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9篇

时间:2022-12-08 02:56:09

导语: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9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9篇

第一篇:中小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就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来说是经济发展,另外经济还要可持续发展。从微观上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本文也着重从微观角度也即是从中小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探讨其发展模式。

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一是“前提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其主要目标是提高生活和医疗卫生水平,以及提高社会的平等性,确保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求得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既要重视数量增加,又要重视质量提高,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强调把数量增加建立在质量提高的基础上。二是“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与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同于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必须强化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三是“目的是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综合性、协调性和整体性,寻求的是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人口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前进而不是倒退的,但是,环境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因此中小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环境保护。保持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性,是中小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三、甘肃省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甘肃省一直以来是国家工业基地。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经济重点围绕着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对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策环境逐渐宽松,中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强调: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因此,甘肃省中小企业经历了限制、自由、支持、扶持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中小工业企业显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日趋严峻。甘肃省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而主要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技术进步缓慢、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治理措施少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中小工业企业将会因为缺乏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支持而无法保持高速增长,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所以,化解中小工业企业快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不仅关系到已确立的近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甘肃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四、甘肃省中小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当前,德国、日本等国都大力倡导建立循环型社会,已经走到世界前列,甘肃省中小工业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可以借鉴这些国家。

(一)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

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杜邦公司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致使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二)工业园模式

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典型代表是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该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以这4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保的良性循环。

(三)回收利用体系

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有1.6万家企业加入。它将这些企业组织成为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回收企业进行处理。任何商品的包装,只要印有它,就表明其生产企业参与了“商品包装再循环计划”,并为处理自己产品的废弃包装交了费。“绿点”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谁的垃圾谁付钱。

(四)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三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200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这是一部基础法。随后又出台了《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第二层次的综合法。在具体行业和产品第三层次立法方面,出台了《家电循环法》、《汽车循环法案》、《建设循环法》、《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绿色采购法》等。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首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如家电、汽车和大楼在拆毁时各部分怎样直接变为再生资源等。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要把垃圾视为有用资源。

五、基于环境保护的甘肃省中小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甘肃省中小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坏境影响,存在于三个阶段:起始阶段,生产过程及生产周期结束阶段。在起始阶段,原材料、燃料,以及辅助材料的投入,在取之无度时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废水、废气的排放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生产周期结束阶段,对产品回收不合理,废品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这些情况如管理混乱,必然会使中小工业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处于无序状态,经营成本就会不断增长,中小工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考验,探索基于环境保护的中小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甘肃省理论界当务之急。

(一)树立生态理念

充分认识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确处理环境与建设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要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关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文化建设,摒弃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二)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

环保从源头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教育干部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

(三)完善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方式和排污交易体系

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方式多种多样,鉴于省情,即广大中小工业企业存在承受能力低、政府管理水平低、信息不对称、保护环境的费用缺乏等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免费发放、公开拍卖、标价出售相结合的方式。环境是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的,因此,在环境容量资源即环境自净限度内可以实行排污许可证免费发放,在此基础上实行有偿发放排污许可证,获得的资金可以用来治理污染。在交易体系方面,地方政府应保证排污许可证合理分布,防止过分集中;要避免排污指标向污染物重、物耗和能耗高的中小工业企业流动,否则会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致力于降低交易费用,建立健全相关的技术保护体系及制度约束体制等,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财政等手段,规范排污权交易制度。应防止个别中小工业企业通过垄断排污许可制造不公平竞争,阻碍其他企业的建立和迁入。

(四)完善环保投资激励制度

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应有利于改变甘肃省目前工业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为此,应实行控污授信额度管理,即中央政府委托地方政府以许可证的形式将辖区拥有的环境容量使用权出售给排污企业,排污企业只能在其购得的许可证允许的范围内排污。排污权人对排污信用享有所有权,即可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那些将其排放保持在许可证核准水平内的厂商,可以存储节余的排污权,在价高时将其多出售或出租给其他厂商牟利。负责存储这些节余配额的部门是地方环保局,由环保局对这些信用进行保护,使存入排污信用的厂商拥有对该信用的所有权。只有当存入专柜的排污信用成为减少费用的唯一来源,存入专柜信用的排污权才具有商业激励性和行业约束力。要防止政府对排污信用进行征收,以确保政策的稳定性,保证厂商有经济动力去治理污染从而获得排污信用。同时,对违约厂商实行透支罚款,情节严重的要没收许可证,维护市场的稳定性和公正性。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中小工业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企业的发展必须与其内外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生产经营决策中,在塑造“绿色”企业形象的同时又兼顾了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实现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者:郭莲 窦德强 单位:兰州文理学院经管学院

第二篇:外向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一、河北省外向型企业出口发展现状

(一)出口增长率。受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河北省出口增长率出现负增长,2010年之后迅速恢复;但自2011~2013年增速下降,全国排名有所下降;2014年出口总值出现大幅提升,出口增长率达到15.4%,大大高于2012年和2013年的3.5%和4.5%。但是,从2015年一季度开始,全省各月累计出口增速逐月回落,与全国出口向好发展的趋势相反,出口形势较为严峻。前2个月出口增长25.5%,一季度回落到增长10.7%,1~4月增长5.5%,1~5月继续回落到增长1.1%,上半年进一步回落到仅增长0.9%。几年来,河北省外向型企业出口波动较大,动力明显不足,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追求长久生存与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能实现经营目标、确保市场地位,又能使企业在已经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的扩展经营环境中保持优势、持续盈利,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健成长的能力。

二、制约河北省外向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原因分析

(一)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2014年河北省最主要外贸出口产品是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钢材、服装与纺织品三大类,所占全省外贸出口商品的比重高达81.3%,其他出口商品包括农产品、矿产品、轻工产品等所占比重过低,只有18.7%。这种出口产品的结构潜藏的巨大风险,会对河北省对外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在河北省外贸出口商品中,商品结构还是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耗能、高污染初级加工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仅为7.8%。特别是2015年上半年,资源型商品中,钢材出口增速逐月回落;劳动密集型商品家具及其零件出口增长4.0%,低于2014年的增长率26.3%;箱包及类似容器出口增长10.2%,低于2014年的增长率20.3%。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品增长率下降必然影响河北省整体的外贸增长趋势。

(二)流动资金短缺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订单300万美元、1,100万美元、3,500万美元……这原本让企业欢欣鼓舞的数字,现在却成了外贸企业的心头病,因为大笔拟签订单背后,是资金缺口1,000万元、5,000万元、3,000万元的阴影。据河北省商务厅3,274份调查数据显示,发现有468家企业因流动资金短缺有单不敢接,行业涉及纺织服装、医药化工、轻工、农业、机电、钢铁等,资金缺口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从企业类型看,民营企业占多数;从企业规模看,中小企业型企业占多数。由于流动资金短缺,河北省外贸企业对来之不易的订单望而却步,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进一步发展。

(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所谓科技创新能力,是指企业拥有相应的科技资源,具有一定的产品技术优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活动价值增值循环的关键,是外向型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不强。企业专利申请多数是实用型或外观型的,发明专利不多,特别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少。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总体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产业核心技术不强,没有形成上规模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二是大部分出口企业不重视产品的技术革新和升级换代。不愿意增添现代化的加工、检测手段和设备,更不愿意在研发新产品上下功夫;三是在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方面,企业资金投入少,研发能力薄弱。由于受困于资金、市场、效益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研发投入难有保障,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技术创新人才匮乏,更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技术领军人物更是少之又少。

(四)出口企业产品没有品牌优势。自主品牌建设是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中核心的内容,打造出口自主品牌是建设出口强省的有效途径。据河北省商务厅向1,844家抽样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显示,并对全省44个外贸基地和广交会参展企业进行调研发现,河北省多数企业创建出口自主品牌工作刚刚起步,大部分外贸出口企业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的出口品牌,多为贴牌生产和原料低级加工。即使是机电和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仍以中低端零部件产品为主,缺乏竞争力强的名牌商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主要原因:一是企业缺少创建自主品牌的专业团队。多数企业品牌推广工作由兼职人员代管,品牌建设相关信息存在不全面、不完整、不专业的现象。企业虽然认同品牌国际化,但对品牌经营和品牌战略研究不足。有的企业没有品牌发展规划,对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品牌形象、品牌文化等诸多内容缺乏系统的提炼。实操层面,对品牌推广、品牌宣传、品牌孵化方面了解比较肤浅,在品牌与市场契合度分析、自主品牌与贴牌出口成长性分析方面做得不够;二是自主品牌企业面临巨大压力。企业反映,单个企业在人力和财力方面势单力薄,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三是自主品牌国际化发展支持力度不够。河北省创建国家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营商氛围较为缺乏,对自主品牌国际化发展缺少政策导向,扶持力度不够。

三、河北省外向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一)优化产品结构,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首先,淘汰落后,采用先进。淘汰落后的机械设备、生产工艺和技术,在此基础上,采用世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广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扶持节能、环保、高效、技术含量高、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化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次,实行对产品的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要通过技术改进和技术引进等办法,提高工业制成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最后,加快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河北省自主知识产权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变对外贸易结构,而且在引导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企业加强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对于钢铁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加强技术研发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创新,抓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二是鼓励外向型企业加大新科技和新项目、新产品的科研投入。利用先进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项目,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打造以产品技术为竞争力基础的多领域、多层次的产业链;抓好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在提高晶硅电池转化效率、开发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高附加值新材料、混合动力整车、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等方面下工夫,着力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政府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最敏感。要坚持企业为主导,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三)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首先,创新培育出口自主品牌的机制。创新技术转移机制,建立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培训机制,建议各大进出口商会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品牌创建培训计划,指导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发展。创新品牌评估机制,适时对自主品牌国际化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进行摸底和评估,定期公布一批全省出口自主品牌企业;其次,加大对出口自主品牌的政策支持力度。针对传统产业加工制造技术水平较高,具备打造品牌硬件基础的情况,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和扶持企业增强品牌意识,由贴牌生产向委托设计和自主品牌为主方向转变,将“河北制造”变成“河北创造”,通过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危机,支撑出口企业具备持续发展的后劲;再次,营造培育出口自主品牌的氛围。积极开展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宣传和推介活动,组织企业抱团参加国际知名展览会,突出地域特色,扩大区域品牌知名度。鼓励企业扩大自主品牌出口份额,在展会、门户网站、宣传册、礼品和包装等环节鼓励使用自主品牌标识。

(四)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实力,实施绿色营销战略。产品综合竞争实力是指产品设计、质量、功能、包装、环保、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竞争能力。目前,产品的竞争已经明显超过价格竞争,特别是在高端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中体现更为明显,它强调企业产品的综合竞争实力。河北省外贸企业目前仍然在拼更低的价格,建立在这种模式上的出口企业竞争力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调整营销手段,实施绿色营销发展战略。要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本优势,把改进技术作为企业战略的重心,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技术环保标准,突破出口贸易中的技术贸易和绿色贸易壁垒。

(五)加强扶持,解决外向型企业资金困难问题。政府要主动予以扶持,拓宽融资渠道,下力缓解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对产品有市场、效益高、信誉好的企业,金融机构要积极予以支持,在信贷结算、汇兑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二是允许企业以房产、土地使用权、有价证券和无形资产作抵押取得贷款。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备上市条件、在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要按照统一标准核准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三是尽快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民间投资、社会募集、会员风险保证金等多渠道来筹集资金,筹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多元化资本的信用担保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兴办商业担保公司和互助担保基金。探索以社会资金为主、政府引导资金为辅的区域性基金试点。通过多渠道解决外向型企业的资金缺口问题。

作者:石志忠 尚爱英 单位:邢台学院

第三篇: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一、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及意义

(一)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

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资源等宏观环境下,创新型中小企业能够持续进行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通过研发成果转化以促进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涵盖生态持续、经济持续以及人文持续的三者协调发展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三个要素的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

创新型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其结构灵活,市场感应力强,成为市场创新活跃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福建省有5批创新型企业,共428家,其中创新型中小企业占70%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福建省创新能力的总体发展趋势与状态,是福建省创新活跃指数不断提升的重要力量。

二、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民建中央专题调研报告《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调查与建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而欧洲和日本企业平均为12.5年,美国企业平均8.2年。中小企业一年创业,二年发展,三年倒闭的模式既浪费了社会资源,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使中小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们关心的共同课题。基于福建省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最近几年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较快,主要体现在创新型中小企业数,但是,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也不容乐观。如表1、表2所示,从表1来看,有效专利以及发明专利在这三年总体上增长,但是大型与中小型企业差距不断拉大,在有效专利总数上,创新型中小型在这三年分别占总专利数为31.55%、30.05%和23.53%;而发明专利数所占比例也有相同非趋势,分别占30.05%、16.99%和19.96%。这说明了创新型中小企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激烈竞争,其创新能力并没有随着提高,创新可持续发展乏力。从表2来看,创新型中小企业在2011-2013年间,其有新产品的企业数量呈波动递减,而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额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可见,随着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其创新发展出现停缓,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本文将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界定为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潜力,这种潜力是创新型中小企业借助外部环境资源,并依靠自身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努力塑造自主创新品牌的一种作用力。正是这种作用力促使企业在逐步摆脱政策性支持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在提出其概念的前提下,本文重点分析了创新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素,并将动力因素分为“三系统,两要素”,并介入“一中间变量”,将“一变量、两要素、三系统”进行融合分析,目的在于研究创新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过程中在政府支持与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以及相关研究有利于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谋求生存与发展,减少可持续发展成本,避免福建省中小型企业在前期高投入、高风险下夭折。

三、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因素分析

实现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就要对其发展动力因素进行研究,创新型中小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驱动要素,另一类则是内部驱动要素;又可将这两要素分为三个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以及人文系统。由于两要素与三系统之间有部分重叠,重叠部分引入创新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这一变量来协调。“一变量、两要素、三系统”是本文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的关键。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理论而言,动力机制的根源起始于事物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往往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一层面上,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内部因素,即创新型中小企业内生驱动力。而创新型中小企业内生驱动力主要包括: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创新发展战略、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内部人才及团队培养、企业创新文化、企业创新激励政策以及企业外部交流机制等。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内生驱动力往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保持增长强劲力的动力保障;而相对而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外部驱动力则是通过外部刺激调动企业内部驱动力发挥作用,这些外部驱动力辅助、促进、调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内部驱动力的产生或增强。而在内部驱动力以及外部驱动力这两要素中可以区分三个系统;生态系统是纯外部驱动要素,经济系统是混合驱动要素,它既包括企业对自主创新贡献的经济投入,也包括政策性经济支持。但从实践层面上讲,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一些特殊问题,创新型中小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有不同的生命主导因素。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先天不足”,意味着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发展前期依靠内生驱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难性,这一时期外部驱动力,尤其是政府的扶持政策,往往是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动力因素;而发展后期,创新型中小企业在积累相关资本以及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根源于内生驱动,但依然受制于外部驱动力,尤其是法律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实现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既要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也要着眼于实践层面。纯外部驱动要素的生态系统以及纯内部要素的人文系统是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双翼”,而混合驱动要素的经济系统是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体”。“机体”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混合驱动要素对这一中间变量的协调作用在实现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可谓“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一方面,创新型中小企业初始萌芽状态营养不良。大部分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申报并没有强大的企业家资本进行支撑,而是达到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标准就进行申请,审核通过之后的企业进行初步运营,然而运营资金、后备资金、人才、技术等等由于准备不充分而显得紧张,甚至有的中小企业具备创新型中小企业身份之后企业无法运营;另一方面,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先天不足的大背景下又不具备“援助之手”以及优良的发展环境,同时,也面临着缺乏公平、工作的市场竞争环境、法律法规不健全所带来知识产权保护受挫等。这种“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发展模式使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一)纯内部驱动因素不足,人文系统欠发达

福建省大部分创新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自主创新品牌效应不足,创新成果市场化水平不高,这不利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普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纯内部驱动因素,即人文系统存在的问题。第一,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很大一部分是家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这种家族企业依靠祖业的技术秘方不断创新,将企业做大做强,而往往这样的企业家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但缺乏创新战略视野,从而导致企业创新文化不足,而企业创新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创新的重要动力;第二,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由于组织规模较小,组织形成之初技术创新体系往往处在摸索之中;第三,由于中小企业的资源有限,人才流动率往往比较高,不利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自然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纯外部驱动因素欠缺,生态系统待完善

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有时候会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受到中断,而后启动创新又付出巨大的可持续发展成本。例如,创新型中小企业申请专利经过繁琐的审批程序获得知识产权并推向市场,由于知识产权规章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的溢出效应以及公共性特征将导致“模仿效应”,进而降低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的市场效益,加之尚无配套的补偿措施,此时的市场经营收入并不足以弥补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的前期投入,进而使创新中小企业蒙受损失。在遭遇创新损失的前提下,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积极性下降,加之政府的经济扶持不充分、不合理,将可能导致创新型中小企业破产,可持续发展中断。

(三)混合驱动因素不匹配,经济系统作用不及时

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增长机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创新型中小企业内部与政策性扶持研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内部研发投入有序化的同时,政策性扶持研发投入往往与企业成长周期不匹配,表现为企业成长周期初期政策性扶持研发投入微量化与后期的正常化。这种经济系统作用的不及时性不利于企业初步成长以及后期的内成长,削弱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促进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议与对策

创新性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人文系统三系统的协调统一。三个系统中,生态系统的纯外部驱动因素与人文系统的纯内部驱动因素是企业的双翼,共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而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体则是经济系统的混合驱动要素,经济系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加工器”,将生态系统以及人文系统的营养物质进行消化以促进企业吸收养分,进而加快自身的成长。而经济系统的运作需要结合企业的生命周期,不同的生命周期有不同投入需求。因此,为实现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强化人文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保障工作,协调经济系统的驱动功能至关重要。

(一)加强人文系统开放性吸收养分,以创新管理促进系统闭合性

创新型中小企业要增强内部创新文化,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内部创新管理,实现人才的有效管理。首先,企业要充分认识信息时代市场经济背景下组织系统开放性的重要性,尤其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由于其内部管理的不完善,往往更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交流,学习领先企业的经营模式加以吸收借鉴。其次,企业在吸收借鉴领先企业的管理经验之后要结合本企业的发展现状,创新管理模式,尤其是技术创新体系,人才激励机制等,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连续性,人才供给的稳定性,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实现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生态系统,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环境

生态系统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强力后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完善生态系统,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是关键。第一,加强社会创新文化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战略意识;加强创新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创新型中小企业享有获得充足信息的权利;加强社会创新评价体系,鼓励企业不断创新,营造创新争先氛围。第二,改善创新社会服务。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行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相关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法律援助、人才培育、产权交易等相关服务,并对服务效益优良的企业进行表彰和支持;加快创新服务平台、服务网站、专家团队等建设。第三,完善市场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保护创新型中小企业有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特别要完善知识产权的规章制度。

(三)实现经济系统协调运作,以外扶持促进内成长

经济系统是一个混合驱动要素,是一个内部经济要素与外部经济要素的结合。如图1所示,经济系统的内外经济要素朝着相反方向却同一目标运作,为维护经济系统内部和谐度,两者互为补充,当内部驱动比较弱时,外部驱动则相应强势;反之,当内部经济要素比较强势时,外部经济要素则相应要降低强度。而经济系统的生命轴下对应是企业生命周期的内部经济要素与外部经济要素的曲线图:内部经济要素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上升的曲线,表示内部要素曲线随着企业的生命周期持续增强;外部经济要素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外部经济要素随着企业的生命周期持续下降。两条曲线的交接点对应的内部经济要素与外部经济要素力量平衡阶段,即企业的成长期。内部经济要素曲线的最低点与外部经济要素曲线最高点是企业的形成初期;反之则是企业的成熟期。经济系统的运作模式为政府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第一,经济系统是为了刺激、激励创新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通过提供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相关政策减轻创新型中小企业经济负担,降低创新风险,促进可持续创新。而经济系统是一个内部经济要素与外部经济要素相结合的过程,两者的协调发展呈现负相关,彼弱此强。第二,经济系统的彼弱此强效应要顺应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当企业处在形成初期,内部经济要素比较弱,此时外部经济要素相对较强,即此时期扶持政策措施应当加强力度;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内部经济要素驱动力逐步增强,则外部经济要素驱动力要逐步缩小范围,降低力度,最终退出,即随着创新型中小企业地不断发展壮大,政府对于企业的经济扶持力度要降低,以此来刺激企业内部成长,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并非易事,但其发展前景是可观的。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扶持政策的推动,企业内部机制建设、社会创新氛围的培养以及加强环境各个系统的良性互动,实现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相信随着福建省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创新型企业的共同努力,福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将不断提升,极大促进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

作者:韩燕萍 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四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构建

一、现代企业在成本管理体系中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缺陷

(一)成本管理理念落后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的管理者还存在着滞后的、陈旧的成本管理理念,也就无法正确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决策,使得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败下阵来。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中对成本管理的范围、成本管理制度的建立、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成本管理的手段等一直在固守着传统的、狭隘的认识。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只是将管理的注意力集中在对产品的研发、产品的生产等环节上,忽略了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例如:在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中,将节约投入来降低成本作为主要的核心理念和工作,但是,不能毫无限制的降低成本,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必须在符合一定的条件下才能降低成本。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企业的成本管理的重点不能一味的追求降低成本。

(二)成本管理的范围过于狭窄

目前,我国各企业的管理者在成本管理中将主要管理精力、资金投入集中在产品的生产环节中,而对于材料的供应、销售、售后管理等并不重视,相对的资金投入也严重不足。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存在着落后的成本管理观念,这种观念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

(三)成本管理手段落后

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必须保证其改革的步伐始终紧跟时代的前门进步法。但是,目前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中所表现出的核算方法的滞后,再加之其他问题和弊病的凸显,更使得企业成本管理的手段显得陈旧不堪。部分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改革的速度也远远跟不上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和发展步伐。

(四)成本管理制度缺乏完善

目前,企业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很多方面。只要求企业的成本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参与企业的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生产部门的一些核心技术人员、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很少参与到成本管理工作中。另外,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还表现在现行的不健全的成本激励机制上。

(五)缺乏对企业运转不同环节成本的有效管理

如前所述,目前很多企业只重视对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本进行管理,忽视了对材料的供应、产品的销售,售后等环节的成本管理。似的价值链管理与生命周期监控显得毫无关联,而管理者更是缺乏全面管理的理念和眼光。例如:对于产品的采购成本的管理,企业只重视供应商提供的材料的价格而忽视了对采购前、采购中、采购后的供应商的管理。还有的企业毫无限度的乱打广告,导致广告费用严重超标。

(六)缺乏严谨的科学管理体系

科学的、高效的、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是进行高质量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基本前提,更是进行成本管理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企业中实行的成本管理体系大多是粗放式经营的成本管理模式,根本无法起到对成本进行事前预算、事中监督、事后控制的作用。例如:有的建筑企业在整个施工期间都缺乏对成本的控制,导致工程完工时出现亏损的现象。

二、保障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运行的对策

(一)更新成本管理观念

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管理者、普通员工必须重新认真的审视成本管理的内涵,不能简单的认为减员增效、削减员工福利是降低成本的唯一途径。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必须将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与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合在一起,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成本管理思想的教育和培训,在企业内部形成全员参与成本管理体系的新局面。

(二)全面拓展成本管理的范围并进一步改进成本管理的手段

企业必须认识到成本管理并不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任务和职责,而是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共同承担的职责。因此,必须尽快拓宽成本管理的范围,将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人力资源、投资、融资等不同环节不同部门全部赋予相关的成本管理任务,在配合财务部门工作的同时形成贯穿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成本管理组织形式。另外,改进成本管理手段也是提升企业构建成本管理体系的主要途径。例如: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的财务人员、其他职能部门人员进行成本管理培训,是成本管理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环节中。

(三)建立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

这就需要企业的各部门所有成员必须协同配合企业的成本管理部门完成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并要求企业的各部门相关人员参加,并指派专门的相关人员负责。例如:企业在构建成本管理体系时并不可能对所有的影响因素都考虑在内,随着体系的运行必然会出现一些弊端,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单位维护并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反馈,并通过头脑风暴召开成本管理工作会议。

(四)加强对企业运转各环节成本的系统管理

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站在企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纵观全局。因此,企业必须进一步深化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现代企业可以从产品的市场研发、消费群体的需求分析等前期工作开始,将成本管理的理念始终贯穿于研发、制造、销售等领域。这就是现代企业的全成本管理理念。例如:在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前,必须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竞争力定量与定性的为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实现对研发成本的控制。总之,成本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的形势对新的成本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将促进现代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将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曾春晓 单位:广州市恩尼世贸易有限公司

第五篇: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

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当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无论在产业结构、资产重组、发展方式还是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的问题,这都会影响到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到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方面,则存在如下问题。

1.1企业内部的控制环境有待完善

企业的内部环境是企业发展运行的重要基础,民主、积极健康的环境有助于活跃企业的内部氛围,营造良好的内部竞争环境。但国企内部环境却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一把手负责制导致决策时民主的成分过低,领导个人的意见就决定了事关企业发展大局的经营策略,个人的决断难免会增加企业的运营风险,出现随意、主观的决策失误。另一方面,集团内部制衡机制不健全。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审计监督机构,但由于个别领导的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限制,导致企业的运营权力过于集中,监督机制也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2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定会产生腐败,这是亘古不变的权力运用哲理,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是检验内控体系能否顺利执行,并统筹集团公司发展的关键环节,只有及时对公司上下运营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排除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而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由于并没有独立的审计和监督部门,多是依靠外部的监督来纠正自身运营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难以真正发挥监督的作用。且由于国有企业多是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监督过程中应有的独立性、中立性和客观性也会因为人为因素的操控而失去价值,难以充分发挥监督机制对企业内部运营的控制。

2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策略

2.1营造民主健康的企业内部环境

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型的企业制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通过建立民主决策机制、选聘职业经理人、合理划分领导和各部门的职责等制度的完善建立起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助于更充分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营运水平。另一方面,建立卓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基础,是凝聚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精神支柱。国有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树立人本理念,坚持为人服务、人性管理的理念,提高员工参与公司决策的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还应积极营造乐观向上、稳扎稳打的工作精神,努力使全体员工都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运营发展中来。良好的企业文化是集团公司凝聚人心、携手共进的有益举措。

2.2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将集团的信息在企业内部进行有效的传递,有助于各级单位按照规定遵守和执行,也能够在上下级单位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便于集团总部对下属公司的管理和控制。一方面,建立完善的信息传输系统。开发或购买信息传输系统,对于公司的信息进行加密传输,防止信息泄露危害企业的发展安全。提高信息传输的软硬件水平,保证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在上下级单位之间进行畅快的传递。另一方面,畅通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输渠道。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是为了使信息资源在各级单位之间实现资源共享,这就需要使信息在由上至下以及自下而上传输的过程中不得被截留或任意修改,使信息的收集和加工能够有效地进行,实现上下级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

2.3完善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建设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促使国有企业实现强有力的内部控制、提高竞争力的核心。首先,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关。建议在集团公司内部建设专门的监督部门,负责集团范围内的公司的日常监督工作。由总公司定期派专人对下属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并形成书面的监督报告,由总公司的相关领导进行评价和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其次,完善监督机制的建设。对下属公司的监督主要涉及到经营的理念和方向、经营质量以及经营风险等大的层面,防止过度监督导致侵犯了下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另外,对于与经营有关的财务往来、人事任免等工作也要进行全面的审计监督,防止出现徇私舞弊、不守规则、损害国有财产的行为。

作者:曹灿 单位: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六篇:企业环保责任在公司可持续发展中的实践

1企业承担社会环保责任的必要性

2015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新《环保法》就像是投入湖里的一块石头,引起了目前存在的环境立法缺少、企业自身环保意识淡薄、环境政策手段单一等问题湖水的阵阵涟漪,一场无烟的战争已经打响,企业站在了承担社会环保责任的最前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改革逐步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可持续等越来越成为各大企业未来发展的共识,责任也越来越多的被各大企业、公司所提起,因为经济效益不再是衡量一个公司的唯一指标,能够为社会承担多大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同发展成为了企业发展新的重要竞争因素。面对环境监管约束日益严格、激励日益明显的新形势下,企业作为庞大的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以保护环境为己任,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双赢”发展局面。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始终是一个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问题,如何引导企业从消耗资源的主体,向环境保护的主体转变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国家监管和激励双管企业的政策,通过大型企业带动行业环保改革,实现企业环保模式的创新,让企业在节能减排、环保改革中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企业承担社会环保责任的实践和应用

东风公司是一个怀揣梦想的企业,也是一个极具责任感的汽车企业,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始终是东风发展的鲜明主题。责任成就了东风历史的荣光。正是有履行环境责任,共建生态文明的态度,今天,东风公司位居世界500强第113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7位、公司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位居国有企业20强第16位、中国汽车企业第1位。责任筑就东风未来的梦想,当前,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新篇的历史进程中,东风正致力于建成永续发展的百年东风、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东风、在开放中自主发展的东风,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更大贡献。管理职能梳理,明确监管责任、主体责任;全价值链的环保问题排查与整治;353亿元的环保整治资金的投入,东风用自己的行动展示出在承担社会环保责任方面的态度。承担环保责任,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东风走在了社会的前列,正如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朱福寿所说的,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担当而卓越。相信东风这艘国企航母能顺着新《环保法》这股强势“东风”,承担好自己的那份社会环保责任,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航行万里。

3企业在承担社会环保责任方面可供借鉴的措施

3.1强化政策保障,构建长效机制

企业承担环保责任绝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它需要的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长久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从设计到资金投入再到中期的实行,这是一个过程,需要一种全面的规划。积极利用监管和激励双管齐下的促进机制引导资金流动,由政策带动企业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除了积极引导吸纳社会资金流之外,对于企业本身的重点项目支持和扶持也必不可少,有效的调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把好最后一道关。

3.2努力研发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企业承担社会环保责任,重在通过自己的技术,达到节能减排,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污染,污水、固体废弃物等,但并不是所有的排放物都是无用的,废水通技术处理可以二次使用,废纸再生可以重复使用等等,这是相对而言最简单的循环发展。除此之外,企业应当作出合理规划,投入足够的资金支持自身的技术研发和应用,通过技术创新来带动企业的发展。.在这个全民提倡“绿色经济”的时代,,废弃物控制系统智能化技术,清洁能源的使用和不断研发,节能减排的全称监控,绿色生产、制造早已是大势所趋,企业要努力研发新技术,提高自己的技术含量,为社会环保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3.3加强企业环保责任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实现企业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实现其内部的发展,形成一个长久的环保认知至关重要。发动整个企业的力量,营造企业良好氛围,充分发动企业员工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让企业所有员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认识,通过相关鼓励措施,对那些提出新的想法和措施的个人进行相应的经济奖励。同时,政府对较好的承担起环保责任的企业和公司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强化社会对环保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真正实现社会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企业,是社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企业的环境政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的环境责任。而通过对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在环保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的调研,通过对社会公众对企业环保责任期待的调查,我们希望告诉所有正在努力发展的企业,付出精力与资本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去,并不是一种无回报的“冤大头”行为,企业环境的监督,也是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循环与流动,这不仅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在环境监管约束日益严格、激励日益明显的情况下,企业还可能因为减少污染物排放和保护环境而提升其经营业绩。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在了解像东风公司这样的大型企业在承担社会环境责任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向全武汉市的企业传播东风的先进经验,推动武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结合国家新修订的《环保法》,深入基层,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为武汉全国文明城市的后续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何吕 陈璐 单位:武汉东湖学院

第七篇: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一、青海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质成矿条件特异,能源资源极其丰富,地质矿产资源受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从整体环境来看,青海省的13类资源型企业属于增长型企业,其中,有色金属的冶炼加工、电力、能源以及石油、天然气开采业贡献最大。但由于青海生态环境具有原生脆弱性,气候暖干化,以及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生态的恶化,加剧了青海省的资源环境的压力。资源环境的变化,也加剧了青海省的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压力。但目前来说,资源行业整体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提高青海资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需要深入分析这类企业的竞争力,总结优势行业的经验,剖析弱势行业的制约,进而寻找解决对策。

二、青海资源型企业竞争力分析

企业的竞争力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过去一段时间,青海在资源开发战略的指导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以资源开发为基础的资源型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在2008年到2014年这六年时间里,资源勘查和开发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资源型企业竞争力整体上得以提升。2008-2015年的青海省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更是优化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其区域的布局,加强了对青藏铁路沿线和三江源地区矿产资源的勘查及其开发环境的承载力的调研,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国家的资源储备提供依据。受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政治、政策的不确定性在上升,加上我国经济本就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新旧矛盾的交织,内外部因素叠加,资源型城市和其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大批关停。在青海的29类资源型企业中,随着节电技术和控制性技术的攻关和研究,电力、燃气热水的供应,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化学化工、黑色金属矿产、塑料制作、家具制造等企业竞争力较大,占青海经济总增长的55%以上,其余行业欠缺竞争力,其中竞争力最弱的是有色金属的冶炼及其压延加工业。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型企业要持续发展,企业须着眼于资源的生态大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技术的创新以推进企业效益的稳定增长。青海竞争力较弱的资源型企业依托优势资源和原材料产业基础的循环经济,拉长产业链,提高了精深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正逐步解决竞争力弱势的问题。而具有结构优势但竞争力弱的资源型企业(如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资源型企业)是提高竞争力最为迫切的企业。

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国家政策支持对资源型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青海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对国家政策方针的依赖性较强,离不开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换句话说,国家的方针政策对青海的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资源属于国家,而如“三线”建设、“资源开发战略”和“西部大开发”等国内重大的资源开发战略或项目都是国家提出的,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兴办。没有政府资金和物资的支持和帮助,就没有青海省资源型企业的发展。

(二)优化发展环境,依托资源优势,壮大企业实力

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独特的矿产资源是青海资源型企业的优势所在。要让企业青海的重点资源企业持续发展、壮大,必须充分利用青海的特色、优势资源。如李家峡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就是依托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建设起来的;盐湖集团依托的是盐湖的资源;青海铝厂依托着青海的煤矿、电力等优势;青海油田和格尔木炼油厂依托的是柴达木盆地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这些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依赖于当地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因而,要采取措施保护、优化环境,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是青海资源型企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提高企业本身的竞争力

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壮大企业发展实力的根本力量。随着国家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青海的煤矿和有色金属开采、油气开发、金属冶炼等工业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际上的能源价格始终处于波动期,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由于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资源型企业应把握机遇,迎难而上,逐步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对于能源企业的影响。在这一大环境下,青海资源型企业应认清形势,抓住市场机遇,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使用率

青海资源型企业曾经因“重富矿、轻贫矿”且不注意对尾矿的回收和利用,不仅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而对当地的环境造成污染。资源型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在谋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所在地区的环境、企业员工、消费者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造福当地民众,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如青海山金矿业公司与当地政府组织创建的“沟里”模式,建立了企业与地方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积极探索解决生态脆弱地区的经济运行新模式,对构建资源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提供了较好的典范作用。此外,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采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式发展新模式,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青海省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青海省的资源型企业过去过度依赖资源的开发,大多忽视技术的创新,导致许多资源企业以粗放型方式发展。目前,在生态条件的约束下,资源压力日趋严峻,资源型企业若不能改变经营战略方式,跟踪国内外的技术发展走势,解决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难题,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的高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效益,就难以让企业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青海资源型企业是青海经济的支柱,它在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既依赖于国家的方针政策,又依赖于资源环境的支持。同时,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也不容忽视。因而,要加快青海经济的发展,让资源型企业持续发展,企业应时刻不忘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积极配合国家实施的资源保障工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重视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杜绝资源浪费现象。

作者:杜成玉 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青海总队

第八篇: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观及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

1.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包含当代和后代的需求、国际公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它明确提出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发展需要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可持续发展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技术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发展是中心,社会发展是保障,技术发展是手段,生态环境发展是基础。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提供的资金和技术,生态环境的好坏已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

2.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企业自身发展观。此种观点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通过持续学习和持续创新活动,既能实现企业当前的经营目标,又能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运行效率的持续提高。企业与经营环境和谐发展观。这一观点认为企业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它的生产建设必须同环境保持协调发展,即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市场竞争地位,又要考虑提高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问内长盛不衰。企业与环境、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观。

二、石油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职工队伍冗员严重。对于石油产业来说,不论是从勘探难度还是开采难度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大量劳动力的行业,但是不论是需要多少人员都是有一定量的。而就目前石油行业的就职情况来看,石油行业的职工队伍冗余情况较严重。不论是哪个行业,一旦出现职工队伍冗余情况,那么接下来就会导致有一部分人只是挂名但是却不踏实工作,这就会形成一种不良风气。一旦这种不良风气形成,那么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员工效仿,这些情况都非常不利于石油行业的发展。因此,对于石油行业职工队伍冗余这一情况,石油行业管理部门要立即采取措施来减轻这一问题。

2.管理方式粗放。上文也提到了石油行业不同于一般行业,其不仅仅勘探工作难做,而且开采工作同样很难进行。所以,针对石油行业这样的特殊性,不仅仅要求员工都要尽职尽责,更要求有个严格的管理体系。但是就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工作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管理方式粗放、家长制作风严重等问题,这不仅仅导致我国石油企业发展停滞不前,也是我国石油企业和外国石油企业存在差距的原因。因此,针对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现存的管理问题,要积极改进,不断吸收外国石油公司的先进管理模式。但是可能由于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体系改革力度的问题,虽然一直进行改革但是还是和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我国石油企业加大改革力度,争取缩小差距。

3.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石油的勘探和开采都是难度极大的工程,因此就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石油企业本应是科技密集型企业。但是就我国目前石油企业现状来看,人才流失严重就导致了我国石油企业要提高石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变得困难,而且很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因为要做到这些不仅仅需要创立新型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更要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因此,就我国石油行业来说,目前需要树立起发展要靠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才在石油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才能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构建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1.更新观念。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塑造了民众坚韧、勤劳的优良传统作风,但是同时这些观念的形成也是存在弊端,比如给大众带来了家长制的观念。但是对于现时代下的企业,尤其是石油企业,不能再由老思想主导,也就需要石油企业更新原油的观念。对于传统的家长制观念,就可能导致企业不能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理念,也就是说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2.借鉴国际石油公司的经营战略。就石油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确实一些国际石油公司的发展比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好,这就意味着他们有可以值得我国石油行业借鉴的地方。因此,对于一些国家石油公司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发展战略,在适合基本国情的前提下,我国石油企业要积极吸收。但是在吸收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根据我国国情有选择性的吸收。

3.树立科技、管理发展的人文观。虽然石油行业是本着经济效益为主的行业,但是要追求经济效益也是需要各方面共同配合。而且不论是什么企业,要想获得良性的发展,不可或缺的就是科技、管理和人才。因此,对于以上提到的三点,尤其是石油企业要秉着通过树立科技管理发展的人文观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石油企业还要做到的就是能够让这些人才长期心甘情愿的为企业做贡献,热啊企业,热爱他们的工作。如果企业的人才都在认真创新,那么企业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得到提升。

四、结语

从上文叙述的内容可以看出,石油产业在我国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其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的基础产业,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就石油企业来说,尤其是我国国有石油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能源,但是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石油的存储量是有限的,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所以要考虑到石油资源的可持续使用问题。因此石油资源的可持续使用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更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安全问题。随着国际经济的大融合,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要逐步跟上时代的脚步,在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融合的过程中,一些国外的石油公司也随之进入我国经济市场,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石油产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探讨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作者:杜朝阳 单位:大港油田新闻文化中心

第九篇:大型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探析

一、人员接替:强化政策保障,稳妥有序转移

企业发展以人为本,解决好人的问题永远是最核心、最敏感、最棘手的事情。只有解决好人员接替,保持职工队伍相对稳定,做到人员稳、人心齐,才能形成共克时艰、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当前,东部煤炭产品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大,以安徽国有煤炭企业为例,人工成本占完全成本比重已超50%,有的企业甚至高达70%。随着煤炭价格断崖式下滑,市场倒逼企业减员增效,这不仅仅是权宜之计,也势在必行。人如何减、减下来怎么办,还需要找到相对稳妥的路径。要建立有保障的退出机制。企业安排退出现有衰老矿井与人员,需要政府重启资源枯竭矿山政策性关闭破产机制,出台煤矿退出长效机制。应将开采时间长,且资源濒临枯竭,服务年限不足五年的国有煤矿;资源禀赋条件差、灾害严重、安全无保障的国有煤矿;煤质条件差、开采困难、开采成本高、亏损严重且扭亏无望的国有煤矿,列入国家支持关闭破产煤矿范围,可以从国有资本收益或煤炭资源价款中安排省级专项资金,用于弥补关闭矿井的关闭清算费用资金缺口。同时,可适当放宽破产矿井员工退休规定,妥善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研究出台支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政府相关政策。要实现有秩序的转移安排。近年来,东部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多数已经走进西部开发资源,但往往是资产走进、管理走进、技术走进,大量普通员工的转移因多种因素,始终滞后于走出去步伐。但资源开发的主战场已逐渐转移,现有煤矿员工大批量走出去的序幕已经开启,煤矿员工队伍流动性增大也将成为新常态。因此,要研究员工成建制、大批量走出去的制度安排,通过人员走出去,减轻现有企业人员安置负担。同时,可以通过发展煤矿托管服务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有效解决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比如皖北煤电这几年走进晋陕蒙发展,分流人员近4000人。要做好有效益的转岗安置。应坚持效率效益为导向,大力推进组织机构调整和三项制度改革,不断优化企业内部岗位设置、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以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将拳头力量集中到能够产生效率效益的单位和部门。要建立健全内部劳务市场,构建全集团柔性劳动力资源配置体系,通过加强富余人员培训,培训合格的优先在内部调剂,增强人员的合理流动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生产后勤市场化,将非主营业务优先向内部员工发包,鼓励富余人员参与承包经营,保持内部稳定的同时,激活内生动力。

二、资源接替:积极“走出去”,加快“跨区域”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有资源才有未来,有资源才有施展核心能力的空间。只有解决好资源接替,搭建核心能力持续发挥的平台,做到手有资源,心中有底,才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已经做出“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煤炭开发总体部署,作为东部的煤炭企业,必须积极响应号召,顺应发展形势,调整资源储备与开发格局,走出东部,走向西部,甚至走出国门。只有如此,可持续发展才有可靠支撑。中部资源开发要突出“稳定”。要保证产能稳,人员接续稳,经营状况稳,采取逐步收缩战略。现阶段考虑到人员安置的现实问题,要适度开发建设一些资源枯竭煤矿的接续项目,缓解人员分流压力。对于企业衰老矿井退出后又没有新建矿井项目,导致产能减损的问题,应考虑发挥现有矿井能力,将退出矿井的产能指标分配到拥有富余生产能力的矿井上,保证企业总体产能不下降,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西部资源开发要突出“集中”。实现集中布局、集约化生产并形成集成效应。布点省外,必须有战略思维、宏观视野,资源开发做到系统谋划,合理布局,实现基地化建设。当前,国家积极推进“五基两带”构想,东部地区大型煤炭企业走出去意愿强烈,但内地煤炭企业进入西部获取资源的门槛依然较高。要在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通过高层推动,协调东部大型煤炭企业有效参与西部资源开发,在项目建设证照方面应给予优先办理,帮助企业实现战略重心转移。海外资源开发要突出“合作”。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东部大型煤炭企业应牢牢把握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秉持合作共赢理念,通过上下游企业的有效协同,密切合作关系,打造新型产业链联盟,共同走出国门,机遇共享、风险共担。皖北煤电集团正积极与省内具有较强实力的上下游企业沟通,拟建立安徽省属企业煤炭产业链海外发展战略联盟,也将适时借船出海,赴海外开发资源。对此,希望能从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政策,加强指导,推进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国门进行资源开发。

三、产业接替: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转型升级

新阶段、新常态、新机遇,赋予东部大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新任务。只有解决好产业接替,构筑转型的比较优势,做到增长有亮点,发展有新意,才能找到新出路,实现传统产业的华丽转身。要植根现实情况和需要,依托企业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不断用好的业务板块替代已完成使命的业务板块,并强势推进战略落地。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提高产业发展实力,实现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推动煤电一体化发展。煤电联营、煤电互补是东部大型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就皖北煤电而言,要加快电厂项目建设,增强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国家应积极鼓励煤矿企业与大型电力企业开展煤电联营,政府在电力指标分配上,应优先选择大型煤矿配套建设项目,便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也为煤炭企业脱困创造有利条件。在煤种适宜发电的煤矿,要鼓励自行配套建设坑口电厂项目,由煤炭企业进行煤电一体化生产、集约化利用。要加快煤化一体化步伐。“延伸煤、超越煤”是煤炭企业的梦想,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要坚持走新型煤化工道路,瞄准行业先进技术和工艺,利用人才、技术等优势,突出高附加值,实施技术攻关,塑造独特的竞争优势,抢占区域乃至全国煤化工产业市场制高点。皖北煤电已与中石化合作推进建设了170万吨煤制甲醇及转化烯烃项目,希望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得到支持和帮助,通过建立省部合作机制,帮助解决项目融资、建设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推进东部地区煤炭企业和国家大型化工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要提高煤炭产品适配度。当前煤炭价格受需求持续疲软和产能惯性释放影响,短期内难回高位已成既定事实。要通过市场倒逼,对煤炭生产全过程进行优化,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品适配度,增强用户依赖度,提升产品收益率。要从煤矿井下生产源头树立生产服务的理念,实现由生产销售原煤向商品煤、洁净煤转变,向社会提供清洁的煤炭产品。要按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通过优化采场布置,洗选加工、配煤等方式,提高煤炭的适配度,由传统的生产销售商转变为能源供应商,更好锁住客户端。困难之时、逆境之中,也是煤炭企业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最佳境遇。只要找准人员接替路径、把握资源接替方向、谋实产业接替方略,东部地区大型煤炭企业就一定能够砥砺住这轮危机的洗礼,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作者:杨军 单位: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