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与消费结构变动的关系
时间:2022-06-03 03:39:18
导语:农民增收与消费结构变动的关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民增收的最大保障就在于家庭性经营收入,由于家庭性经营收入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及产业发展规模的影响较大,加之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产业布局,一方面为农民增收带来更多的经营性渠道,另一方面实力雄厚的市场需求疏散大量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同时为开拓农村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农民对于增收的预期较为乐观,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及城镇化带来的社会福利使得农民对于增收信心十足。
1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二元城乡结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长久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人口对城市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享有。城乡之间在公共机构的资源享有上存在的巨大的差距,如卫生医疗,教育等使得城乡居民个人素质相差甚大,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的自我能力发展。从国家经济政策的宏观倾向上,对农业倾向较少,首先对于土地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农业用地补偿,土地流转等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其次,财政对农业上的支持相对于二、三产业而言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涉农设施的投资,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等;涉农金融体制不够深入,信贷业务尚未落实到亟需资金的农户手中,另外贷款高利率给农户带来的高额成本也是涉农金融需要调整的内容之一。就全国农业发展水平而言,整体农业发展产业化进程虽然步伐较快,但是所在层次依然不够成熟,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较弱,降低了农民及农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动机。同时农业的小农经营无法形成产业规模,更缺乏自身品牌的建设与维护,无法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样化、专有化、营养化的消费需求,从而阻碍农民增收。
2农民消费心理
2.1对商品消费需求的变化通过对农村居民对商品消费数量与质量的调查,发现农民消费的重点仍然在生活消费支出,其中食品消费、文教娱乐用品、医疗保险、交通与通讯的消费支出有明显的提高,说明农民对于上述生活消费需求是现阶段农民的主要需求,同时也说明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对教育、医疗等的优质需求。随着一系列家电下乡活动的开展,品牌家电的低价促销使得农民对先进家电如高清电视、空调、洗衣机等在家电质量与服务质量上有了更高的选择要求。
2.2消费水平显著提高,但消费需求优化能力欠缺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消费需求及消费能力显著提高,但由于收入能力的局限性,、消费需求后劲不足,对于服务型消费的能力仍然有限。尤其在对于农业保险、农民人身保险的消费上仍处于萌芽阶段,同时在饮食上除了满足温饱及必要的营养需求外,农民对于健康的消费需求意思非常薄弱。在广大的农村市场,一方面缺乏合理的市场疏导、高质量的消费品未能落户农村,另一方面农村市场上由于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邻里关系,使得农村消费市场制度的维护难度增加,同时对于劣质、有公害及次优商品服务的维权与整治带来潜在的威胁。对于农民金融消费而言,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民间小额借贷活动日益频繁,虽然规模有限,数额不高,但农民在借贷上消费心理的增强是消费需求进一步优化的方向之一。
2.3基本消费需求仍占据主导地位消费心理是一个长期改善的过程,即便农民收入提高了,消费能力上升了,但是消费心理却很难与消费能力同步变化。首先消费能力是由消费者现有的经济实力决定的,而消费心理是一个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消费习惯。因此,对于多数以务农为业的农民而言,仍会保持原有的消费习惯,消费重点放到生活必需品,生产投入品;对于产品需求,重点在于价格是否低廉,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更不会追求相应的产品服务。农民在选择商品时,优先考虑的是商品的价格是否在自己承受范围之内,其次是商品的质量与商品附带服务。而随着农民群体中年轻一代人的成长,青年农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心理较上一代农民群体而言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一代农民对于商品消费有更多的个人偏好,更多的追求所选商品质量与服务。另外,农村常见的人情消费由于受广告导向的影响,一些合理的消费需求在广大农村极为常见。
3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3.1农村总体消费结构的变化在农民的基本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呈现下降趋势并且消费主导地位开始下降;衣着消费支出随着收入增加,农民对衣着需求的数量与质量逐步提高;住房消费如投资新房或重装房屋支出等经历了之前的消费高潮,如今消费需求程度也处于下降的趋势;交通及通讯消费需求今年来出现了显著的提高,随着农村路路通计划的有效落实,交通状况得以极大改善,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对交通及通讯的消费需求;医疗健康消费及教育娱乐消费边动不大,原因在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的普及和免费义务教育工程的实施,农民对于医疗健康及教育娱乐消费需求保持原有水平。
3.2消费品质量得以提高农村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为农村市场带来了多元化的商品供给,丰富了农村市场,有效的市场竞争,极大的提高了农村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质量。另外随着家电下乡等活动的开展,国内名牌家电及日用品开始广泛进驻农村市场,高性价比的名牌商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3.3质量型消费明显根据恩格尔定律可知,当收入提高时,对于消费的偏好将更侧重于产品质量与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消费倾向已不再是过去的以满足基本的生活保障为基础,而是向质量型消费转移,以质量和服务作为商品选择的第一偏好准则。对于健康的消费需求,农民已经开始注重这方面的消费支出。
4农民增收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
4.1农民增收可以促进消费结构优化根据收入消费理论可知: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引起消费增加或层次的提高。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民收入在近十年来不断增长,农民对于消费的分布与选择反过来验证了上述理论的成立。另外农村市场的不断扩大,商品供给的多元化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民消费结构的提升,对商品质量与服务的有效诉求,也在收入增加,商品供给多元化的环境下得以实现。另外,农民消费中占相当比重的生产性消费也会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上涨,而收入的增加同样的会引起其他消费品或同质替代品的变动,最终形成一个以质量、服务为导向的消费倾向。近年来随着各项惠农、利农措施的相继提出,农民消费方式在涉农政策的引导下为农民消费提供更多的途径。
4.2合理的消费结构促进农民增收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经济活动发展缓慢,生产过剩,剩余产品无法及时处理,解决经济发展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有效需求,而消费需求是社会需求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合理的消费需求可是帮助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利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尤其是产业链上游的第一产业从业者。对于现阶段经济发展环境而言,上一轮经济危机余波刚刚平息,而新一轮的欧债危机影响已然开始影响到我国的外向出口。解决好国内需求,尤其是占据多数的农业人口的需求问题是改善经济发展状况的有效途径,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收入的提高。从这一层面上讲消费决定收入在理论上也是可以行得通的。就国内发展而言,解决好内需尤是国家经济发展重大突破口,因此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促内需的方案,其中农村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为此国家不断改善农村就业环境,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即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社会稳定,同时刺激广阔的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缓解生产剩余,实现全球经济危机大包围中的自我解脱。而农民消费中生产性消费与投资性消费具有一定的资本回报率,能够继续在其他产业活动中创造价值,是一个资本可循环的良性消费。通过生产-流通-消费-投资,这一整体流程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无论是该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都将最终投入市场,获得经济效益。在经济效益分配中,农民所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合理的消费结构在一定的行业部门,一定的资源配置机制下是可以实现农民增收的社会效果的。从完全性消费这一极端来讲,非生产性消费及非投资消费的挤占,社会再生产,资源重组机制也会在各行业部门紊乱,同时按照产业波及效果最终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的恶性循环的结果。
5促进农民合理消费的对策
5.1实现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提高农民购买力目前,农民收入中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少,单一的收入来源限制了农民的购买力。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收入问题是促进农民消费的最大推动力。首先,在保障农业收入稳定的前提下,实现非农收入比重的提升。政府要在农民增收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加大农业的财政投入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种粮农户直接补贴数额,鼓励农村专业合作化生产及相关环节的资金支持。其次,为农民创造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与投资性收入的机会。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加大农村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当地农村劳动力,实现劳动力本地就业,此外加大农产品生产技术含量,通过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业、餐饮业等综合性产业链的建设,发挥资源优势,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的本土化渠道。对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工进城务工也是农民非农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在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大迁徙过程中,通过降低农民工进城务工成本,切实提高农民工实际收入。对于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符合进城务工基本的技术需求,将对农民工就业率的提升意义重大。无论农村政府还是城市劳动力管理部门都应加强对农民工基本的技能培训投入,一方面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为农民工实现增收提供保障与多元的就业方向。
5.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极大的滞后于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政府应在此过程中继续加大农村科技扶持力度,多方面实现农业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局面。其次,在农田水利设施、道路交通、农村物流体系、农业生产金融支持等方面,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与农民对农村配套基础设施的需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最后,完善农村消费网络建设,丰富农村市场运行模式,形成一套结构完整、充分竞争、公平高效的农村消费服务网络。对于农村社会保障而言,中央政府应继续开放农村居民社会福利、农村低保、合作医疗、免费义务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同时合理评估农村征地补偿限度,继续深入农村税费改革,增加农民未来收入的稳定性,全面提高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刺激农民消费需求。
5.3树立正确的农村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在消费心理上根据个人偏好对商品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个人消费行为的集体贡献对市场消费导向有着方向性的改变。因此,在农民收入约束的情况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规范农村市场的重要条件。当然,有些根深蒂固的农村消费习惯已然很难改变尤其是过度的消费浪费,政府应该加强引导,遵循消费的科学性、健康性、环保性;反对过度消费、灰色消费及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消费方式,积极鼓励科学消费、健康消费。
5.4建立农村新型消费点目前,农村消费市场主要是以生活产品与农产品消费品为主,以服务、健康为导向的产品市场相对薄弱,而且市场分布不合理。对新型消费品供给而言,农村市场潜力巨大,该类型市场在农村的建立不仅加大了企业市场规模,同时为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提供新的路径。在政策取向上,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维持农村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新兴消费市场在农村的开展保驾护航。
作者:周绘咏单位:肥西县农业委员会
- 上一篇:探索和谐消费观的教育意义
- 下一篇:消费语境中个性化课程的建设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