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论文:城市文化消费的创新透析
时间:2022-02-05 04:38:16
导语:文化消费论文:城市文化消费的创新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蔡蓉英工作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数据表明,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自1979年的387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17175元,整体上提高了44.4倍,年均增长比为14.32%。[5]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演变先后经历了由“粗放型消费”阶段向“集约型消费”阶段迈进,最后进入更加注重消费质量的“舒展型消费”阶段。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大,我国文化消费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居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城镇变化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支出、文化耐用消费品支出、教育费用支出、书报杂志支出及游园、看电影等在公共娱乐场所的消费支出尤为明显。根据《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1)》的分析测算表明,在“十五”至“十一五”的近十年时间内,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和城乡人均文化消费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已从2000年的264.07元增长至2009年的826.88元,文化消费年均增长指数达到113.52;全国乡村人均文化消费也从2000年的186.72元增长至2009年的340.56元,文化消费年均增长指数达到106.91。[6]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将会实现质的飞跃与突破。尽管我国人均文化消费城乡比全都呈现出增长态势,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区域文化消费极不均衡现象十分严重,城乡之间的文化消费需求差距也越来越大,同期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增长远远高于乡村人均文化消费增长。有数据表明,自2000—2009年近十年的时间内,全国人均文化消费城乡比从1.41扩大至2.43,文化消费需求的城乡差距扩大了71.68%。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我国中部和西部文化消费需求的城乡差距扩大态势十分严重。有关数据表明,我国西部整体人均文化消费城乡比扩大到了82.14%,而中部整体人均文化消费城乡比也扩大到了76.90%。[6]其次,与发达国家文化消费情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仍然存在文化消费规模偏低、文化消费总量不足、文化消费结构有欠优化等问题。据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总量约为9370亿元,其中用于娱乐性、享受性和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费总量仅为4685亿元左右,而用于发展性和智能性的教育支出占到文化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7]由此可见,我国城镇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消费方面的支出比重明显偏低,文化消费结构有待优化,居民文化消费市场需求仍然不足,文化市场发达程度不高。
制约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发展的原因分析
制约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发展水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来说,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不完善,尤其是居民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到居民文化消费的积极性。其次,我国原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供求矛盾制约着文化消费的发展水平。许多文化古迹、革命遗址、旅游胜地和民间传说等文化含量十分丰富的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并不高。地方性的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少年宫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太慢,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特别是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文化设施更加简陋;不同文化系统、产业的程度和规模有明显的差距。此外,由于创新性不足,当前我国文化产品本身与文化市场需求之间没有真正接轨,文化消费品的数量与质量与消费者之间的消费需求以及消费期待之间存在脱节,能供城镇居民消费的中高档文化产品相对较少,文化产品价格的虚高和文化市场的不规范使文化消费市场无法真正满足消费需求。同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各地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也各不相同,各地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不同地区的文化消费也极不均衡。除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外,我国广大地区的音乐会、文艺演出、各种博物、科技展览、文化讲座等等,不仅数量上较少,而且在档次上也偏低。最后,相对于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城镇居民欠缺文化消费传统,居民文化消费观念相对滞后,文化消费欲望不强。我国城镇居民宁愿将较多的财富用于交通通讯和居住方面的消费,而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比重相对较少。
研究结论与建议
文化消费滞后极不利于我国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国外经济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的文化消费实际情况进行估算,在提供有效供给并合理引导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前提下,如果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达到总消费支出的10%~15%,那么我国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容量,文化消费的潜在需求将成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大优势之一。[8]然而,文化消费习惯并不是短时期可以形成的事情,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也需要多种合力来促成。结合我国居民消费习惯以及当前经济发展趋势来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1.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大力提升居民文化消费热情。文化消费理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政府导向性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种宣传媒体是人们获得文化消费信息、丰富文化消费认知的重要途径,我国公共媒体应该扮演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文化消费品的广告者、文化消费的倡导者的角色,调动居民对精神享受和文化消费的欲望,为居民提供多方面的文化消费信息。同时,鉴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我国主流媒体必须积极宣传健康和科学的文化消费观念,倡导和净化文化消费环境,不使文化糟粕有机可乘。2.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吸收多方投资力量发展文化事业。文化管理体制的科学合理与文化消费水平与文化市场的繁荣息息相关,长期以来,我国文化资源由国家垄断,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因此,改革文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和领导方式,把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文化事业单位逐步改制为企业,把文化企业培育成为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单位,进一步规范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合理引导和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和参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企业集团,向市场提供一批附加价值高的优质文化产品,成为当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繁荣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3.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消费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消费人口巨大,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我国必须加大对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少年宫、娱乐中心等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基础投入,大力新建一批科技含量高、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现代化的文化消费场所,使其成为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趋向、展示我国各地历史文化与时代风貌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进一步丰富居民文化消费资源,营造一个耳濡目染的文化气息浓厚的消费环境。4.培育和开发经济发展中的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国情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使我国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体。按照市场经济作用规律,有机整合这些文化精华,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化发展步伐,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中的文化附加值和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含量,不仅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丰富文化产品,而且可以激发群众的创造热情,优化文化资源,活跃文化氛围。5.大力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城镇居民文化消费能力的高低与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文化消费遵循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流通效率由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来直接决定。要想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必须形成强大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文化需求。只有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才能形成强大的文化消费能力,人们追求生活质量愿望也就越强烈,人民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非物质消费支出的比重才会越多,这种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最终作用于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将导致整个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