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论文:小议城镇居民和农村消费的改善

时间:2022-02-05 05:14:20

导语:农村消费论文:小议城镇居民和农村消费的改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消费论文:小议城镇居民和农村消费的改善

本文作者:姚敏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基本状况及其演变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优化,消费质量不断提升,消费模式实现了重大突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1984年之前统计城市职工家庭收支情况,1985年之后统计城市居民家庭收支情况,鉴于保持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研究时间区间为1985—2010年,基础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所编的《中国统计年鉴》(1986—2011)。消费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居民消费需求变动的内在特征。消费结构可以从价值和实物两种形式来表示,即消费支出的项目构成及其占比和消费的实物形式,消费结构从消费内容的角度反映了消费的层次和质量。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随着发生改变。(一)居民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优化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的重要指标。这一比重越高,意味着消费层次越低;这一比重越低,意味着消费层次越高。1992—2010年,虽然食品消费支出仍然占据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的第1位,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家庭恩格尔系数较大幅度下降,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92年的52.86%下降至2010年的35.6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92年57.55%下降至2010年的41.09%,表明温饱型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断减少(见表1)。同时,随着居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的比重上升。对于城镇居民,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其他商品与服务方面支出的比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及娱乐服务方面支出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四项合计支出的比重从1992年的19.90%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43.17%,其中2010年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及娱乐服务支出所占比重均超过了12%,分别占据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第2位和第3位。对于农村居民,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及娱乐服务方面支出的比重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四项合计支出的比重从1992年的20.08%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45.39%,其中2010年居住支出比重为19.06%,交通通讯支出比重为10.52%,分别占据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第2位和第3位。总体而言,目前城镇居民消费逐步向住房、汽车、旅游、休闲等领域转变,消费结构升级出现加快趋势,而食品和衣着支出在农村消费中仍然占较大比重。(二)居民拥有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主要消费品的消费量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也是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方面。家庭部分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迅速增加,且不断升级换代,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消费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家庭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换代(见表2),由20世纪80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的“老三件”到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新三件”,随后科技含量更高的家电产品又逐步取代了“新三件”。对于城镇居民,1985年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分别仅为17.21台、6.58台、48.29台,2010年则分别为137.43台、96.61台、96.92台,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的消费市场已基本饱和。此外,一些新型、现代化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城镇居民家庭,居民消费向发展型、享用型消费方向转变,移动电话、电脑和家用汽车成为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新三件”,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电脑、家用汽车分别为188.86部、71.16台、13.07辆。同时,城镇居民还青睐一些科技含量高、时代感强的高档家电产品,如无氟环保电冰箱、数码纯平彩电、变频式空调、数码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对于农村居民,不仅消费支出规模偏低,而且在消费的内容和层次上,也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较为落后,总体上还没有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有些耐用消费品,如黑白电视机已经退出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领域,但仍属于农村居民主要的消费项目;有些耐用消费品,如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对城镇居民来说已经饱和或接近饱和,而在农村地区尚有较大的需求空间;有些耐用消费品,如组合音响、摄像机、微波炉、健身器材、家用电脑等,目前农村居民还没有能力消费,而城镇居民已经或即将作为主要消费项目。

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居民收入水平当居民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收入增长是拉动消费的基础,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最根本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了9%以上的高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有较大的提高,分别从1985年的739.1元和397.6元增加到2010年的19109.4元和5919元。然而,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进而导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距也在持续扩大。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内生因素的原因,如居民自身素质、性别差异等,也有外生因素的影响,如宏观政策对居民社会财富分享程度的差别等,特别是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开放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二)居民消费环境消费环境既包括政策、信用等制度环境,也包括消费行为赖以实现的基础设施等物质环境。不同的消费环境客观上会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为消费需求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与消费潜在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要求相比,消费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一方面,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交易中存在一些失信行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现象仍然存在,加之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尚不完善,消费者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有效扩张。另一方面,消费信贷政策尚不健全,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购买住房、汽车等有一定的困难,大多数居民只能依赖于信贷,但我国关于住房和汽车的信贷政策不够成熟、抵押担保难、手续繁杂、有关法规不完备等问题,降低了城镇居民消费信贷的热情,抑制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另外,在消费潜力巨大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仍受到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如不少农村地区电线老化、供电容量不足、电网改造后电费收取不合理,通信设施落后、覆盖范围有限、覆盖效果不好;给排水设施落后、未通自来水等,这些因素使得农村地区的家电普及率较低,阻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张。总体上,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比城镇居民的消费环境差得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居民潜在消费需求增长。(三)居民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意识较强的居民,会有较高的消费水平或需求;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意识淡薄的居民,会有较低的消费水平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消费需求变化逐步实现了从较低层次需求向较高层次需求发展的一个过程,从“能省则省”到“想花就花”,从“吃饱穿暖”到“精神愉悦”,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对于开放经济的感受程度和影响冲击不同,使得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出现较大的差异。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国外的消费、理财、投资等理念正在影响着我国居民。城镇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居民的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完善,交通便利,医疗卫生条件好,文化精神生活丰富,同时城镇居民的文化水平较高,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因此,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更为开放,具有一定的超前消费意识,并且消费观念的更新也比农村居民要快得多,更加注重消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而农村地区相对封闭,对外来开放消费观念的接触和认知较少,使得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主要受到传统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影响,如过去几千年以小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使农村居民崇俭黜奢的消费观念浓重,从而形成“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同时农村居民自给自足的消费习惯也根深蒂固。再加之未来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则更为保守和谨慎。(四)社会保障和制度变迁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缓冲储备储蓄理论都强调了预期在决定居民消费需求中的重要影响。目前,影响我国居民消费预期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有些社会保障项目,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可以稳定未来收入、满足未来支出,从而具有减少预防性储蓄的作用;有些社会保障项目,如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可以直接增加受助者的收入,从而具有直接增加消费的作用。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会起到抑制消费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目前,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但相对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仍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教育体制等改革相对滞后,养老、医疗、教育等支出仍然是农村居民家庭的较重负担,还无法保证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强化了农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支出的预期,使得预防性储蓄增加,从而对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次,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出现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国企改革、职工下岗分流,使人们产生危机感,宁愿压缩消费,而为未来储蓄抵御风险的资金。我国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价格、金融、教育、消费体制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原来大部分由国家负担的部分转由个人负担,从而使居民预期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这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加大居民的未来支出预期,进而使得城乡居民加强了预防性储蓄动机,降低了居民即期消费。

扩大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因此,提高收入水平,增强购买能力,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完善财税优惠政策和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大力支持就业再就业。二是加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重点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二)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挖掘居民消费潜力针对当前消费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优化市场运行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使消费者放心购买、安心消费。二是加大消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城乡公共交通、水利、供水、供电、供热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拓宽城乡市场、扩大居民消费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努力创造便捷诚信的消费方式。通过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消费信贷,鼓励居民实现潜在购买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三)引导居民消费观念,开发培育消费热点引导居民消费观念,尤其是引导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向教育发展型、科学理智型的合理转变。扩大消费需求需要开发和培育消费热点,这实际上是一个开发潜在需求的过程,不同消费群体所处消费阶段和消费层次不同,各自的潜在需求也就不同,从而可开发和培育的消费热点也就不同。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教育、家用汽车、高端电子产品、旅游等项目,针对农村居民可以开发和培育的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家用电器方面。(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社会保障制度是制约居民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必须加快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对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化改革,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建立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缓解和解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现期消费的后顾之忧,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释放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