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路径
时间:2022-01-12 09:18:23
导语: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14年5月在考察中第一次提及“新常态”,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时期,经济从快速发展的状态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从此,新常态被广泛传播,进入人们的视野。自2015年以来,我国居民已经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改革中感知到经济的新常态状态。新常态不仅仅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更加意味着我国产业的升级与经济结构的优化,我国正试图将经济发展从量变转向质变的飞跃。为此,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再实行普遍的刺激方式,而是战略性的、有突出的支持新兴产业、服务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部分区域的针对性发展,有选择性的针对部分区域、部分产业、部分企业采用微观刺激政策。在这样的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也必然会出现变化。一般来说,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会对就业和居民收入这些方面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消费的作用。但是是否能够让居民消费不出现萎缩,而在保障经济稳定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则需要政府从宏观上给予一定的引导,在微观上采用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来推动。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与特点
(一)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消费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达到了6.84万亿元,2014年已经达到了27.19万亿元,十年增长了4倍左右,年均增速超过了14%。2005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9832元,2014年上升至25315元,增长了2倍多。2005年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元,2012年下降至36.2%元,下降幅度较小,为0.5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从20多年前的几百元,上升至千元、万元,乃至十万元、百万元,消费的档次越来越高,奢侈性消费越来越多,并且消费周期越来越短。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总额为3.14万亿元,2013年上升至16.73万亿元,增长了5倍左右。据估计,“十三五”后,随着消费条件和消费环境的改善,城镇居民的消费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2784元,而2014年上升至8680元,增长了3倍左右。2005年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5%元,2012年下降至39.3%元,下降幅度非常大,为6.2个百分点。虽然农村人口大量转移,但农村的消费能力却在日趋攀升。2000年农村消费总额为1.5万亿元,而2013年上升至4.66万亿元,增长了3倍左右。随着我国内需战略的拉动,政府对农村进行不断的刺激,农村的巨大的消费市场在未来会得到快速释放。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在不断上升,社会消费的规模也日趋扩大,并且未来将继续扩大。
(二)生存性消费的占比在不断下降,精神性、发展性消费提升
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消费的新时期,大众需求和平民需求成为突出特点。与过去的消费相比,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虽然城乡居民用于食品、衣着的消费支出规模在不断上升,但其占整个收入水平的比重以及占整个消费的比重在不断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和衣着的人均消费规模为864.7元,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7.61%,而2013年上升至8213.9元,但其比重下降至45.58%,下降了2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很大。1990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和衣着支出为389.2元/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6.58%,而2013年人均消费提高到2933.8元,而比重下降至44.28%,也下降了22个百分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上升,物质的满足度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文体娱乐的消费支出不断上升。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城镇居民现金消费支出中发展性消费支出的比重从32.3%上升至54.4%,上升了22个百分点,上升幅度非常大,而我国农村居民的发展性消费比重从33.4%上升至55.7%,上升幅度也超过22个百分点,上升幅度甚至更大。可以看出我国居民应用在发展性消费的比重越来越高。从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文化娱乐的支出情况而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1%左右,这三项支出年均增速超过了16%,高出平均值4个百分点。
(三)服务性消费不断攀升,个性化消费增多且互联网消费成为趋势
目前我国汽车等支柱性消费进入低迷时期,文化、体育、教育、旅游、美容美发、保健等服务性消费不断上升。这是我国第三产业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199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3.66%,而2014年增加值上升至30.67万亿元,增长了15倍,占GDP的比重上升至48.19%,上升了14.53个百分点,比重超越了第二产业的比重。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人均支出为3116元,2010年上升至5260元,年均增长了11.04%。近年来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超过了40%。随着生产的不断丰富,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彻底改变,消费的多元化成为其重要的特征。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多元化指数超过了1.7,2012年城镇居民超过了1.85,农村居民达到了1.77,逐渐达到最优值2.08。近年来这种多元化消费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尤其成为年轻一代的消费趋势。新型的消内容摘要:新常态是我国未来较长时期需要面对的形式和状态,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居民消费结构为主题,首先对我国居民消费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进而进一步分析了近些年来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居民的消费意向变化以及新常态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由此探索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路径。关键词:新常态居民消费消费结构改善费热点不断增多,新消费群体不断扩大,80后、90后成为社会消费的主力群体。这一群体的消费特点是更加重视体验式消费、个性化消费,也非常注重消费者权益的保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居民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性消费逐渐萎缩,互联网消费成为趋势。互联网的发展,传统零售业受到严重冲击,速度大幅度放缓。据统计,2013年我国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了9.1%,较上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是1999年以来最低增长速度,2014年我国乘用车同比增长9.9%,增速大幅度低于上年的16%。随之,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网购消费成为未来的消费趋势。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网络交易总额达到了13万亿元,年增长速度超过30%,其中零售额为2.8万亿元,同比增长49%,占社会零售总额的10.7%,较上年增长了3个百分点。近五年电商的发展非常迅速,年增速超过25%。网络交易的兴起拉动了电商平台的发展。截止2013年我国电商投资规模超过了50亿美元,电商企业超过1.2万家,第三方电商平台企业超过了1900万个,个人网店数量超过1000万家,团购网站超过了3500个,用户注册数量超过4亿人次。
经济新常态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早在2013年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不仅仅意味者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也意味着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城乡结构的平衡、产业结构的优化、市场体制的完善、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改善以及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的变化。因此经济新常态是经济从量变转为质变的时期,是经济与社会内部全面优化的时期。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引起了诸多问题,如制度跟不上经济的变化、社会跟不上经济的变化、区域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差距越来越大等。这一系列问题是新常态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新常态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特征。经济的内部完善过程,经济的发展方向的改变,经济驱动力的改变,必然对居民的消费形成影响。
(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对消费者消费水平产生负面影响
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收入的增加,而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因此必然会对消费者的消费产生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年均消费水平为25315元,较上年增速为7.23%,而2013年为8.00%,2012年为9.79%,2011年为16.42%。实际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也是在2012年开始,在2013年开始凸显,GDP增速开始低于10%,因此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对居民的消费水平形成了直接影响。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影响。从我国城镇失业率而言,近年来我国城镇登记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4.1%,没有变动。但从我国就业人数而言,我国就业确实受到严重的影响。2014年我国就业人数为7.73亿人,较2013年增长了0.36%,而2013年的增长率为0.36%,2012年的为3.37%,2011年0.41%,2010年0.37%,2009年为0.35%。可以看出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不显著。从城镇就业情况而言,2014年城镇就业人数为3.93亿人,较2013年增长了2.80%,而2013年增长率为3.07%,2012年为3.31%,2011年为3.54%,2010年为4.10%。可以看出,城镇就业人数增长率下降幅度较大,2014年增幅下降了0.27个百分点,2013年下降了0.24个百分点,2012年下降了0.23个百分点。根据人民日报报道数据,2015年我国上半年城镇就业新增718万人,失业率为5.1%,高于2014年的失业率1个百分点。下降的趋势非常显著,而消费者对就业的信心期望也在降低。根据尼尔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消费者的就业预期在2014年第四个季度开始已经连续三个继续出现下降,在2015年第二个季度已经下降至66%。因此,可以看出经济速度的放缓对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依然会产生直接影响。
(二)经济质量的完善,会给居民的消费带来双面的影响
新常态是为了改善经济质量而导致的经济低速发展,因此新常态的最大特点不是经济发展速度的降低,而是经济质量的不断改善,其中就包括产业结构的完善、创新能力的提升、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城乡结构的平衡等。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将从粗放型的增长模式转向为集约式的发展模式,我国的商品不再是劳动力优势、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而是追求质量、品牌的高质量商品。在这过程中,政府必然会完善经济制度,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保护合法利益,打击盗版、伪劣产品。这就意味着价格低廉、品质不合格或者价格低廉不具备合法买卖资格的商品逐渐退出市场。这对于高收的消费者来说必然会提高其消费品质,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消费者只能以较高的价格买到质量有保障的合法性产品,但其消费能力有限,因此同样的消费水平将买到较少的产品。产业结构的完善对整个区域发展而言是有利的,但是对不同的消费者也会产品不同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完善意味着产业产出的产品会更加高效,更能跟上市场的需求变化。因此,我国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将逐渐萎缩,产能过剩导致的低价产品也不再存在,那么对中低消费水平的消费者而言必然形成负面的冲击。以服装业为例。我国服装生产严重过剩,市场表现为严重的供过于求,因此服装市场价格竞争非常激烈,这就形成了很多服装靠低价促销、薄利多销来维持生存。这对于中低收入的消费者而言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高档的衣服基本没有打折的现象,因为高收入群体强调不统一,强调价值保值,因此高档衣服不会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一般采取小量生产的战略模式。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意味着各个区域政策重心的调整。这对于不同区域的居民影响不同。如同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政策主要用来支持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东部地区的居民获利较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水平显著提高。而今,政策逐渐偏离,开始注重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那么中西部居民的获利较多,农村居民享受的实惠较多。这也是近几年来我国中西部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指数不断上升而东部地区居民的消费信心指数下降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新常态以前,我国过于追求经济的发展速度,居民享受到的发展福利有限,其社会保障水平提升的速度较慢。新常态时期政府必然要调整策略,重视民生,必然使得居民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福利,因此会加速改善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尤其弥补社会保障严重不足区域的居民,如农村居民、不发达城市的居民等。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对居民的当期消费产生影响。当居民的教育保障水平、医疗保障水平、养老保障水平提高,那么居民对未来消费支出的风险就会降低,因此居民可以减少储蓄而增加当期消费。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们在某个时期的消费不仅取决于当期的收入,也取决于其对未来一生收入的预期。假设人们的收入水平会不断波动,未来的收入风险非常高,未来存在各种支出风险,那么人们必然提高居民当期的储蓄,而减少当期的消费。人的一生分为很多阶段,一般老年阶段的消费会大于收入,因此人在进入老龄阶段前需要有一定储蓄来养老。社会养老保险保障制度就是强制收取工资收入的一部分在退休以后使用,同时政府将财政收入转移,成为个人的老龄收入。因此当养老水平提高时,居民老龄化支出有保障,那么当期用于老龄化的储蓄就会减少,从而当期支出会上升。同理,医疗、教育、失业的保障水平上升,居民对意外支出的储蓄下降,当期的消费水平也会提升。总之,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会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而促进消费。但是社会保障水平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是有限的。这是因为社会保障的资金,无论是个人部分,还是国家负担的部分,或者是企业负担的部分,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居民用于社会保障水平的支出也会相应提高。
新常态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路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新常态会对居民的消费从多个方面进行作用,有的表现为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的表现为消极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会降低消费者的就业预期;经济质量的改善对于高收入消费者具有较强的积极作用,而对于中低收入者会降低其消费水平,同时对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居民有促进作用,但对经济发达区域的居民具有消极作用;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根据现状分析可知,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会改变居民消费结构。一般来说,消费水平越高,居民对服务性的消费支出比例会上升,对文化娱乐性支出比例会上升,会更加重视产品的质量、功能多样性、环保性、健康性等多个品质。因此,新常态强调对经济质量的改善,强调对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改善有利于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消费水平对产品的要求。根据新常态下我国居民的消费信心指数可知,我国居民对未来的消费预期依然满意度较高,因此未来的消费规模依然可观,对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具有很大的可能性。为了缓和新常态对居民消费的消极作用,从而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有以下措施:
(一)引导中西部居民的消费,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从现状可知,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越偏重于服务性消费、个性化消费,但实际上消费结构与居民的消费意识有关。中西部居民和农村居民对未来的消费信心指数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但人均消费水平依然有限,并且消费结构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说明我国中西部居民的消费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没有发挥出来。中西部和农村区域的居民已经习惯购买品质降低、价格较低的商品,习惯进行物质性消费而对服务性消费的意识有限。就像很多农民认为花几十元洗头、按摩、美容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能够买火车硬座到达,就不会买卧铺。这是狭隘的消费理念,也与其不断上升的收入水平矛盾。在一线城市已经流行超前消费,在落后区域的居民依然习惯保守性消费,习惯实行最低消费而不断储蓄。这就形成了这些区域的消费结构问题。为此,政府必须加以宣传、引导,促进消费。我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如改善农村的市场设施,采用家电下乡等鼓励政策等。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这说明政府应该继续加强,不断促进中西部和农村区域居民的消费,改善消费结构,挖掘区域的消费潜力。
(二)创新消费供给,从生产改善消费结构
消费决定生产,生产也会反过来影响消费。因此,要彻底改善消费结构,首先要改善供给结构。对此,首先要发展严重短缺的供给,释放消费矛盾,满足消费需求。例如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占GDP的比重不足5%,与美国的17.6%相比差距很大。我国每年老龄化产品的产值不足1000亿元,在很多区域还缺乏公立的养老院,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二是要不断创新。创新是时代要求。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不断上升,创新成为消费的重要驱动力。这是因为创新一方面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服务消费需求,从而挖掘潜在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加大个性化、多样化的新型产品的供给,满足新型消费者的供给需求。同时,创新也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来源。消费结构的升级除了产品多样化不断提升外,产品的质量标准、服务标准也是重要方面。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产品的服务质量。
(三)加强投资转型,提高消费率且改善消费结构
投资是生产的来源,也是消费的来源。1978年至2013年我国投资率不断上升,2011年已经达到至高点48.3%,2013年保持在47.8%。据IMF估计,我国过度投资规模超过了GDP的12%。与投资率相比,我国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为48.2%,2013年为49.8%。我国投资率高于美国30个百分点,高于新加坡10个百分点,而消费率低于美国33个百分点。这说明投资率和消费率存在很大差异和矛盾。投资与消费的失衡是经济风险的来源,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问题的来源,同时也是新常态下需要调整和解决的问题。对此,我国应该改善二者的差距,以扩大消费为基础来扩大投资。应该以投资为基础拉动消费,以消费为导向扩大投资空间。
(四)优化消费环境,提高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消费的促进,消费结构的改善,都离不开消费环境的优化。在一个充斥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很多消费者会贪便宜进行大量消费。重大消费安全事故会使得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消费热情降低。同时,应该完善消费市场监督体系,强化法律保障,维护消费市场的安全性、合法性,维护市场主体的利益,防止恶性竞争,防止消费者的权益被损害。政府应该引导建立高标准的产品质量体系,满足新常态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对此首先要建立产品额度溯源体系。一旦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可以迅速查到产品质量问题的来源,追求相关主体的责任,以此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作者:刘浩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宛晨,胡永翔.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15(20)
2.肖婷婷.国内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问题研究综述.经济论坛,2013(3)
3.丛雅静.基于ELES模型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分析.调研世界,2013(11)
4.肖立.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收入关系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2(11)
5.胡日东,钱明辉,郑永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LA/AIDS拓展模型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14(5)
6.王小刚,王黎明.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结构突变研究.统计与决策,2013(22)7.黄娟.我国居民基本需要的消费潜力估计.现代经济探讨,2014(9)
- 上一篇: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研究
- 下一篇:新经济下的全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