观进行设计,增加了工程建设成本,降低了城市绿地的综合效果。园林绿化不仅可以代表着城市形象,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这城市风貌。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并不到位。根据相关的规定,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标准为35%,而实际中很多城市的园林绿化率并没有达到标准,这与人们的不重视以及城市用地较少有着紧密的联系,导致城市发展规模与园林绿化不相符。

3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促进园林绿化走上节约型道路

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稀缺,环境质量恶劣,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更加严重。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走上节约型道路。对此,首先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生态美学意识,加强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树立生态意识,建设与自然规律相符的绿地形式;其次,在生态优先、以绿为主、综合效益全面发挥的原则下,城市园林应该合理减少大面积的硬质监管,严格按照相关的绿地建设标准,对建筑规模和绿地进行有效的控制。

3.2严格以节约型社会为指导,加强管理园林建设过程

想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就需要在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城市园林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设计规划的合理性,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将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理充分落实于整个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同时,还需要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综合效益,使城市绿地不仅具有较好的服务功能、防护功能、生态功能,而且还能够提高城市文化内涵,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此外,在城市园林绿化的而建设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资金的投入力度,保证园林绿化的管理资金,使园林绿化的养护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

3.3采用新进技术,积极创新,提高园林绿化的综合效益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选择生命力比较强、具有稳定性的植物群落,减少外部因素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在选择过程中,最好以乔木为主,选择地域特征明显、适应性强、成本低的树种,大力发展立体绿化,垂直绿化,通过利用立交桥、房屋建筑等增加绿量,以此增加绿化面积;根据园林绿化的位置,例如城市边缘地带、河道两岸等,充分利用当地野生植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园林绿化的养护成本;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尽量采用建筑节能的技术和材料。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对园林绿化技术进行改造,提高机械化程度,做好绿化生产的吸收工作。做好园林绿化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加强力度研究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只有依靠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大胆创新,才能为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3.4促进节约型城市园林的法治建设

法律是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有力保证。对此,首先就需要针对于园林绿化的建设做好立法工作,保证每个城市的园林绿化能够在同一的规范要求下进行,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标准,要求园林绿化的建设必须符合相关的标准,以此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有效性;其次,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必须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与相关的小区、地方政府等签订相关的管理协议,积极开展原来绿化的评价活动。

4结束语

在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走上节约型道路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掌握我国园林绿化的现状及其问题,并针对于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余峥 单位:乐山市城市绿化维护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