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生态体育城市的构建
时间:2022-12-11 08:21:02
导语: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生态体育城市的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是面向未来,具有精心的组织、系统的规划、科学的指导和优良装备的城市,并且是一个已为可持续发展制定了相应发展计划的城市,它包括了:城市管理的精心到位、城市对资源的节约高效使用、城市发展的全球性战略眼光、城市的生态系统规划和建设。进入21世纪,伴随可持续的发展思想在全球各个国家广泛传播,学者的研究已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研究深入到实践研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正是得益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广泛传播。据《2013-2017年中国生态城市规划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数据表明,从1996年开始,全国各地城市推出各具特色的一系列生态城市的建设方案,对直接推动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80%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目标。生态城市(英文:ECO-City),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伟大创新之处是深刻反思、扬弃了传统的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化运动,是人类自觉寻求克服“城市病”、并引导人类从灰色文明走向绿色文明的思想和行动指导,体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协调。其本质上遵循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增长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有机融合的多元发展模式的转变。它体现了城市发展理念中传统的人本主义向理性的人本主义的转变,反映出城市发展在认识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上取得新的突破,使城市发展不再是仅仅简单地追求物质形态上的发展,更是关注到精神和文化上的进步,即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生态城市的建设,其特点和目标是基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标准的生态城市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高效性、区域性、整体性、持续性、和谐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
国家级生态城市要求厦门市的80%的区必须达到国家生态区建设指标并获得命名,区下辖80%的镇必须达到国家生态镇建设指标并获得命名,辖区80%的行政村必须通过市级以上生态村命名。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岛外的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涉农区已全部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区考核验收,岛外辖区的14个涉农镇已全部获得国家级生态镇的命名,另厦门辖区156个村(社区)中已有146个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生态文明为生态体育建设提供了指导和依据。生态体育是厦门市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体育与生态城市的建设密切相关,是一个新的发展理念,促使深刻的体育发展变革,它涉及自然环境的生态建设、体育发展观念、生活方式等多层面的变革。生态环境与体育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体育活动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时时刻刻受到生态环境影响与制约,体育活动也无时不刻在的改变着城市生活中自然环境的面貌,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体育活动与环境协调发展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永恒主题。调查表明,厦门市为实施构建生态体育城市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保障
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建立,离不开政府持久和坚定的支持。厦门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文明兴市,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的理念。
2.2生态与体育发展空间规划的融合
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是以最少的空间开发区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城市规划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调控。规划生态体育运动的场地设施,应该加强城市、街道、社区中的体育区域合理布局,不仅能让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位居民充分享有绿色户外运动空间,且能进一步每一位居民提供全民健身服务的基础保障。最终实现与城市的人口分布、功能规划布局和生态环境条件互相协调发展,确保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更大程度地提高。调查显示,从2011—2014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到全民健身经费共达6.24亿元,年均投入超过了1.5亿元。现有各类体育设施5501个,体育场地总面积74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2平方米(数据来源: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位列福建省第一位,已初步构建了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以上的大型体育设施规划。目前已着手组织各界有关专家对《厦门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进行修编,将为构建厦门市提出的市民“十五分钟健身圈”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在调查中了解到,厦门市在规划城市体育生活圈、布置体育资源时,充分考虑到城市文化的特点、背景及其对体育项目开展的影响,着重发展一些符合或突出本地地域城市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设施。目前,已形成较具特色和影响力的项目有:厦门国际马拉松、国际沙滩排球、沙滩足球、国际帆船、国际自行车等赛事。厦门是典型的山、水、城空间相融合的城市,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与厦门岛是辅城与主城的关系。水面、山体和绿地既是四个辅城内的有效分割,也是有效串联,对城市生态系统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天然的帮助,同时对特色鲜明的组团城市建构创造了有利条件。2011年4月,厦门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之一提出“开设绿道—打造厦门城市建设的一条新道”。同期,就开展了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建设,建设以结合新城、小城镇建设及溪流整治重点全面展开。2012年初,国家住建部正式下文把厦门市列为全国第二批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项目示范城市。厦门市以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依托厦门岛山体、环岛、湾区等资源,已逐步形成高品质、完善的绿道与慢行系统,最具代表性的是厦门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2.3宣传全民健身生态保护意识和组织活动
调查了解到,厦门市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正式出版了《厦门市中小学环境教育知识读本》,定期组织开展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环保活动,全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90%以上。厦门市市委、市政府把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全市各中小学每年坚持开展不同形式、不同载体、不同主题的环保宣传活动,弘扬生态文化,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使创建生态市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实现城市生态体育的发展,必须在社会中广泛宣传和普及生态意识,倡导城市发展的生态价值和提升城市发展的健康发展理念,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厦门市为实现城市生态体育的发展,在宣传方式上,通过宣传册、电视、电台、报纸和互联网等进行宣传普及;在宣传形式上,通过日常教育、学校与社区教育等形式进行宣传,使生态教育、全民教育与终身体育融为一体;在宣传手段上,通过富有特色的生态体育节、生态教育行动计划与生态体育示范工程等活动来进一步普及生态体育意识。调查得知,截止到2015年7月,市、区两级的体育职能部门通过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群众体育组织,强化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使得全市90%的社区(村)已建有社区文化体育协会,这些协会广泛开展适合社区特点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群众广泛参与的文艺表演、知识竞赛、体育健身、科普宣传等文体活动,让社区能充分发挥城市与社区生态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场地的作用。
3拓宽城市生态体育空间,加强生态体育城市的建设
3.1依托赛事,生态体育城市的起步
厦门从2003年起连续12年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该赛事连续五年获得“国际田联路跑金牌赛事”的称号。厦门的赛道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赛道之一,沿海的环岛路依山傍海,风光优美,景点星罗棋布,道路平坦宽阔。厦门市历年的“国际马拉松”赛事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元素聚焦赛事,不断注入新理念,确定以旅游,生态为基点的宣传元素,吸引了国内外知名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的参与。同时进行的市长论坛、国际路跑大会的年会、赛事的摄影大赛、拉拉队大赛、化妆马拉松、花车巡游等一系列的配套活动,让全体市民都能参与其中,提升了市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该赛事从2003年的1.2万人的参赛运动员发展到2014年的7.7万人(数据来源:厦门市体育局),厦门市民的全民健身的参与度持续升温,在环岛路上时时看到市民们健步走和跑步,骑行的身影,美丽的赛道是对生态的保护和体育的完美融合,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美景,还有锻炼时愉快的心情。毫无疑问,马拉松赛掀起了新一轮“环境革命”,最终受益者是老百姓,因为市民将拥有更优美的生活环境,但马拉松赛带来更重要的效应在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因为马拉松赛的成功举办,使得厦门多了一张城市名片,这张名片需要通过不懈改善各种软硬环境去呵护――这种巨大的压力,将成为推动城市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调查表明,厦门国际马拉松的赛道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该赛道的设计是与城市道路的有机融合,使得体育赛事向城市空间扩展,向城市生活场所延伸,以此形成以自然环境和广阔城市空间为体育竞赛舞台背景的“景观赛事”。赛事在吸引更多市民参与赛事活动的同时,也展示了厦门的城市形象和生态体育文化。
3.2公共自行车系统—构筑全民生态体育理念
调查显示,2014年7月25日,厦门市岛内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投入使用;截止到2015年7月,岛内的思明区和湖里区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一期工程共建有355个站点,7000辆自行车投用,通过对旧系统的升级改造,让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线路和站点不断向社区延伸,为市民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可以预见,未来的厦门市岛内将形成与公交、地铁有效衔接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与此同时,2013年7月中旬,厦门市岛外的海沧区政府率先投建公共自行车系统,并在2013年9月1日,第一期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公共自行车系统已覆盖全区的海沧、新阳和东孚三大片区,累计建成绿道总长163公里,建成公共自行车道163公里、设立站点130个、配备自行车3200辆、办卡3.6万张,有18%的生活区市民办理了公共自行车易通卡,锁柱的使用率高达每天6次,部分站点最高超过每天30次,累计骑行总量约344万人次,日均骑行约6056人次。调查中了解到,海沧区政府计划在2016年5月建成150个站点,公共自行车增加至6000辆,重点打造富有特色的景点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一日游游玩线路,该线路不仅可以让游客和市民利用公共自行车系统出行,还可享受到城市景观和乡村田园风光。生态环境是公共自行车运营源源不竭的生命力,海沧区利用独特的海湾,规划与建设了首条公共自行车系统,使海沧湾公园、市民公园和乡村景点得到有效地串联,吸引了广大市民和骑行爱好者走进海沧。在对海沧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访谈中了解到,海沧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将组织社会力量来探索其运营模式,从单纯的骑行自行车,提升到与运动休闲、旅游和便民服务等相关业务联动起来,借此带动旅游观光自行车服务业、户外运动休闲、自行车户外用品、海沧湖游船和广告等相关配套服务产业。调查表明,厦门市所倡导“公共交通为主导+步行与自行车共衔接”的绿色低碳出行模式,是厦门市列为缓解“行路难”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程,作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战略部署的实践与行动项目,厦门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已经进入建设发展阶段。它不仅为厦门市民的出行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时,也提供一种健康休闲的运动方式。
4结语
体育活动是和自然环境紧密相联的,自然环境无时不刻为一个城市的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各类所需资源。随着市民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高和生态意识的逐渐增强,一般性的体育锻炼已不在能满足市民的需求,而是发展为对体育活动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即体育锻炼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生态体育城市的构建对于平衡“人的全面发展—体育—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形成健康、和谐的关系提供了较好的切入口,并促进城市现代体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中,生态体育城市的构建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厦门市在今后的生态体育城市的构建发展过程中,应继续加强城市社区生态体育活动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制定城市与社区生态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来合理布局体育活动区域,拓宽方便市民使用的户外休闲体育健身空间,为生态体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
作者:邱冠寰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
- 上一篇: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 下一篇:浅谈企业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